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林 劳祎林 陈 静 伍 媛 胡 晓 覃秀容 陈 炜
(1 广西中医药大学科学实验中心,南宁市 530001,电子邮箱:358304005@qq.com;2 广西中医药大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南宁市 530023;3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一区,南宁市 530023)
【提要】 原发性高血压是导致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目前临床常用西药降压,效果显著,但其长期应用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中医药疗法辅助治疗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血压水平,改善临床症状,并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本文就近年来有关中医药辅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2012~2015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7.9%,且其患病率呈上升趋势[1]。有调查结果显示,收缩压每增长10 mmHg,亚洲人群脑卒中和心肌梗死风险分别增加50%、30%以上。高血压诱发脑卒中的概率是诱发冠心病概率的5倍[2],可见高血压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推手。长期口服降压药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有研究表明,因降压药种类不同,并且有个体差异,服用后其不良反应各异,常见的有头晕、头痛、失眠、乏力、水钠潴留等[3]。中医药是通过辨证论治、遣方用药,或针灸推拿、穴位贴敷等治疗高血压病,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并且不良反应少见。目前,临床上采用降压药联合中医药疗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取得满意的疗效,可有效控制血压,缓解临床症状。现对近年来有关中医疗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4]中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为: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其中收缩压≥140 mmHg和舒张压<90 mmHg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动态血压监测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为:24 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130/80 mmHg;白天≥135/85 mmHg;夜间≥120/70 mmHg;家庭自测血压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为收缩压/舒张压≥135/85 mmHg。
中医学中无高血压病病名,但根据其临床症状,可纳入“眩晕”“头痛”等病名范畴。《类证治裁·眩晕》提及“或由身心过动,或由情志郁勃,或由地气升腾,或由高年肾液已衰,水不涵木,以致目昏耳鸣,震眩不定。”《重订严氏济生方》则云:“所谓眩晕者,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说明其病因包括情志、饮食、体质、作息、年龄因素等。病性不外乎虚实两端,虚则阴不足阳偏亢,易引动肝风,《灵枢·卫气》曰:“上虚则眩。”或阴阳两虚致精亏血少不足以滋养髓海;正如《灵枢·海论》所言:“髓海不足,胫酸眩冒。”实则多因痰浊壅盛、蒙蔽清窍,朱丹溪提出“无痰不作眩”。《医学正传·眩运》中“大抵人肥白而作眩者,治宜清痰降火为先。”或性情急躁、肝火旺盛所致,《素问·至真要大论》则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可见,高血压病的发生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尤以肝为甚。肝乃风木之脏,其性主动主升[5],如气火暴升,头目被扰,发为眩晕;若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不能濡养清窍,则眩晕;而脾虚易聚湿生痰,痰浊内生,上扰清空,蒙蔽清窍,亦发为眩晕;各种病因相互影响,临床则表现出或实或虚或虚实夹杂的证候类型。《医学正传·眩运》中提到“眩运者,中风之渐也。” 揭示了高血压与眩晕症状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中医学将高血压病分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痰湿壅盛、阴阳两虚四种类型[7]。各证型的临床表现参考《中医诊断学》[8]与《中医内科学》[9]教材,肝火亢盛证:头目胀痛,眩晕,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阴虚阳亢证:眩晕、头痛、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痰湿壅盛证:眩晕、头痛、肢体困重、恶心欲吐、口淡食少、舌苔白腻、脉濡滑;阴阳两虚证:眩晕、头痛、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耳鸣心悸、舌淡脉弱为主症。
3.1 口服汤剂
3.1.1 肝火亢盛型:张大武等[10]临床观察发现,安宫降压丸治疗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患者有明显效果,该方具有清心平肝、泻火降压的作用,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压水平,减轻患者眩晕、头痛等临床症状。尹泉[11]观察发现,泻肝汤(龙胆草、芦荟、山茱萸、生地、决明子、当归、莱菔子)具有清肝泻下、平晕降压、补肾调气之功,能有效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改善临床症状。杨文宝[12]研究发现,加味三草降压汤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肝火亢盛型高血压患者效果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加味三草降压汤参与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功能,保护血管内皮组织,加速合成、释放NO,促进血管舒张有关。陶红清[13]临床观察发现,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自拟天麻定眩方治疗肝火亢盛型高血压患者有良好效果,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压水平,迅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刘艳等[14]报告,清肝解郁颗粒具有清肝泻火、理气解郁之功效,能够降低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维持血压稳态。由此可见,采用平肝止眩、疏肝清热法治疗肝火亢盛型高血压患者,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压水平,改善临床症状,疗效显著。
3.1.2 阴虚阳亢型:王梦楠等[15]观察发现,六味地黄丸联合降压西药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能长效、安全降血压,减少患者的心肌耗氧指数,维护左心室功能,改善中医证候,其机制与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参与各种炎症反应有关。宁文瑾[16]报告,黄精四草汤联合氨氯地平能够有效地降低阴虚阳亢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改善头晕头痛失眠等症状,值得临床推广。渠显涛[17]研究发现,天麻钩藤饮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能够有效控制患者血压,方中的天麻、钩藤有平肝熄风定惊作用,石决明、杜仲、牛膝、桑寄生有补益肝肾、滋阴潜阳之效,山栀子、益母草、夜交藤、茯苓等有安神等作用,全方共奏平肝熄风、调气活血、滋阴潜阳安神之功。卢凤玲[18]观察发现,天麻钩藤饮联合杞菊地黄丸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患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43%。中药汤剂联合降压药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患者效果明显,可有效降低患者血压水平,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其起效机制与中药汤剂有效成分参与各种炎症反应、保护血管内皮细胞、调控血脂等有关。
3.1.3 痰湿壅盛型:刘雪娜等[19]报告,采用缬沙坦氨氯地平片联合眩晕方治疗痰湿壅盛型高血压患者效果显著,眩晕方中的炒白术、茯苓、半夏、泽泻有燥湿化痰、健脾祛湿作用,桂枝健运脾阳,调畅气机以助化痰袪湿,天麻、葛根、石菖蒲、蔓荆子、白芷、川芎共奏豁痰泄浊,醒脑开窍。朱显飞[20]报告,采用西药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通窍活血汤加减方治疗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病成效显著,半夏白术天麻汤有化痰、平肝熄风的功效,其降压机制可能与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以扩张血管有关。王创业[21]观察发现,采用个体化降压方案联合加味黄连温胆汤治疗高血压有明显疗效,有效率达56.7%。宋立明[22]观察发现,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温胆汤治疗痰湿壅盛型高血压患者可提高治疗效果,有效维持患者血压稳态,改善患者眩晕等临床症状。孙芹[23]报告,柴苓降压汤治疗痰湿壅盛证高血压病的降压效果明显,方中泽泻、猪苓、生白术、黄芩、茯苓、丹参、桂枝、柴胡等诸药合用具有行气利水、疏肝和血,调节津液的功效。金明等[24]观察发现,依那普利片联合化痰祛湿降压汤口服治疗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病患者有效,方中的怀牛膝、决明子、茯苓、泽泻、地龙、半夏、益母草、白术、陈皮等共同发挥祛湿、健脾化痰、促进脾胃运化而达到止眩降压作用。由此可见,治疗痰湿壅盛型高血压患者,以化痰、祛湿、止眩为治疗法则,方证对应,药证合一,可取得满意疗效,且无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3.1.4 阴阳两虚型:张耀文等[25]临床观察发现,萸杞益肾定眩汤可通过调节颈内动脉中膜厚度等指标,改善基底动脉和椎动脉内环境等因素来有效控制阴阳两虚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谷新荣[26]研究发现,益气聪明汤中的党参、黄芪、黄檗等药物有补气养血、镇静降压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清阳不升之眩晕、头痛、耳鸣等症,采用常规降压药物联合益气聪明汤加减治疗阴阳两虚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高明丰[27]观察发现,西药降压方案联合速效止眩汤可有效地降低阴阳两虚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改善患者眩晕症状,该方具有滋肾潜阳、平肝熄风的功效。魏治伟等[28]报告,温阳益肾汤联合氯沙坦治疗阴阳两虚型高血压患者有良好效果,其机制与降低患者血栓素、血管紧张素Ⅱ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提高内皮素水平及调控血清血管活性物质水平有关。江芳超等[29]观察发现,个体降压方案联合补肾降浊中药方可以降低阴阳两虚型高血压患者的血浆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以及血液黏稠度和血压水平。梁海松[30]研究发现,硝苯地平缓释片联合地黄饮子加减治疗阴阳两虚型高血压病的降压效果显著,可降低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及中医症候积分,降压效果明显优于单用硝苯地平缓释片。
3.2 中医外治手段
3.2.1 针灸推拿:许金钗等[31]研究发现,硝苯地平控释片加用揿针疗法(曲池、肝俞、三阴交、太冲穴)治疗肝火亢盛型高血压患者有显著疗效,可有效地缓解临床症状,其作用机制与平肝降火、调和阴阳、理气活血、平衡脏腑作用有关。景碧云等[32]应用“司气海,调血压”针刺技术(曲池、合谷、人迎、足三里、太冲)联合降压药治疗肝火亢盛型高血压患者,结果发现患者血压值下降明显,并且可减少降压药剂量。孙忠人等[33]临床观察发现,针刺双侧上巨虚穴、丰隆穴治疗痰湿中阻型轻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地改善眩晕、头重如裹、脘腹胀闷、心悸等临床症状。张顺华等[34]研究发现,推拿疗法(五指拿法—前额至后发际,按揉风池、太冲、三阴交,点按头维穴、太阳穴、印堂穴,拇指推桥弓,按摩颈部、肩部肌群)能够降低高血压患者全血黏度,提高血管血流量,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提高血管壁切应力,其还可通过参与神经生理反应机制调控,从而有效降低血压。张翠君[35]观察发现,中医推拿治疗(双手拇指、中指分别按压揉捻太阳穴、攒竹穴风池穴,中指按压揉捻百会穴,推磨按揉印堂穴、神庭穴,按摩肩井及颈项、肩部肌群)原发性高血压具有良好效果,其机制与按揉头部穴位可参与神经反射调节,扩张微毛细血管及小动脉有关。黄菲[36]采用三物降压汤联合通经调脏法推拿治疗高血压患者疗效显著,其机制与调控血管内皮活性有关。可见针灸推拿疗法可通过对穴位施加刺激而参与神经系统生理调控,从而有效地降低血压,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方法简便、有效且安全性高。
3.2.2 穴位贴敷:许金钗[37]报告,应用降压药并辅以穴位贴敷(取神阙穴、双侧涌泉穴,贴敷处方:吴茱萸、决明子、冰片、丹参、川芎、红花、三七)治疗高血压患者疗效显著,其机制可能与穴位贴敷调节机体组织微循环,改善组织供氧相关,治疗后可明显改善患者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干口苦等症状。郁丘婷等[38]观察发现,耳穴贴压(取降压沟、肝、神门、交感穴)联合西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有明显效果,其可通过刺激耳穴影响周围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冲动,参与神经调节机制,从而达到降压目的。但不同证型之间降压效果存在差异。吴朝进[39]临床观察发现,常规降压方案加耳穴敷贴(降压沟、神门、肝、交感、肾、皮质下穴)能够有效地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减少靶器官损害,改善眩晕、头痛等临床症状,其机制与耳穴有关。由此可知,穴位贴敷可通过直接刺激、参与神经调控来辅助治疗高血压,有一定效果。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有一定效果,无论是自拟方、验方或者经方,均有降低患者血水平压、减轻眩晕等临床症状的作用。另外,外治疗法,如针灸、推拿、穴位贴敷等辅助降压也有较好效果。临床上,常规西药联合中药口服,或联合针灸、推拿、穴位贴敷均可更有效地控制患者血压水平,改善患者眩晕头痛等临床症状,其机制可能是参与调节各项生化指标,通过多靶点、多途径起作用。
因此,临床上我们要发挥中医药优势,通过四诊合参、治病求本、审证求因、对症用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时联合中医药疗法,尽量减少降压药的剂量,在达到有效控制患者血压、改善临床症状的同时,减轻药物不良反应。但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机制仍不明了,今后我们将开展相关研究,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 并努力制定出标准、客观的分型标准以及临床疗效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