●韩岩岭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喜爱和学习乐器的爱好者也越来越多。从儿童时期的兴趣爱好至高考的专业之路,每年都有众多的爱好者和学习者在艺术之路上不断前行。同样的,这二者最终均需要艺术实践平台,在舞台艺术实践中,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实现较好舞台演奏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本文将拟对学生在器乐舞台艺术实践中良好演奏心理的培养问题进行探讨,以作为器乐演奏者在舞台实践中的参考,目的是为更好发挥演奏者的演奏水平,追求更好的演奏效果。
几年前,一位9 岁的小姑娘古筝演奏的《小苹果》在网上大火,短短的时间内,观赏人数达到3 亿人次,这位名叫乐乐的小姑娘在器乐演奏中所表现出气定神闲和自信满满的神态,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听她母亲介绍,从怀乐乐开始,就经常对她进行古筝的“胎教”,2 岁起就将她带进教室,坐在母亲身旁,一边听母亲给大哥哥、大姐姐们教授器乐演奏技术,认识音乐,培养乐感;一边有意识地培养乐乐的心理素质,使她能够在潜移默化中锻炼自己,提高其与他人的沟通能力,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培养孩子较好的心理稳定性,这种沟通是语言文字上的沟通,而音乐的舞台,器乐演奏的舞台是用音乐的语言文字与观众或者听众进行交流的舞台。这两个“舞台”在共性上都是沟通交流的舞台,但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确是相通的。这是一个在器乐舞台艺术实践中良好演奏心理培养相对成功的例子。相反,刻意地去追求演奏效果,目的性太强会让人患得患失,心理压力过大,越在意自己的表演效果反而越容易出现演奏上的失误,造成不理想的演奏效果。我们往往会看到,在一些舞台表演、电视直播、文艺汇演中,有许多演奏者临阵发挥不好的事例,有的演奏者甚至连自己平时技艺水平的一半都没有发挥出来,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关键时刻“掉了链子”。
当今社会,许多家庭都注重对孩子音乐才能方面的培养,从每年数以几十万计的“艺考大军”就知道家长、社会对有着艺术专长孩子的重视程度。当这些孩子进入高校,成为艺术类大学生,有着器乐专长的“头衔”之后,无论是自我感觉还是社会舆论以及在家庭中的地位,都可以说是“无限风光”。在器乐演奏中,演奏技术和演奏能力对于获得好的演奏效果是重要的,也是前提条件;“十年磨一剑”,强调学生的个人技能,这在器乐演奏中是最为基础的,也是最为重要的;在具备一定演奏能力后,舞台的演奏与表演是综合展示个人技能和音乐作品相融合的过程,自然舞台的表演既强调听觉效果,同时也需具有观赏效果,是听觉和视觉的统一。因此,在注重演奏技术和演奏能力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心理、喜好、环境,以及在合奏中培养其协作意识,逐渐适应人数较多的演奏环境,进而使其形成良好稳定的心理,在舞台实践演奏中不断提升自我演奏状态,较好地发挥自身的演奏能力,实现较好的演奏效果。
在实际演奏中出现这样那样的“不完美”,除演奏技术之外,主要的就是舞台的适应能力,也就是舞台演奏的心理素质问题。例如,在高中时,学生们都以进入艺术类高校为自己的唯一目标,家长也不断地在灌输“只要进入艺术殿堂一切都会美好”的理念,让一些学生从内心里认为自己的十多年的辛苦终于成为现实,成为了“天之骄子”,考入艺术院校,就步入了神圣的殿堂。但是,“理想与现实往往不能混为一谈”,当这些天之骄子激动、愉悦、兴奋过后,就会发现,现实中的艺术殿堂并非处处“莺歌燕舞”“诗情画意”如理想境界一般,而是如此平凡,甚至枯燥:“教室——琴房——宿舍——食堂”,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这样的状态下,大多数高校学生能够尽快地适应并开始享受新的生活,但一些心理素质比较差的学生则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逐渐适应。有的人甚至会出现适应障碍,由于新的环境无法适应而痛苦。这时如果为师者没有及时跟进,对症下药,这些学生就有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如焦虑、沮丧、不安甚至害怕等等,对适应新的环境越来越没有信心,从而对其专业的学习与练习质量有所影响。笔者从自身多年的器乐舞台艺术实践教学中深深体会到,面对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丰富的音乐素养积淀,必须坚持“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个性化”教学,挖掘学生演奏的内在潜力,扎扎实实地打好学生的演奏基础,提高学生音乐演奏能力和音乐理解能力,让每一位器乐演奏学生都能够德艺共进,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会面对舞台、面对人生的科学方法,将自己的艺术造诣能够得到更好的提升。
舞台是一个非常特殊而又万众瞩目的聚光环境,不同于其他任何场地。在观众的注视之下,特别是在演奏表演的“舞台”,“万众瞩目”的环境下进行演奏,心理都会产生很大的压力,有时还会出现一些抵触情绪。这种不自然的心理抵触情绪,有时会使人在演奏时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有时甚至会出现临阵脱逃的想法。有的演奏者面对强烈的聚光灯,更是极易发生不适应现象。有的甚至会莫名地出汗、畏光、全身发抖等现象,这些都是不同程度的心理紧张造成的,最后导致不理想的演奏效果,影响了演奏中的临场发挥。对于已经具备了一定艺术表演能力的器乐艺术演奏者来说,偶尔亦会如此。
心理学家认为,在面对新环境压力时,一般会有三种不良的心态:个性化、泛化、永久化。其一,个性化。是指面对新环境马上认为自己没有能力,不可能完成。其二,泛化。是指一件事情没有做好,马上就联想到其他事情也不会做好。其三,坏的结果一出现,就认为永远不会改变了。这种潜在的不良心态,使得演奏者将困难放大,变得四肢无力,失去信心,从而影响了演奏中的临场发挥。
对于刚入校的高校学生来说,由于舞台实践演奏机会少,经验不足,面对舞台下“黑压压”的观众抑或是面对表情严肃的专家、评委时都会出现不同于平时的心理变化,心跳加速、满脸通红、头上冒汗等,有的甚至会出现忘了乐谱或者颠三倒四等问题。如果准备工作没有做好,乐谱没有背熟,自然会患得患失,光想着如果发挥不好怎么办?演奏不好怎么办?表现出了太强的目的性,也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瓦伦达效应:目的性太强会让人患得患失,越在意自己的演奏效果越容易搞砸。
瓦伦达是上世纪70年代美国一位非常著名的钢索表演艺术家,他在上百场高超的钢索高空表演中从来没有失手过,在美国乃至世界都享有很高的盛誉。但是,在一次表演前,他突然对妻子不断地说:“这次表演对我来说,太重要了,千万不能出错。”结果却是上去之后,刚刚表演了两个非常普通的动作就从10 多米的高空摔了下来,当场身亡。心理学家将这种为了达到目的患得患失的心态称之为“瓦伦达心态”。
舞台上的灯光、音响、服装、背景等要求甚多,不同舞台有不同的环境与条件,演奏的曲目不同也对演奏者每一次舞台实践有着不同的要求。如果演奏者没有较强的心理素质,演奏时精神不集中,老想着把事情做得非常完美,希望用强烈的渴望获得成功,却会因此而大大消耗心理能量,分散了精力,就不能将平时所具备的技能发挥出来。以钢琴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为例,它是一首故事性很强、突破了流行模式的钢琴与古筝的协奏曲。需要钢琴与古筝的演奏者做好以下方面的准备工作:首先,要全面把握后人对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思亲忧民、蒙受冤屈故事的缅怀之情,真切地了解这首古曲的情感表达;其次,要对各自演奏的激情发挥到最佳之处,既能在调试、速度、演奏技巧、感情表达等方面配合紧密,又能在两种乐器的流派、风格等方面渲染音乐气氛,诠释得淋漓致尽;第三,要求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要全神贯注在乐曲的表达和情绪、心境、乐思的处理上,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乐曲的演奏之中。唯有如此,通过自信与强烈的表现欲望,“忘我”地全神贯注的演奏,才能够发挥出较好的演奏技术,获得较好的演奏效果。
当今时代,“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更大的程度上成为家长们所盼望的,在孩子的教育工程面前,家长对自己孩子有太多的要求,有的甚至到了苛刻的程度。对许多家长来说,有一个极富天赋、具有天才般的能够在电视、多媒体以及更多的令万众瞩目的舞台上演奏的器乐演奏者,当然是令人羡慕的。但是,在倾心培养孩子成才的同时,还要做好对孩子心理的正确引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其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等多方面的兴趣,使其有一个健康良好的“心理环境”,为艺术之花播种下生命力旺盛的种子。
因此,家长在培养孩子尽快掌握器乐演奏技能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在艺术实践中对孩子良好演奏心理的培养。让他们在平凡的学习中感受美好,关注当下,也就是积极心理学中所提到的“福流”:一是全神贯注,二是知行合一,三是物我两忘,四是时间飞逝,五是驾轻就熟,六是陶醉其中。力争让孩子在艰苦的训练中,体验在现实中的幸福,体验充满乐趣与满足的欢悦,从而获得更多的创造力与意义感。
要有意识地培养器乐专业学生学会更多地能够在逆境中、特别是心情很不好的情况下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绪,比如,可以和同学们一起演奏几支曲子,也可以自创歌曲一起歌唱等等,还可以走进校园、操场上深呼吸。又比如,可以在盆里放几条小金鱼,没事的时候,静下心来观望它们在水中游来游去的千姿百态,虽然看似平常的举动,却是能够对排解失败的经历抑或是对舞台表演的焦虑达成摆脱烦恼,忘却负面情绪的一种很好的方法,总之,要学会自我调节与放松。
我们知道,器乐有多种分类。但无论是哪种乐器,每当乐器奏响,音乐时而细腻温婉,时而高亢嘹亮,时而悠远深沉,各种乐器从形制到音色各有特点;无论是能显示出乐器各自特点的独奏,还是将民族音乐与西洋音乐完美结合的合奏,都是音乐带给我们的魅力,可使每一位听者如痴如醉,流连忘返,沉醉在妙不可言的乐境之中……每一个演奏者在上场前都要从各个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演奏技术上的准备是需要多年一点一滴的积累的,心理上也是通过不断实践长期磨练的,但在舞台上要有正所谓“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在日常的练习中将演奏基础尽量打地扎实些,从而树立演奏自信,加之把握每一次的实践机会,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在每一场演奏之前,都要尽力做好充分的准备,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心理层面,都要减轻紧张情绪,学会融合自己,释放心情;另一方面,也要有意识地通过锻炼将演出前的紧张情绪转化为一种演奏时的激情,不担心失败,不考虑后果,只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所追求的最完美的器乐艺术演奏中,从而将所有的压力汇聚成巨大的动力。
技能认知和演奏情感的表达,娴熟演奏技能的提高与驾驭演奏环境的能力,需要在一次次的临场实践中得以提升,积极主动地参加到学校、社会乃至社区组织的各项社会艺术实践活动演出中。如,哈尔滨市中央大街在暑假举办的各类艺术表演中,就通过与哈尔滨各高校的合作,吸引了大量的高校艺术专业学生,他们放弃休假,主动参与到艺术表演活动中,一方面,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以自己精湛优美、多才多艺的器乐演奏感染了广大人民群众和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另一方面,也通过社会艺术实践锻炼了自己的临场发挥,以发自内心的积极、主动和快乐演奏,提高了心理素质,达到了“福流”涌动。
常言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刻苦磨练,是很难能够在众目睽睽之下做到“泰山压顶不弯腰”的。在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有可能遭遇失败,要想避免“瓦伦达心态”,就要从小培养学生要保持一颗平常心,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只有切实夯实自己的演奏技能,磨练“每临大事有静气”的心态,才能走稳走好走远。
笔者相信,通过学生、家长、学校、教师与社会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正确培养器乐专业学生健康、良好的演奏心态,并在舞台艺术实践中将自己的器乐演奏水平发挥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