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思维可视化切片技术建构最优化小学语文课堂

2020-03-03 06:18孙国平
辽宁教育 2020年7期
关键词:脉络切片可视化

孙国平,丁 莉

(江苏省苏州市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

思维可视化切片技术可以任意切割课堂教学视频,做到分类、搜索,有助于教师了解原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对现有的教学框架、教学内容、教学思路、教学行为进行完善拓展,引领教师走向专业的深度课堂观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自己和其他教师的教学行为,反思教学行为,了解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做出改进,尤其是在教学切片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实现小学语文在教学思维上的可视化,有助于教师整合教学内容与整体框架脉络,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教学中,笔者运用思维可视化切片技术,建构了最优化语文课堂。

一、直观呈现,详细记录

在教学切片技术的支持下,思维可视化的实现成为了可能,这是因为切片技术运用了丰富的图片、思维导图、概念图等,对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的行为有了直观呈现。这个仅便于后期教学研讨中把握整体教学规律,了解学生学习热情的投放情况,而且在进行课堂教学研究的时候还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在一些关键节点随时反复回放,等于把“课堂教学现场”搬到了眼前,对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在运用教学切片技术的过程中,可以尽可能多地接触更多的视频集。为了关注课堂上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应该注重具体的教学案例,聚焦学生在问题上的回答与整体表现,找到学生思维的发散点,将此作为后期课堂教学行为改变的依据。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思维的发展需要教师的引导。每个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有所差异,在录制思维可视化切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重点记录学生对一些问题的回答情况,科学分析学生的回答是属于机械判断、认知记忆,还是有所推理与创造。通过视频的直观呈现,教师可以归纳总结出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与其自身引导的整体效果,以便教师做到详细的记录与有效的创新。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小马过河》一课为例。在这学习节课之前,很多学生已经接触过这个故事,他们阅读的兴趣点在初期处于一个低迷的状态。教师应该将教学切片视频录制的关键放在兴趣的调动、问题的互动这两方面。笔者通过教学视频的直观呈现,可以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在小马过河这一动画播放之后得到了点燃。首先,笔者单独列举出动画播放前后的缩略图:在动画播放前,学生的注意力并不集中,外观肢体形态体现出不耐烦、极度疲倦的状态,有几个学生甚至出现了分心、说话的情况;在视频播放之后的切片缩略图上就可以看出学生明显比之前兴奋,目光直视,也没有学生再分心、做小动作等。然后,笔者又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提出“在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和“小马”一样的问题?”,从图片上发现,学生都想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很多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散,能够结合实际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最后,笔者观看视频,并通过切片看到了学生由分心、说话到全情投入的思维过程,可见这一动画播放及播放后笔者提出的问题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益于学生的学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要受到书本的局限,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构建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对此,教师应该通过视频、图片的直观呈现与生动记录,从切片中汲取更多的教学养分。

二、聚焦要点,凸显重心

很多教师虽然会在教学中录制相应的视频、拍摄照片,或者是构建思维导图,但教学的效果往往并不理想,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把握思维可视化技术与相关切片技术的关键,后期缺乏深入分析。思维可视化技术能够为教师提高自我教学能力提供更多的帮助,在这一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观察课堂过程,了解教学实况,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教学的要点与难点。

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为例,虽然每个教师的教学风格有所差异,与学生的互动也各有不同,但教学活动始终是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的。在教学活动实际开展中,教师会设计各种活动,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更有针对性地关注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教师在观察思维可视化切片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捕捉其他教师的教学思维,即如何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如何构建相应的教学情境;如何设计教学主题并逐一进行延展。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改善,采取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教学策略,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灰雀》一课的教学切片记录为例。这节课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识字任务,能够理解文中的语句,并引导学生学会保护大自然,其教学重点是为了突出列宁的育人之道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笔者在视频、图片的支持下,将课堂观察的重点环节放在师生之间的交流、对课文的反复研读、段落大意的概括以及生字词的阐述上。通过对这几个环节切片缩略图的反复研究,笔者发现教者传统的教学环节与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催生学生的厌学情绪,导致整个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因此,笔者在整理了要点之后,围绕教学目标增加了很多有趣的环节,如让学生去演绎列宁与孩子的角色,让他们在扮演的过程中代入更多的真情实感,从而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故事内容的把握,同时也帮助学生提升朗读水平。再比如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故事,并说出自己的理解与想法,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与语言运用能力。

教师在运用视频切片技术的过程中,不仅要把握整体思维脉络,还应该根据时间节点选取值得分析的典型缩略图序列,进行缩略图观察研究,对原有的教学进行不断创新,实现教学思维的优化,这样可以提高教师自身对这项技术利用的整体水平。

三、展示脉络,调整结构

课堂的教学脉络直接影响了语文课程的推进。通常情况下,教师的教学脉络可以通过切片技术整理成相应的思维导图,将其作为思维可视化的重要支撑。教师利用思维导图从语文教学的一级主题入手,可以确定教学的具体方向,把握情境创设、课堂提问等具体环节。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根据教学技术切片确定二级标题,实现对具体教学脉络的发展。通过脉络的展现,教师可以更为全面真实地了解课堂教学情境,并对某一个教学方向或者主题进行探索与思考,或者对现有的教学结构进行改进与调整,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教师除了利用思维导图对教学脉络展示以外,还可以通过切片技术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分析,整理出自己常用的脉络并进行对比研究,为教学结构的调整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雾在哪里》一课的教学切片分析为例。这节课的教学对象为二年级学生,他们在行为上较为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具有较为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教师可以根据之前同类课堂教学视频的教学切片,对现有的教学脉络进行整合。笔者发现很多教师是从情境导入入手,在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引导其进行识字;然后,引导学生对每个自然段进行分析阐述;最后,帮助学生实现情感上的升华。笔者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发现了这种常规的教学流程无论是对学生语言文字的品读、运用,还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由此,笔者整理出了一种新的教学脉络:第一,情境导入——带学生走入“雾的世界”;第二,共同研读——通过共同朗读,感受“雾的世界”的奇妙;第三,游戏互动——开展神奇的“打乱”“魔幻画笔”等有趣的活动;第四,字词识读——引导学生自己对生字词进行记忆;第五,写法迁移——尝试写出自己眼中的美景。这种教学脉络对原有的教学结构进行了调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与能动性。

教学脉络的整理需要教师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同时也需要教师提高切片技术、思维导图及概念图的掌握能力。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教学效率,为其理论学习、备课上课、课堂观察、教学研讨等做好积极的准备。

四、辩证发散,拓展思维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充分调动自身的创新性与开拓性,实现自我思维水平的发展,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辩证发散。在教学切片技术研究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教研活动的培训,其能力与素养上有了初步的拔高,能够根据现有的成熟样板进行模仿学习;但教师教学思维的拓展不能依靠这种模仿与学习,他们应结合现有的校情、学情与教情进行调整。对此,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沟通机制,在人力、财力以及物力上给予更多的支持,鼓励教师发挥自身的创造精神,使教师能够借助切片技术围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课堂观察、教学研讨,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一课的教学为例。这首儿童诗通过描绘街头、溪边、江上这几个不同的场景,展现了儿童丰富、有趣、娴静的童年生活。笔者通过教学切片可以发现,很多教师将重点放在了场景的展现与诗词的欣赏上,忽视了学生自己的感悟。为了实现教师与学生在思维上的共同发散,笔者对原有的课堂进行了改进,将传统教学与水墨画的绘制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绘画作品畅所欲言,学生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进一步延伸了传统语文教学空间。思维的发散需要教师打破原有拘束,认识到现有教学内容的不足,还需要教师在教学切片的支持下,树立大语文观,将更多的内容整合到语文课堂。

总而言之,思维可视化是教学切片的重要支撑,通过这一技术教师可以了解到现有语文教学思维、教学脉络、教学内容存在的不足,从而做出积极的改进。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提高对思维可视化切片技术运用的重视程度,多利用思维导图、图片、概念图等实现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

猜你喜欢
脉络切片可视化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思维可视化
福州吟诵调留存脉络梳理
延安时期的党建“脉络”
新局势下5G网络切片技术的强化思考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党的建设学术脉络与前沿动态——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网络切片标准分析与发展现状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