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凯文,许梦白,王喜红,薛 哲,李晓娟,陈家旭,*
(1.北京中医药大学,100029,北京; 2.暨南大学,510632,广州)
2019年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武汉爆发并蔓延至全国。1月3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截至3月29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累计确诊病例81 470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75 770例,累计死亡病例3 304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704 190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19 235人[1]。国家提倡中西医结合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的辨病和辨证治疗在此次疫情中的预防、治疗和康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5]。回顾历年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中医药在降低死亡率、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后遗症等方面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6-8]。因此,探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病证规律,建立新的辨证体系,开展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研究工作,对当前的疫情防控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2020年2月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该病暂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NCP)[9]。2月11日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将该病的病原体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10],世界卫生组织将该病命名为COVID-19[11]。通过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控制措施,我国境内疫情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大多数省份疫情缓解,但境外的发病人数则呈上升态势。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12-14],该病具有发病迅速、传染性强等特点,存在一定的潜伏期,约1-14 d,长者可达24 d。该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另外,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的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
目前临床确诊NCP主要凭借核酸检测,有部分感染者首次或第二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可结合接触史、胸部CT等检查予以临床诊断,并及时给予早期治疗。胸部CT早期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该检查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筛查具有重要意义,但需警惕发病早期,尤其是发热时间≤2 d的患者胸部CT检查可为阴性[15]。目前临床诊断主要结合流行病学史、典型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典型肺部CT检查进行[1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表现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少数患者或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发病1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喘憋、水肿、出血等症状,人群普遍易感,患病的严重程度多与年龄及所罹患的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呈正相关[17]。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根据严重程度,将该病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4个临床分型。
目前尚无针对冠状病毒感染的治疗药物,现临床常用的潜在抗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有洛匹那韦、利托那韦、α干扰素、利巴韦林、阿比多尔、达芦那韦考比司他、瑞德西韦等[18]。治疗方案以缓解症状、减少并发症发生、预防继发感染以及器官功能支持等为主[19]。
本病属中医学“瘟疫”“疫病”“疫毒”等范畴。中医学对疫病的认识起源很早,认识很深。《素问·刺法论》中就有“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的论述,描述了疫病的临床表现相似、普遍易感等特点。至明代,吴又可的《温疫论》中描述:“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疫毒之邪,触之可得,戾气从口鼻乘虚而入,往往先伏而后发;但有体质差异,其发病可受饮食劳累和情绪等因素的影响。
由张伯礼主审,王琦、谷晓红和刘清泉教授主编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诊疗手册》提出[20],该疫情的基本病机可概括为疫毒外侵,肺经受邪,正气亏虚;病理性质涉及湿、热、毒、虚、瘀。王永炎教授认为[21],此疫毒之邪属中医“寒疫”范畴,病位主要在肺,其次卫表、脾胃,主要病机可概括为疫毒湿寒与伏燥搏结,壅塞肺胸,损伤正气,致气机痹阻,升降失常,元气虚衰;病机特点涉及毒、燥、湿、寒、虚、瘀。仝小林教授认为[22],此疫情属“寒湿疫”范畴,病位在肺、脾,可波及心、肝、 肾。病机方面以寒湿伤阳为主线,兼有化热、变燥、伤阴、致瘀、闭脱等变证。王庆国教授认为[23],此疫情以湿邪为核心,初期可有兼寒、兼热、兼津伤等诸多变化。姜良铎教授提出[24]“气不摄津”是此次疫情的关键病机,气不摄津则肺中阴液化为痰湿。结合诸医家认识,该疫毒之邪病机复杂,尚未统一,仍需进一步研究。
在抗疫的过程中,中医药疗法逐渐得到认可,并取得了显著疗效。2020年2月1日,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专家组研究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居家预防推荐方案》[25],提出中医药应介入新冠肺炎的防治工作,在防疫过程中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2020年2月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药有效方剂筛选研究取得阶段性进展》指出,清肺排毒汤已在山西、河北、黑龙江、陕西4个试点省份治疗214例患者,其总有效率达90%以上[26]。《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明确提出,清肺排毒汤适用于轻型、普通型、重型患者,且在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中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使用,肯定了中药方剂治疗新型疫病的有效性。有研究[27]纳入96个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重要处方,经过数据挖掘发现,高频次药物为甘草、杏仁、生石膏等;高频次药对为生石膏-杏仁,生石膏-甘草,甘草-杏仁等,整体治则为扶正祛邪,兼顾气阴。有研究经过数据挖掘发现,中医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多强调补气健脾、清热燥湿、调畅气机,其中的核心药物为黄芪、白术、防风、甘草[28]。
从中医学理论分析,该疫病病性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病位在肺脾,基本病机为疫毒之邪外侵,肺脾受损,正气亏虚。治则方面,应以宣上、畅中、渗下贯穿疾病始终,祛湿化浊,给邪以出路,扶助正气,注意保护胃气。舌象变化迅速,可提示疾病转归。危重症则主要与肺之化源绝和心神内闭、内闭外脱有关,应中西医结合救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具有发病急、传播快、传染性强、波及范围广等特点,现代医学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诊疗仍有局限之处。中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具有确切疗效,探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证规律,构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药防治体系,倡导中西医结合,对本病的临床诊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