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房 勇
在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中,提升内控能力是关键。而对于事业单位来说,也应重视内控工作的开展,一方面对资金的综合利用情况、效率等加以有效分析;另一方面使财务管理更加合理化、标准化,转变传统的行政管理思路,优化内控机制、化解财务管理较为混乱的问题。
从而,提升资金的利用率、提高事业单位的公共事务服务能力。由此可见,关注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是较为必要的,应把握工作开展中的问题,施以针对性化解策略。
在事业单位的日常运营、管理中,内控工作不仅较为关键,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履职紧密相关。可以说,内控也是事业单位工作开展较为核心的内容。
随着《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的推进,传统财务管理方式、理念已经难以满足新制度需要。这便需要各单位优化内控工作的开展,增强内控能力,不断完善管理机制,更好的保障国有资产安全、遏制腐败问题、提升各项工作的开展效率,满足新时期各项工作开展需要。
1.缺乏财务内控意识。加强事业单位内控能力,需构建系统化的工作网,促进各部门积极参与、大力配合。但现实却是很多事业单位尚未建立内控管理意识,片面的认为只要年度审计工作通过,便完成了内控任务。甚至有些人错误的认为推进财务内控耗时费力,没有必要,忽视了内控体系的建设,造成内控流于形式化、只是一堆应付审计的纸质资料。
2.责权的分配不合理。很多时候,不同的事业单位受其自身编制数量的约束,财务决策权、监督权往往无法独立行使,这也在无形中加大了财务管理风险。同时,在内部机构设置中,有些单位便不会考虑内控需求。譬如:财务部门工作繁杂,既需要肩负采购工作,也需要进行内控监督,没有设置独立的管理与监督岗位,甚至有时候为一人身兼数职。
3.财务制度建设落后。一部分事业单位并没有依据自身的工作开展需求,建立内控管理机制,仅依靠上级发文、财务法规等作为工作开展的依据。这便导致财务内控推进较为艰难,无法与实际工作开展相对应,且机构设置、业务支持等多有不足,造成财务内控制度形同虚设、难以落地。
4.内部审计工作不力。推进内部审计是保障内控工作有效实施的基石,其会对财务内控工作开展效果产生直接影响。但很多单位对此并未加以高度关注,导致自身财务管理工作开展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与随意性。
(1)重视财务内控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事业单位内控工作开展质量高低,与负责人的管理水平有着较为直接的关系。为此,“一把手”应给予内控工作高度关注,从党风廉政建设、思想意识形态、规范部门工作开展等不同的视角着眼,加强内控工作,提升工作人员的认识。此外,主要负责人还应亲自推进财务组织、职能设置、进度管理等工作,促进财务内控体系建设。并依据国家、上级主管部门的法律法规、财务管理要求及文件精神,制定自身内控管理制度以及相关配套制度,实现依法办事、依照程序办事,以免有人自行占用和非法挪用国有资金,使徇私舞弊的行为无处遁形。从而,保护国有资产安全,确保事业单位各项工作如期展开。(2)不断优化内部的组织结构,促进工作信息化推进。为使单位内控工作顺利推进,应保障财务决策、执行、监督的三权分立。这便需要优化组织架构,依据单位实际情况,可适时轮换制、交替制与专项内部审计的有机结合。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定期展开内审工作。(3)邀请专业机构进行指导,进而构建内控管理体系。鉴于大部分事业单位缺乏专业化、高素质的财务审计、内控人员,可邀请专业财务机构,依据当前单位现实需求、财务审批工作搭建合理化的内控架构,改善内控管理问题,编制相应的财务手册、工作申请报表等。(4)促进财务内审工作开展,以便落实内部审计监督。在实施内控过程中,还应加强内部审计监督。避免将年度审计作为验证工作开展是否有效、合规的唯一标准。只有促进内审监督常态化推进,才能促进内控工作精细化实施。为此,应设计单独的部门,跟进内控工作的开展,在实施监督的过程中,找到财务管理工作薄弱环节或易出现失控问题的关键点。进而,优化内控工作,使其更具系统性、完善性与全面性。
总之,事业单位应给予内控工作高度关注,通过动态化、规范化管理构建财务内控体系,促进工作优化、管理升级。同时,这也离不开相应工作制度的保驾护航,并应具有工作反思意识,特别是一些客观存在的对财务工作开展造成较大困扰与影响的,需及时进行工作总结、分析,施以针对性解决对策。同时,鉴于事业单位财务内控体系健全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应加强部门间的配合、形成配套管控机制,促进内审的高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