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徐海平 倪卫东
我国航天项目管理有一项值得推广的经验,它就是著名的“双五归零”方法,即技术归零、管理归零各五条要求。对此,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双五归零”方法,从内控“点”(问题)和“面”(机制)着手,分别落实问题归零、技术归零各五条要求,不断提升内部控制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以下,笔者将结合余杭农商银行(以下简称该行)的实践,就此进行粗浅的探索。
问题归零,就是通过实施五大机制,即问题分类制、主体分层制、运营诊断制、进度通报制和质量评价制,落实以下五条要求,确保各支行在各类内控检查(审计)发现的问题能够从源头上实现问题“清零”,有效堵塞内控“漏洞”。
1.分类准确。即问题分类制。问题能否整改到位,关键是要“对症下药”,也就是首先要从源头上剖析问题的成因与性质,并确保能立即整改的必须即时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要有明确的整改时间(进度)要求等。为此,在实践中该行开发并运用检查问题统一管理平台,将各类检查发现的问题,从问题成因(性质)和整改时限两个要素着手,做好问题分类管理工作,具体分为即时整改类、业务管理类、机制制度类、重点关注类和历史遗留类共五大类。同时,督促各支行及时将问题信息包括项目名称、问题定性、问题类型、问题描述、处罚情况等录入问题统一管理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充分运用。
2.主体清晰。即主体分层制。问题分类后,下一步就要有效落实整改主体,这也是整改“落地”的组织保障。一般而论,被检查单位或者被检查对象所在单位,就是整改主体。但由于检查项目实施层级不同以及问题类别不同,整改主体也应有所分层。为此,在实践中该行制定审计整改质量评价办法,将检查项目分为本单位立项、上级组织实施、领导指定牵头共三个层级,分别有效明确和落实整改主体,特别是注重发挥业务部门的专业优势和主观能动。同时,还编发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两张清单”,进一步明确被检查单位的“一把手”应作为整改第一责任人,切实抓好整改工作,杜绝表面化、浅源性整改。
3.措施明确。即运营诊断制。如何使拟定的整改措施(检查建议),更好地与发现的问题相呼应,更具有针对性、可行性,是有效提升整改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为此,在实践中该行要求各检查部门在检查报告形成前,可召开由检查组人员以及被检查机构相关人员参加的运营诊断会,就检查发现的问题,双方面对面沟通,重点从源头上即问题成因着手,群策群力地剖析风险隐患,并吸收被检查机构好的观点意见,最终协商形成检查建议或整改意见(包括措施及时间要求),确保整改措施可行,为问题“清零”奠定良好基础。
具体,通过编制《问题整改清单》,标明整改问题所属类别和整改主体,以及协商确定的整改措施等,并以明细表形式随《整改通知书》一同下发,从而有效形成内控合力。
4.跟踪有效。即进度通报制。重点对整改过程实施精细化跟踪与管理。各检查部门可以采取检查通报、公告以及专报等有效载体,在适当范围内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和整改情况进行通报或公示,使整改“公开化”、“透明化”,并置于广大干部员工的监督之下。 此外,该行还依托检查问题统一管理平台,并采取整改督导制、双向约谈制等措施,拓宽沟通渠道,前移督导关口,不断形成整改工作合力。
5.评价客观。即质量评价制。实践中,该行按照审计整改质量评价办法有关规定,就检查项目的整改质量,对整改主体实施年度综合评价。具体采用百分制,设置单个问题整改标准扣分(如5分),并依据每个问题的整改情况系数及难易系数,依次计算单个问题的整改扣分,最终按年度汇总计算出被评价对象的问题整改综合得分。同时,运用多种载体,如通过专报、评价报告等方式予以披露,并将当年问题整改质量评价结果上报“三会一层”,与被评价对象管理人员年度管理目标或绩效考核挂钩等,着力正向引导,夯实内控基础。
技术归零,就是运用PDCA循环质量管理理论,从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四个环节着手,落实以下五条要求,确保各支行内部控制薄弱或者失控等环节能够从机制上得以有效“修复” ,扎紧内控“篱笆”。
在计划环节,首先将梳理并定位各支行内控重点风险(问题),为下一步针对性机制“修复”奠定基础。该行具体运用检查问题统一管理平台,按照“一行一策”原则,分业务领域、问题类型和问题定性三个层次,实行按机构、按类别问题查询,进行分层统计与分析提炼,较为客观、准确地反映各支行内控基本状况和风险集中程度,找出找准其重点风险。同时,在年度内部控制评价中,该行还运用穿行测试法,着重对前期定位的重点风险进行验证,以更精准地挖掘内控流程或机制缺陷。
在计划环节,关键对已定位的重点风险,从机制上摸清成因并予以定性分类。实践中,该行采取六何分析法,即Who-何人,谁参与控制;When-何时,控制活动频率;Where-何地,控制活动地点;What-何事,控制具体内容;Why-何因,采取措施原因;How-何法,如何进行控制,从而初步描述各支行重点风险的现有控制活动。在此基础上,依据重点风险对应的内控机制或现有防控措施强弱程度,以及历年各项检查发现同类问题(风险)的次(笔)数,从机制上着手对重点风险进行定性分类,具体划分为机制缺失、严重失控、缺陷明显、机制薄弱、基本完善共5个等级。
在执行环节,关键是明确各支行内控机制完善的措施与责任。根据前期分析规划,该行将按支行编制《重点风险防控清单》,对清单所列的重点风险逐个明确定性分类,并配套制定防范措施或机制完善方案。同时,落实各支行主要负责人牵头,重点针对现有内部控制措施,进一步建立健全内控机制或者开展风险专项治理等。同时,探索联席会议制,强化部门协同。即可由内控合规部门牵头,定期召开由相关业务条线负责人和机构主要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听取重点风险防控措施或机制完善情况汇报,研究制定或落实重大内控政策等等。
在检查环节,关键要加强跟踪监督,确保机制完善措施有效到位。实践中,该行依据《重点风险防控清单》,具体由审计部门牵头,按季对各支行重点风险实施周期性、滚动式排查。同时,构建内部协同机制,审计部门、监事会和纪律监察部门等实现监审联动,对各支行内控机制建设工作实施跟踪评估和后续督导。对采取新方法、新措施等认真开展工作,并且成效显著的,予以标准化和宣传推广;对不符合内控管理质量要求的,引进工作督办制和责任追究制,以落实责任,提升成效。
在处理环节,关键要通过闭环管理,提升内控机制自我修复能力。实践中,该行引入“GRAI复盘法”,从目标回顾(Goal)、结果评估(Result)、过程分析(Analyse)和规律总结(Insight)四个环节着手,对各支行落实技术归零五条要求进行回顾和推演。同时,将复盘及跟踪监督发现的新问题(重点风险)或新举措,充实到《重点风险防控清单》中,对于没能及时修复的内控机制,仍纳入新一轮PDCA循环,实施闭环管理,周而复始进行运转,确保机制有效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