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贵州水稻种植技术的变化

2020-03-03 06:49:23
古今农业 2020年4期
关键词:栽秧秧苗贵州

杨 成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科学研究所,贵州 贵阳 550009 )

原生态农业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农业生产方式,或者说是一种比较粗放的生产方式,在当时生产技术条件下,要想提高亩产量比较困难,而贵州又是“不患无田,而患无人”的现实状况,土地极易获得,以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产量则要相对容易,所以人们会主动地选择粗放耕作技术。贵州经改土归流和历年的战乱,尤其是咸同苗民大起义后,人口大量减少。为快速恢复生产,政府一边安抚流民,一边默认大量外省移民涌入贵州。这样在人口增加的同时,水稻种植技术也得到极大改进。特别是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现代农业技术得到推广[1],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贵州水稻种植技术的改善。如在清末全国成立农事试验场的同时,贵州也设立了农事试验场,抗战爆发后,为“增进后方生产,加强抗战力量”[2],于1938年成立了贵州农业改进所,专门负责改进贵州之农业。农改所的成立,有力地推动了贵州农业的进步,尤其是在品种改良方面,做出了较大成绩。

一般而言,水稻种植技术的改进可以从育秧、栽秧、耨秧、收割与贮藏等五个方面体现。此处需要说明的是,一些技术对于贵州来说是新技术,对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而言却是“旧技术”。因唐宋之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精耕细作技术就已基本形成,到明清时已达其顶峰。而明清的贵州,其农业仍然还处于自然耕种的状态。

育秧是种植水稻的第一步,可分为浸种和治秧两部分。浸种有三法,即火芽法、屋芽法、哑谷法。浸种前应用清水淘去浮谷,因“浮者不去,秋则生稗”[3]。地方不同,民族不同,浸种方法略有差异。民国《荔波县志稿》记载的浸种法比较通俗易懂,也最具代表性:

凡谷种必须选择肥大者,稻取穗末,麦取穗本,包谷取穗中,晒干,盛以器,翻检必轻,勿伤其胚。将播时簸去扬而□者,浸以水,种经泡后,视将晴,以起鱼眼之水滤之。甲、浸后即烘之晒之,名曰火芽;乙、浸后三日滤之,盛以竹器,覆以草,日喷水三次,俟芽甫生,即晒之名曰屋芽,又名萌芽;丙、浸后滤之,不俟发芽即撒者名曰哑谷。以上三种,以萌芽法为佳,亦最普遍。必早秧不足或田暖气催者始用哑谷法。晒芽忌酒气,沾酒必烂。[4]

浸种是种植水稻的必需步骤,但令人奇怪的是关于浸种的方法,清代地方志却只有五部地方志有记载,其中光绪《黎平府志》抄写于道光《黎平府志》,真正算起来清代贵州只有四部地方志有记载,其余三部分别是道光《遵义府志》、光绪《平越直隶州志》、光绪《眉潭县志》。就连咸丰《贵阳府志》都没记载,民国《续修安顺府辑稿》仅仅提到了一下,“播种时,普通先将种子用水浸涨,俟其发芽然后播之”[5]。以此观之,至清代贵州大部分县市都还没有普及浸种法?据笔者估计,浸种法应该在明清时期就已经普遍使用了。尽管浸种法的记载最早出现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但并不能说明此前明清时期的人们不使用浸种法。可能的原因是,大多数地方志沿袭传统的编纂方法,不会记载详细的农业技术或生产过程,或者他们认为农业生产是非常简单的事情,每个农民都会,不必浪费笔墨;亦或认为农业技术或农业生产应该由专门的农书记载,而不是在省、府、州、县志中大书特书。因此,我们在这些地方志中很少能够查询到相关的农业技术或生产过程的记载。但是浸种法在明清的农书中早有记载,比如《农政全书》和《授时通考》,这些农书都要早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编纂的《遵义府志》,而且贵州荔波县位于贵州与广西的边界,属于边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边徼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都已经普及了浸种法,在贵州经济比较发达的贵阳、遵义、安顺焉有没有之理?

治秧的记载比浸种法要多得多。如《荔波县志稿》就有治秧田和治秧苗的记载:

秧田须择好肥田,向阳而泥脚浅并有水源者为佳,灌水施肥、犁揉三次,俟水澄清后始下种。撒后二日,晴则根定不浮,晒一日后,微灌以水,使露芽尖,则秧易长。天气暖则浅其水,寒则稍深,芽喜晴暖,如水深则入泥,入泥深则不生。故秧田必须有水源,始便利取水排水,晒水后二旬,如生虫,必早晚掃之,掃须轻及匀。如迟则虫落水中,附秧根,致秧枯死。除蟲之法,一般以阳塵(一名百草霜)或以马桑叶枉干碾末,择晴露日撒上,虫即死。[6]

有的在种子撒下后,每天怎么观察怎么处理都有详细记载:

撒之日尚庚。落泥后,天暖则浅其水,寒则深。芽喜晴,寒则入泥。入深则不生。撒之水养二日即芽老,时其晴急放水二,细理其荡,使芽得土气,即根定不浮上。晒一日微微灌水,使露秧尖则易长。撒三四日不得晒,则芽入泥必多坏,撒四五日若雹打必坏,尽可以再撒。若刺水青而坏,田必微粪,乃可再晒水。后二旬,乃生螟,每日及辰申,以竹胎扫之,必轻以均,迟,则降水附秧根。胎制如竹夫人,中置锯锯藤数茎,两头悬长竿之颠,虫拂之粘于藤,淘之溪或弃诸林。秧老即虫不生或秧木麻,是下痨也。治此以地灰,痨乃不生。[7]

秧苗的管理既要花费大量时间放水、灌水、晒田,还要有细致耐心的呵护看管,犹如抚养一个婴幼儿一样,既不能让他饿着、冻着,也要防止他生病甚至受到生命安全的威胁。

大概经过30-40天后,秧苗长至6-8寸高时,就要移栽到其他田块中去了。《续修安顺府志辑稿》曰:“俟(秧苗)长至六七寸时然后扯出,扎成秧把,分栽各田中,谓之栽秧。”[8]秧苗不能过期栽,也不能提前栽。《天工开物·乃粒》说:“秧过期,老而长节,即栽于亩中,生谷数粒,结果而已”。[9]提前栽由于秧苗不壮,其抵抗力较弱,无法承受一些突发的气象灾害。因此,人们非常重视适时移栽。“秧适栽时,不得迟一二日,迟则谷不丰。”[10]可能一些人会认为“不得迟一二日”是不是有点夸张。这里请注意其前提是“秧适栽时”,也就是说,秧苗正是最适合移栽的时候。因此,民间有俗语曰:“小暑插老秧,过年卖老娘”,“勤人莫听懒人哄,桐子开花正下种。”[11]其用意就是提醒农民要及时安排农事。栽秧前“必先将田爬梳细平,秧乃畅茂。谚云‘愿栽三日黄秧,不栽一夜冷田’,意谓秧可前数日拔,田不可隔夜整也”。[12]栽秧时还要分清是肥田还是瘠田,水深了还是浅了,这些都是栽秧时要注意的。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学习和警示,“栽沃田,行宜稀,瘠田宜密栽。忌屈头,屈必死。忌立身,立必浮起,忌日烈水浅,主炮腰易断,忌随手青,主不荣。栽后欲转黄,黄而青,苗必好”。[13]《天工开物》说“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14]不过,这也得看移栽的是肥田多还是瘠田多。现在杂交稻的播种量一般是每亩40-50公斤种子,可移栽20-25亩田。由于过去还没有杂交稻,其种子用量可能会更大。栽秧的行距和株距要排列整齐均匀,以免耨秧时损伤秧苗。栽秧的技术要点,明代的马一龙在其《农说》中就有记载:

栽苗者……先以一指搪泥。然后以二指嵌苗置其中。则苗根顺而不逆。纵横之列整则易于耘荡。疏密各因其地之肥瘠为俦。疏者每亩约七千二百科。密则数逾于万。地肥而密。所收倍于疏者矣。[15]

尽管上述记录是江南地区的水稻种植技术,但随着江南汉族移民的到来,这些技术必然会在贵州各水稻种植区迅速传播开来。拔秧时,有的人还会用到秧马,秧马是一种拔秧工具,最早见于北宋的文献,什么时候传入贵州已无从考证。道光《遵义府志》引用郑珍的《播州秧马歌·序》中关于秧马的使用与制作过程[16],但此诗歌所咏乃治秧田时将草肥踩入泥土的一种农具,而笔者此处所说的秧马实际上就是一种凳子,是为减轻劳动者长期蹲在田里拔秧的劳累而制作的木制农具。拔秧者边拔秧边用脚撑着前移,可以减轻拔秧者的劳动强度。

秧苗栽下去十几天后,秧苗的叶子开始返青,根部也会更加牢固地伸入土中。这时其他杂草也开始滋长,杂草多了就会影响秧苗的营养吸收,与秧苗争水争肥争光,导致水稻减产。因此,一般农人会及时地除草。《续修安顺府志辑稿》载:

栽下去二三十日,田中草长,是时,农人以手除稗,以足梳泥,谓之薅秧。勤者自分秧至收获,先后共薅三次;惰者则仅薅秧一次,甚至始终俱不薅秧者。至若旱土,则仅铲草、挖松土而已;亦有先代林木,放火烧草,俟灰烬然后布种者,谓之刀耕火种。[17]

近代贵州中耕除草的次数分地区而论,在人口压力大、水源条件好、耕地面积紧张的地区,中耕除草的次数就多,反之则少或根本不薅。前近代时期贵州平地、山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差别并不大,但是到清末民初时期,农业发展的不平衡性就日益展现出来了。在水源条件较好的平地坝区,其生产技术在明清时就已经逐渐向精耕细作方向发展;在交通不便、农业生产条件较差的山区,农民放弃了原来多样性的生计方式,一味模仿汉族人的单一化粮食种植,而其生存的自然环境又不足以支撑单一化种植,即使勉为其难地进行下去,其产量也非常低。因此,山区农民的生活日益艰苦,其生产技术与平地农民的差距越来越大,整个农业结构的不平衡性也日益突出。反映在薅秧技术上,河谷平川地区可能会薅三次,而在山区可能一次都不薅。民国贵州的许多文献都记载了这一情况。民国时期荔波县的情况:

本县僻处边陲、交通梗塞、文化低落、工商业未具雏形,故整个农业尚停滞在刀耕火种的时代。农民约占全县人口百分之九十八以上,惟以万山丛错、土地瘠硗,……以致农事不知改良,天灾无抵抗,一遇旱涝束手无策,故农民虽终岁劳动而食不饱、穿不暖,甚至如瑶之瑶胞有为生活贫困所威胁,而造成溺婴之惨,故类瑶胞每年每人食不上一百斤包谷,终岁以野菜参杂粮煮粥果腹,这是落后农业的结果。[18]

民国时期桐梓县“农民贫苦,既无大资本,复无新知识,肥料农具,耕耨所需,纯系旧式,性质朴厚,富于墨守,纵遇灾荒,不易迁徙,农民固少流离之患,而农业无进步可言”。[19]据1913年贵州实业司调查结果,贵州农业较为发达的县市不到20个,其他的都是山高地寒,山多田少,田亩素称硗瘠之区。比如贵定县“田土颇多,农务向称发达”;遵义府“熟田最多颇称富庶”;而永宁州则“山多田少,冷冻甚重,栽插须在六月,收获不出拾月,故农产无多”;绥阳县“乡民旧习耕种,尚末改良”等。[20]中耕除草是精耕细作的主要内容,也是水稻增产的有力保障。贵州各县中耕技术的不平衡性,与贵州的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关系,与当时国内社会、政治环境的关系更为直接。自鸦片战争后,满清政府多次巨额的战争赔款,使得本就风雨飘摇的国家更是雪上加霜。再加上明清为封建社会末期,农业生产已经开始走向衰落,清政府已无力挽回国运。每年的战争赔款自然会分摊到贵州人民的头上,本就靠四川、湖广“协济”度日的贵州,农民的日子就更加艰难,农民每年所种粮食还不够上交田赋。即使有再多的耕地,农民也不愿意花费更多劳动在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上。这种现象早在康熙年间时就已经出现过了,据当时贵州巡抚王燕奏“全黔荒田,十居三四,屡谕垦辟,而民不肯应。盖垦经数岁,然后收获,所入薄,不足输税,故人怀观望”。[21]在这样的生存状况下,如何谈农业生产技术改进呢?

收割与贮藏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汉族聚居区的收割和贮藏方式。如安顺府,“安郡收获方法,俟稻谷黄熟时用镰刀刈置田中曝之,然后打入掼斗;嗣用撮箕撮出,置于坪中,以木耙推匀,轮番晒干,再用风车(俗名风簸)车去虚谷及灰尘、杂屑等,净存壮谷藏入仓库,而一年之计于焉完成”。[22]另一种方法是少数民族种植糯稻的收割和贮藏方法。《古州杂记》载:“苗民俱食糯米,收获较迟,九十月方始登场,屯军均种粘谷,收获最早,五月内即颖结实,六七月谷满市矣。”[23]据20世纪50年代贵州民族调查报告,在黔东南一带的少数民族仍然以种植糯稻为主。因此,其收割和贮藏的方式也比较独特。“这里以种糯谷为主,收割时用摘刀摘穗,连同穗茎一起摘下来。每足一握时扎成束,为一把(手的大小不同每把多少有些差别),两把交叉扎成一非,十非为一度。因此,计算田的面积时,就看它年产多少‘度’,就以‘度’为单位了”。[24]从这里我们就能理解了贵州田土自古无丈量的原因了,它不仅与贵州田土的大小不规整有关,还与少数民族的生产习惯也不无关系。糯稻也有早、中、晚熟品种之分,一般“夏至栽秧,早谷80多天成熟,至白露后即可收获。一般的90多天成熟,至秋分收获。晚熟100多天成熟,寒露收获。收粘谷和糯谷用挞斗打。收割摘糯必须用摘刀一穗穗地从第一道谷节上摘取。每摘两卡交叉合成一把。每把约重十斤(连穗芯草在内)每人每天最多摘120斤,一般的摘70-80斤。”[25]摘回家的糯禾一般是晾在禾架上,每次要煮饭时才会用碓舂谷壳。在食用方法上也是比较独特的:

糯穗摘来后,是放在“禾晾”(苗语“戛晾”)上晾干。禾晾是竖立两根相距一、二丈、高约二丈的木柱,顶端架一横梁,盖上杉树皮,形如屋顶,用来遮雨。柱上从距地八、九尺处起,第隔一尺许架横木一根,一般共有横木十根左右。每根横木可挂禾把百多斤,每架禾晾可挂禾把千多斤。禾把晾干后,即收回家中储存,到要加工成米时,才用脚踩脱粒(草芯留下打草鞋)。没有禾晾的人家,则在屋檐下、顶楼上挂晾禾把。[26]

一般不用碗筷,直接用手棒着吃。“男妇皆蓄发,跣足,常食糯米,蒸饭捏团,以手掬食,无匙箸,食蔬菜少用盐,以草灰滤水代之。”[27]当然这可能是清代中期以前的情形,近代以来,即使存在这种现象,也是在较偏远的山区才能见到。黔中一带的收藏之法较普遍。如开阳县:

凡农产收获以后,必须保存,是谓储藏。其法因物而不同,约有三种:曰仓,曰甕盎,曰竹笆。稻既收,簸扬量后以入仓。仓中必间空竹数筒,使泄气通风。谷必干,不干则霉,米无筋丝。有二分湿亦可储,但时须出曝。下碾时必干,至□之绽牙乃可,否则米碎。亦有不用仓存,而连茎割囘干后存入草棚中者。据农家言,可藏至十余年之久,取出谷杆皆如新收。但殊少见。[28]

就全省而言,开阳的收藏方法全省通用。至于引文最后提到的收藏方法,可能是前近代时期原生态农业的收藏之法。

近代贵州水稻种植技术的变化,是贵州由多样性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为单一化粮食种植为主的标志之一。单一化粮食种植农业结构的形成,存在着诸多缺陷。尤其对于土地面积97%以上都是山地的贵州来说,不但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还会导致自然资源与农业资源失调,无法形成科学合理的资源利用与配置。因此,在当代贵州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我们要特别重视生态环境与农业结构的相互适应性问题。

猜你喜欢
栽秧秧苗贵州
割麦栽秧两头忙
幼儿100(2023年22期)2023-06-21 03:21:02
栽秧
栽秧酒,不好喝
DA-6对番茄秧苗生长的影响
贵州,有多美
乡村地理(2019年2期)2019-11-16 08:49:28
农民
诗潮(2019年1期)2019-01-25 01:34:34
插秧
沉醉贵州
乡村地理(2018年3期)2018-11-06 06:50:10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贵茶(2018年6期)2018-05-30 09:53:50
我与贵州茶一起
贵茶(2018年6期)2018-05-30 09:5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