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远程教育公平性探究
——以甘肃广播电视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为例

2020-03-03 05:36郭致慧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残疾甘肃残疾人

郭致慧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 资源中心,甘肃 兰州 730030)

教育公平一直都是教育发展改革进程中的重要问题,让残疾人获得平等的高等教育机会亦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如何让更多残疾人享受应有的教育,让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有效服务于残疾人教育,让教育成果和社会福利更多更直接地惠及残疾人群体等问题,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改革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特殊教育学院自2010年先后招收400多名残疾学生,同时与甘肃省残疾人联合会共同举办职业技能培训,实现了残疾人与普通学习者一样在家门口上大学的愿望,为助残就业和扶残互助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然而,残疾人远程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接受教育的群体数量和整个残疾人群体数量相比,差距还很大。

一、保障教育机会“差异性”平等

由于出生的社会环境、地理位置和家庭背景等偶然因素的客观存在,残疾人和普通人之间、残疾人与残疾人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因此,教育机会要因人而异,至少应该依照类别有所差异和区分。

教育机会差异性平等直接影响着残疾人受教育的入口门槛和普及化程度。保障残疾人教育机会差异性平等具有强烈的必要性与现实性[1]。因此,应该根据残疾人的身心特点,在教育活动中对残疾人进行必要的补偿,提升残疾人入学率和教育普及率。

据甘肃广播电视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统计,学院的学员中肢体残疾的占比较大,聋哑、低视力、脑瘫类型的残疾学生相对较少,精神残疾的少之又少,重度精神残疾的几乎没有。分析有两个原因:一是从事残疾人教育工作人员数量相对较少,现有的工作人员精力和时间有限,无法满足诸多现实需求。从事远程教育的机构不多,从事残疾人远程教育的人员严重缺乏。二是特教老师数量严重不足,服务能力有限。特殊教育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来为学生服务,肢体残疾的学生相对来说比较受欢迎。由于学院没有足够并专业的心理指导老师、手语老师等特教老师,很多时候心有余而力不足,对除肢体残疾之外的残疾人无法提供相应的教学支持服务。因此,相关部门及残联系统应当出台相应的支持和鼓励政策,加大特教师资培养及培训力度,鼓励有志奉献残疾人教育事业的特教群体积极参与残疾人教育。同时,还可开展残疾人教育引导、护理等相应的培训和资格认证,引导和鼓励更多的教育机构参与进来,担当重任,发挥引领作用。

二、学习资源及支持服务要寻求“差异性”平等

(一)开发适应残疾人学习的教学资源

目前,残疾人远程教育网络平台的各种资源尚在建设完善中,能够支撑整个教学体系的远程教育教学资源不多。如缺少适应听力残疾者的文字学习资源、缺少适应言语残疾的手语视频教学资源等[2]。基于以上问题,甘肃广播电视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在机房安装相应的辅助软件,通过提供有手语翻译或文字字幕提示功能的教学资源,使听力残疾和言语残疾的远程学习得以实现。另外,学院还增加面授辅导的时间和次数,尽可能为残疾学员提供支持服务。残疾人教育学院老师其实就是学员生活和学习的“拐杖”,恰当的“拐杖”可有效帮助他们解决面临的困难,也使他们更有“能力”地进行学习体验。

(二)加大残疾人网络教育学习平台的技术支持力度

可利用缺陷性补偿原则,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网络优势,根据不同残疾类型的学习需要,对现有资源进行改造或建设更适合的学习资源,提供相关软件或者开发一些实用的辅助工具,使网络课程适应不同残疾学生的各种需求。另外,此类资源建设要坚持够用和适用原则。针对专业和课程特点,结合残疾学生类型及学习需求特点,开发适合他们的课程学习资源。同时,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制作各种不同媒介媒体资源,采用模块化方式逐步实现精细化、标准化。

在这方面,国家开放大学残疾人教育学院及各地方学院依据当地情况提供的切合实际的个性化服务,为残疾学员克服各种困难进行学习提供了保障,有效应对残疾人学习者生理缺陷产生的障碍[3],帮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4]。甘肃广播电视大学特殊教育学院还设计制作了部分多媒体资源,以微课、手机微视频等喜闻乐见的形式为不同群体类型的残疾人提供支持,为这些学习者提供能够满足个别化、自主学习需求的优质资源。

(三)倡导“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教师要察其言,观其行,通过不同的方法循循善诱,正确引导。师爱是促进学生进步的根源和奋发向上的动力。甘肃广播电视大学特殊教育学院要求管理老师和特教老师要有“五心”服务理念,即爱心、诚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只有“爱”才能真正敲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与学生息息相通,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另外,还可以提供适当的心理咨询服务,及时了解残疾学习者的心理状态,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学习中。

(四)加大助学支持力度,减轻残疾学生经济负担

针对贫困残疾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问题,甘肃广播电视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采取“残联支助”“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减免”“学生个人缴纳”三方分担方式减免贫困学生学费,同时对“残联支助”“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减免”实行相应的制度规定,规范了操作流程,建立了残疾人学历教育助学资助机制,减轻了残疾学习者的求学经济负担。

三、继续推进特殊教育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多样化、实用性

由于残疾学习者在心理、性格上有各自的独特性,导致学习基础及成绩的差异化比较明显。在推进特殊教育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应加大调查研究力度,开拓思路,更多地考虑残疾学习者在具体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大胆创建不同于普通人的特色课程,以满足各类残疾学习者的需求。

针对已开设专业所对应的课程,还可结合社会发展实际需求,为残疾人学生提供选择机会,增设部分技能属性较强的课程,特别是能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实用课程。如给低视力、甚至全盲残疾学生增设按摩、传统文化、哲学和心理等方面的课程,该类学生毕业后,可从事保健按摩、心理咨询、爱心驿站和理疗等职业;为聋哑残疾学生增设绘画、雕塑、形体和园艺等方面的课程,该类学生毕业后可从事检测、流水线作业、艺术和园艺类职业。让残疾学生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他们的自身潜能,这样不但可以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更重要的,他们乐于此类行业,对身心健康大有益处,增添社会正能量,何乐而不为呢?

四、课程考核更加注重灵活性、教育结果公平

残疾人虽然是社会生活中的弱势群体,但他们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包容和便利。残疾人学习者受自身生理缺陷的影响,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在学习、生活中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实现教育结果公平,要以符合缺陷性补偿原则为前提,应以每个残疾学生是否能充分发展他们的自我生存能力,开发潜在能力为标准[5]。

因此,在残疾人远程教育考试和课程考核方面,需要加强对残疾学员的引导教育,并通过改革完善考核方式,逐步实现比较合理的评价机制。一是建议根据课程内容特征,灵活选择考核方式,适当调整上机考试和纸质试卷考试的权重比例,并考虑增加考试时间或减少试题量来解决他们答题速度慢的实际困难。对前面提到新增设的特色课程,可采取实际操作的方式来考核,引导学生主动提升生活技能及生存能力。二是对于个别重度残疾的学习者,采取上门服务等方式,允许其通过网络完成考试等学业任务。三是以课程论文、社会实践、作品等代替终结性考试[6]。

五、统考课程更具人性化

残疾学习者身体上的缺陷,如视力残疾、听力残疾等,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针对残疾人的生理特点,如何对他们进行统考课程考核?本研究认为,从缺陷性补偿原则出发,应该制定人性化的考核方式。

1.有的残疾学员行动不便,随时需要有专人陪护,针对这部分人群,建议改为网络考试,全程可以视频监控,以保证考试的严肃性。

2.针对盲聋哑的学员和个别重度残疾的学习者,依据缺陷性补偿原则,建议免考统考课程。目前国家开放大学对入学时年满40周岁的远程教育本科学生免考大学英语B。因此这些残疾学生也可以凭相关证件和证明材料办理免考手续;或可通过打通课程互认渠道,以课程作业、社会实践、作品等来替代统考考试。

3.除了考核形式灵活多样外,出题时也应注重实用性原则,考查残疾学习者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能力,从而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技能的热情,增强他们应对考试的信心。

六、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格外关注残疾人群体,这不仅需要建设为残疾人服务的基层服务人员队伍,更需要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例如进行资金支持、创新创业政策扶持、加大技能培训力度等。技能培训要形成常态并具有一定的规模,需要学校和社区积极沟通,搭建残疾人能力提升通道和就业平台。要对不同残疾学员进行分类,研究确定职业培训内容与方向,结合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和社会需要,有计划地组织实施残疾人职业能力提升计划。社区和政府职能部门也要给予一定帮扶,组织诸如岗前培训和资格认证等操作性、针对性、实效性较强的职业技能培训,鼓励残疾人联合创新创业。

目前,在甘肃省残疾人联合会的大力支持下,甘肃广播电视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正在积极开展相关的培训工作。在培训期间,学院合理利用周末和晚上的时间,对个别学员进行个性化专门辅导,同时对比较有代表性的课程内容反复讲解,细心指导,并适时组织辅导答疑,得到了残疾学习者的欢迎。

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被社会认可和重视的愿望和需求,残疾人更应得到社会的包容和呵护。因此,在教育和就业问题上,要从公平、关爱和帮扶角度出发,真正实现对残疾人的公平、公正。

猜你喜欢
残疾甘肃残疾人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
我骄傲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为残疾人筑一个“中国梦”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
一个倾情帮教的残疾老人
四位老人与一个残疾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