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芳,何蓉蓉,孙平华,栗原博
日本高校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李怡芳,何蓉蓉,孙平华,栗原博
(暨南大学 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本文通过介绍日本高校素质教育的现状与经验,旨在了解其素质教育的历史背景及现实意义,为我国高校素质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教育竞争;素质教育;高等教育;日本高校;教育模式;人才培养
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已获得18项诺贝尔获奖[1],究其缘由,除了科学家们勤奋刻苦、坚忍不拔的工作精神之外,与日本重视科学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们大多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他们在宽松而自由的学术氛围和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下,从事研究工作。社会发展依赖于科技水平,科技立国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日本是一个地狭人稠、资源缺乏的岛国,科技强国是日本别无选择的发展道路。战后的日本注重教育、以超前的科技意识、强烈的竞争欲望,推进社会与经济发展,并在战后短短的几十年中成为科技强国之一。
日本的教育曾与大多数东方国家一样是灌输式教育,但日本的传统价值观更重视培养自立精神。近年来日本的现行教育在大量实践基础上,逐步推进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关注社会与经济及生活与环境等相关内容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扩大视野,激发创造热情,这一教育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广泛的兴趣爱好,也在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及提高个人能力发挥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科学家也应该是思想家,科学家的综合素质备受人们关注。汤川秀树的『旅人』[2]及福井谦一的『学问の创造』[3]等充满哲理的流利文笔彰显这些诺奖得主们的综合素质水平,他们的著作也是高校学生们热读的书籍。高度重视素质教育为日本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教育方式有利于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和科技意识。多年来,日本高校通过学校、家庭、企业及社会等方面共同培养了各行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重视科学技术与生产实践结合,并积累了一定的可借鉴经验。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时期,在社会变革及全球化趋势所带来的多元文化之间的影响中,我们需要学会和认识其他国家的长处,需要高等学校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良好道德修养、坚定理想信念、优秀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健康发展。
日本高等教育建设始于明治维新时期,当时日本在与西方列强的交往中深切感受到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差距,同时认识到国家富强的基础在于普及教育。1871年设立文部省,1872年公布《学制》[4],并制定了“必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的目标,1868年日本政府提出“破旧有之陋习”和“求知识于世界”的理念,得到了当时日本社会的普遍认同[5]。1877年在政府的主导下创建了东京大学[5],并在“文明开化”的国策下,全面系统地学习西方政治经济制度、科学技术知识和文化教育模式,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转型,高等教育积极参与和引领了这一进程。明治维新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发展,但在历史条件的制约下当时的教育改革并不彻底,高等教育在目标建设等方面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战后,日本在教育改革中废除了军国主义和神道思想,1946年颁布的《日本国宪法》第二十三条确立了“学问自由”等原则,实行学校教育自由主义化、教育行政民主化等措施[5-6]。1947年颁布的《教育基本法》指出教育“必须以陶冶人格为目标”,《学校教育法》规定大学的办学目的是“在传授广泛知识的同时,深入传授并研究专业学艺,培养知识性、道德性及应用性能力”,提出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7-9]。由于社会高度重视教育,入学率不断上升,使国民素质和科学意识得到很大的提高,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努力,日本发展成为经济强国之一。到了20世纪初,日本高等教育实现普及化阶段,教育规模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日本的高等教育在提高社会文化素质,丰富精神文明,以及对经济恢复和社会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和引领作用。
日本的学制和中国相同,小学6年、初中3年和经过高中3年学习后进入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机构分为大学院、大学、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及专修学校等五种。以培养专门技能人才为主的短期大学的学制为2~3年,主要生源为高中毕业生。以学习专业技能为主的高等专门学校年限为5年,主要招收初中毕业学生,毕业后也可以通过考试进入本科院校。专修学校是培养职业技能为主的学校,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1~3年不等。这三种类型学校均属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日本的大学分为国立、公立和私立三种,采用学分制,除医学,兽医及药学等相关专业需要六年学制外,大部分专业是四年学制。大学分为综合性大学和单科大学,大学院则是培养研究生机构,分硕士和博士两种层次,硕士年限为二年,博士为3~5年。目前,日本共有大学768所,其中,国立大学82所,公立大学90所和私立大学589所[10-12]。2018年的日本国民总人数约为1.26亿人,其中98%为大和民族,和少数阿依努人及琉球人。在2018年度的106万2千名高中毕业生中,有58万2千人考入大学,升学率为54.8%。目前,日本每年入取博士生约1.5万人,硕士入学约为7.3万人[13-14]。
目前,日本高校教育实行学分制,目的是为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来选修专业以外的课程,以拓展知识[15-16]。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分为专业和专业选修课,学生可以跨学科选择课程,自由选课制度能够避免必修课所占比例过大,学习内容也不会局限于专业知识。在高校中尽管存在多名教师同时开设类似课程,但教师授课内容的侧重点不尽相同,这样既展现教师的专业能力,也有益于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传授给学生,学生可根据兴趣自由选择授课内容。学生选课是试听制,在体现学术自由的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为了有效的引导学生兴趣,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结合时代要求,拓展专业与科普的素质教育内容。高校之间以及高校与社会之间互聘任兼职教师,建立知识共享的协作机制,积极利用社会资源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合作,拓宽学术资源,提高专业与产业化应用的素质教育水平。
日本政府将学习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作为国策,因而显著缩短了与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与此同时对教育的国际化提出了迫切的要求。目的是培养具有新思想、新理论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积极参与到国际交流和竞争中。实际,日本教育国际化可以追朔到明治时期,当时日本以求知识于世界为宗旨,大量引进西方文化,在积极聘请外籍专家的同时,派遣留学生和考察团出国学习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经验。在文明开发,殖产兴业的目标下,教育成为落实此项政策的重要因素,并推进和奠定了日本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与此同时,日本政府多次修订法令鼓励高校的国际交流和落实学习先进国家技术成果,促进了高校在高新技术发展中的作用。1982年后至今,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国立、公立大学任用外国教师的特别措施法》[17],放开了国公立大学对外籍专业人员的聘用,简化留学程序和改善就学就业环境等。
近年来,日本一方面积极资助高校学生出国学习交流,培养年轻一代的创新与研发能力,另一方面则加强高校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扩大接收留学生的规模,提出实现接收30万留学生的计划[18]。通过多元互动和双向交流活动,希望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一个多世纪以来,日本在结合本国实际,学习先进国家经验,形成了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在留学及学术交流等层面上,也体现在管理制度、课程规划、资格互认及合作研究等方面,更重要的是显著提高了日本高校国际化素质教育水平,和大量培养了具有国际化素质的人才。
中国儒家思想和科举制度对日本传统伦理道德和教育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应试教育和人才选用等方面上。科举制度和模式化教育曾培养出大量的应试人才,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但随着国际社会合作的日益加强,经济全球化及多元文化局面的日趋形成,应试教育体制已经显得不合时宜了。上世纪50年代日本教育方针曾一度将智育培养放在首位,高等教育呈现出重技术及重理工等特点,加之,当时应试教育思想居于主导,使得专业学习成绩作为社会评定学生的主要因素,结果高校学生表现为社会适应能力低下、集体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在专业技术素质上知识面狭窄、在人文素质上文化底蕴薄弱、在实践创新素质上自主创新意识淡薄、在健康素质上身心磨砺欠缺,这些现象都反映出高校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能适合社会发展需求,被视为素质教育危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日本社会广泛意识到素质教育是日本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石,而高等院校的素质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素质是包括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审美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在言行实践中的修养和能力。日本在其教育改革中提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应当具有宽阔胸怀、健壮体魄、丰富创造力,具有自由自律与公共精神、面向世界的人。为此,素质教育应成为高校教育的首位,并得到日本民众广泛认同。在素质教育中,不仅注重价值观,伦理道德原则等方面的教育,也将素质教育推及到纪律教育、法纪教育、消费教育及保护环境教育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发挥学校素质教育主体作用的同时,也需要取得家庭和社会的配合和参与,调动以学生为主体参与素质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在1988年的教改案中强调,为培养出在道德情操和创造力方面都足以承担起21世纪重任的年轻一代,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学校的素质教育,将培育青少年的民族精神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19-20],认为高校的素质教育不仅影响社会发展、民族精神和社会文明,也视为国家兴亡的关键。教育的目的在于协助人们完善人格,习得知识,自学自律,培养具有生活能力,富有创造性参加建设和促进社会繁荣活动的公民资格。强国之路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借鉴和吸收先进国家文化的创新实践过程,高校的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特征的教育,是为强国之路提供高素质人才的教育。
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2001年的《新时代教养教育发展方向》审议报告中提出,必须给予学生应对全球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与社会激烈变化的统合性知识,即高等学校不仅需要传授科学知识,也要开展适应新时代的素质教育[21-22],高校的素质教育主要通过综合教育和体验教育实现的。综合教育通过与中小学教育内容的衔接,与家庭和社会教育相结合,以及与人文社科类课程的综合渗透等三方面得以实现。在日本教育体系中,高校与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在目标和内容之间互有侧重和相互衔接,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和统一性,在内容上形成相对整体性的教育方式。与中小学素质教育课程相比,高校素质教育更侧重于间接传授和活动教育上,与西方国家大多采用的灌输式素质教育模式不同,日本高校在开设素质教育课教学的同时,特别注重与其它学科教学相结合,发挥各学科教学间的渗透作用。其理由为,学校不仅需要将各学科专业教学作为传播知识和培养技能的途径,同时有必要在其学科领域中进行素质方面教育。因此高校一般注重利用各学科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具有专业领域相关知识的素质教育。当然,人文、社科及通识教育等选修课是高校进行间接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这样,在拓展和提高素质教育内容的同时又可以有效地避免与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复,在深化素质教育内容的同时也能够丰富专业教育知识,在实现提高素质教育的同时改善学生的素质水平。在制定素质教育目标上关注内容的普遍性和时代性,以及在课程实施中传授学习意义与知识的应用性,同时适当引入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展开研究性学习过程。另一方面,社会实践教育的作用也备受人们重视,由于高校是社会组成部分,高校学生素质必然受到社会环境和时代思潮的影响。因此,素质教育还需要通过社会舆论导向、核心价值观渗透等社会大环境的干预,和有必要让学生面对实际生活环境和问题,形成与社会主流观念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在社会实践方面,日本高校也非常注重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方式来渗透素质教育,鼓励学生走进社会,到工厂及企业等场所进行勤工俭学参与实践,体验社会。据统计,东京高校学生参加打工助学的比例约占学生总数的90%以上[23]。将素质教育渗透到学生的社会实践当中,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思想道德和教养水平,同时有助于帮助学生在直接参与的各类活动中培养和强化素质教育的实践能力。此外,校园活动被称为家庭和社会之外的第三活动场所,主要包括学生会及学生社团等活动。学生通过社团活动等磨炼组织和协调能力,通过参加志愿者活动、实习等职业体验,提高深入思考并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能力。高校在素质教育上也十分重视环境和文化氛围的营造,一些高校的素质教育是通过和利用加强校内、校外环境建设等方式开展的。在校内环境建设方面,日本高校保持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赋予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从环境角度上将素质教育渗透其中,丰富素质教育的内容。
日本高校非常受重视心理咨询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大部分高校都设有心理咨询机构,作为帮助、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并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一部分。由于地理环境和文化特性等因素下形成的日本人危机意识高于其他国家,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高等教育曾一度忽视人文教育,导致国民人文素质的普遍下降,并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进入经济停滞期,由于经济和政治等因素的外部压力,致使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环境间出现矛盾,心理问题尤为突出,以及家庭在学生教育过程中的高投入及望子成龙的高期待引起学生心理成长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为此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解决更加需要家庭和社会的配合和参与。实际上,日本高校开展学生心理咨询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了,战后东京大学等学校相继邀请国外咨询心理学家举办研讨会,进行咨询指导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了高校对心理咨询指导重要性的认识。1953年东京大学成立学生咨询室,而后京都大学等先后设立了学生心理咨询室,1960年发行了《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学术杂志[24],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日益增长的需要,2002年建立了由学会认定具有专业知识的大学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制度,以提高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为大学生提供更有效的心理服务和指导,进入心理素质教育系统化、专业化发展的阶段。
日本高校素质教育经历较长时间的实践过程,在课程设置及授课方式与内容等方面取得一定的经验,形成较为成熟的教育体系。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受教育者诸多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其教育内容上围绕培养合格公民、陶冶人格,并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经济意识、思想道德、能力培养和身心健康等多方面素质构成的教育内涵。正如日本教育改革颁布的《大学令》[25]提出的,大学旨在教授国家所需的学术理论及其应用,同时要注意人格的陶冶和国家思想的涵养,和《教育基本法》[26]规定的,教育应当以培养完美人格为目的,培育热爱真理与正义、尊重个人的价值,重视勤劳与责任,富有自主精神、身心健康的国民,使其成为和平国家与社会的建设者。爱国是任何一个国家对其公民的最基本要求,国家意识被置于素质教育重要的位置,因此爱国主义教育是日本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也作为强国的重要手段,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忠诚于国家,即在行使个人权利的同时,理解作为国家成员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判断和行为。此外,需要关注国家的发展,及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相关内容,树立一定的国际视野和正确的人生目标,实现对社会的贡献。此外,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在历史积淀中所表现出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因此,民族精神也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增强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从时代发展过程而言,文化传承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文化的传承与光大民族精神也是高校素质教育核心内容之一。日本在高校素质教育将民族精神等公民教育内容也分别安排在各个学科中进行讲授。
素质教育也是培养健全人格、开拓人生境界、完善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人格是心理格局和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种以综合素质为基础的个体心理行为表现。因此开展和强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健全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日本高校以提升现代人格为目的、追求高尚情操,并认为,健康的人格是培养出来的,是良好心理素质的具体反映,健康的人格应该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适应环境和积极发挥能力的人。学校的素质教育对学生个性形成起关键和主导性作用,是影响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通过授课内容影响学生,学生同伴的相互交流也是影响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人格虽然具有内因影响,但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下形成的,因此,良好的校园学风是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既要注重个性发展,也要加强集体性教育,寓个性于集体教育之中,个人的价值只有得到集体的承认才会激发个人创造性。与西方教育不同,日本在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上非常重视协作精神,倡导集体利益至上原则,认为协作共赢有利于在竞争中取胜。可以说集团意识是日本民族精神之一,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也是维护日本现代社会稳定与和谐提供了重要保障。在现代社会,集团意识表现为成员对共同利益的合作,以实现共同目的。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二战后日本在进行教育改革时将培养集团意识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任务,并列入学校教育的三大作用之中,一是向学生传授基本专业技能,二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三是培养学生在社会和集团中生活的智慧。小学阶段对集团主义意识的培养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1948年,日本文部省公布了《小学社会课学习指导纲要补充说明》[27],具体要求是培养学生能够正确适应生活环境,并在环境中能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自己所属的共同体的发展与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学生在这种基调培养下都非常重视个体与集体间的关系,并与社会环境保持和谐,目的在于提高及培养服务社会发展需要的敬业精神和善于合作的集团意识。日本教育界普遍认为,个人是能够通过在集体中更好地了解自我,提高和发挥自我价值,完成责任和作用的。因此,高校十分重视集体主义教育,以培养团队意识和集体精神。学校组织学生体验集体生活,参加企业实践及社会活动等,在实践过程中不仅可以了解到社会和企业的运行机制,而且能够熟悉企业经营与雇佣关系,在集体活动中不仅培养学生的自身作用和责任、处理问题方式、提高把握事态的能力、公共意识、行为规范及社会公德等。高校的素质教育也非常重视在道德实践能力上的培养,其方式并非简单重复中小学的灌输教育,而是在大量的集体和社团活动中培养基本生活习惯、自制力、竞争力、职业道德修养等方面,培养学生对集体的归属意识和与他人协调合作的能力,使集体主义价值观念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实现和发挥自我能力。
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及创业技能等的创业素质,和形成创业能力的教育。高校的创业教育在于培养学生赋予创新创业的开拓精神,为学生日后的创业提供技能和心理素质训练,将创业作为职业的一种选择,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日本高校的创业教育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相对于欧美等国家起步较晚,因此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并不完善,大多作为选修课程。尽管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并不能满足各种专业的需求,且在创业教育内容和创业实践等仍有诸多问题尚未解决,但高校重视创业教育的程度逐年增加,甚至部分高校专门设置了以培养创业型人才为目标的专业。在创业教育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日本高校不仅注重学生创业思想意识的培养,也积极邀请相应企业参与配合,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和实际接触创业经验,和实践途径。同时,部分企业也进入高校传授实践经验,为高校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实习基地,甚至为大学生提供创业资金,和联合学校编写创业教材和具体的实施方案。日本在高校进行创业教育过程中,尤为注重创业精神的培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产品研发过程,市场调研,销售模式,经营管理方法等教育,开展创业知识教育。通过长期的探索与努力,对于创业教育不断成熟完善,旨在建成一门独立完整的学科,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依据2002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关于新时代教养教育的方针》[28]中提出的全力构建新时代所需要的教养教育的制度设计的指导原则,和《学校教育法》及《教育基本法》等教育基准[29-30]共同推进了高校的素质教育。教养是素质表现形式,是通过学习获得和提升的心理素质及表现的行为活动。为培养和造就具有开阔视野,兼具高水平专业知识和拥有国际视野的创新性人才为教育目标,东京大学始终坚持以“教养学部”的培养模式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成功培养了大批行业领军人才。早在1946年日本成立大学基准协会推进了大学教育改革,1951年,在日本《大学的一般教育》[29]中放弃模仿西欧传统的精英阶层教养教育模式,展开能够有利于推动现行社会发展的市民教育。为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央教育审议会在1963年的《关于大学教育的改善》[30]中提倡高校有必要设立教养学部,此后日本一些大学相继成立了教养部。教养学部课程大多集中在大学的前两年,以提高学生素质和拓展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为目标,培养高素质人才。时至1991年,重新规划的设置基准大纲放松了对教养教育的规定,允许各高校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包含提高学生素质、综合判断能力等相关课程。因此一些学校将教养教育科目更名为基础教育科目等,实际上淡化了高校中的素质教育。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人们再次质疑侧重专业教育模式的同时,培养复合型人才备受关注受,为此开始重新审视教养教育的作用,并对其重要性达成共识。2000年的大学审议会《关于全球化时代所需要的高等教育的存在方式》,2002年中央教育审议会《关于新时代的教养教育的存在方式》及2005年的中央教育审议会大学分科会《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形象》[31]上再次提到教养教育的重要性。当然日本各大学课程内容的具体设置也是有所区别的,但核心都是围绕实施教养教育的目标和理念。东京大学在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养教育体系是该校实现其教育理念的基础,1949年以旧制第一高中和旧制东京高中为基础成立的东京大学教养学部不仅占据学生一半的读书时间,更重要的是教养学部是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东京大学的学生在教养学部中完成大学的前期教育课程,包括基础科目和综合科目,其中综合科目涉及思想艺术、社会制度、人文环境及物质与生命等领域,集中体现思想道德与科学方法等素质教育的特点。教养学部分为文科和理科,前期课程和后期课程的学部呈对应关系,完成2年的前期课程后转入对应的学部。教养学部学生通过两年时间广泛学习社会文化及自然科学等素质教育相关课程,为迈向后期课程做好基础,同时为选择专业提供有效的参考,为培养广阔视野和综合的判断能力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技能,这也是大学教养学部存在的意义,也是东京大学引领日本高校教育的理由之一。
日本传统文化深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至今为止源于中国的言传身教的教育思想影响着日本高校素质教育,学校教职工需要以身作则,和良好的职业精神。教师在与学生的接触中不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同时在思想品德上也要影响和指导学生。但与传统的灌输式传授教育相比,日本的素质教育设置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专业课与非专业课相结合上,素质教育内容渗透到各类课程的教学中。在专业课程中注意理论与实践的过程,关注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联系社会实践活动等内容。1991年日本修订并颁布的《大学设置基准》[32]的目的在于,有利于不同高校根据教育理念,结合学术发展和社会需求,在教育与研究方面等方面发挥特色。高校为创办特色的办学目的而开设必要课程,在传授专业知识以外,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经过修改的《教育大纲》[33]中,素质教育被放在显著的位置,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发挥作用,以促进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的确立。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在1988年的教改会中指出,能否培养出在道德情操和创造力方面都足以承担起21世纪重任的日本年轻一代,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学校的素质教育,并认为素质教育是关系到日本21世纪命运的关键。为此,素质教育应成为日本高校教育的重点,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和响应。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培养阶段,但高校素质教育而言,仍有一定的差距。影响和制约我国高校素质教育发展有多种因素,(1)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相对薄弱,高校担负科研创新的主体,因此重视理科,和论文至上等现象显示出经济快速发展与转型及一些西方思潮影响的时代特色。(2)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在望子成龙的传统观念下出现的过多强调个人奋斗、个人价值与个人实现,其结果势必会引起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冲突。(3)我国高等教育多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作为预期目标,将培养和引进“科研人才”成为评价高校水平的标准。其实,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化的大背景下,我们的社会发展更需要创新型、实践型、通专结合型的人才,这就要求我国高等教育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必要在培养和提高个人能力的同时,加强集体协作意识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良好道德修养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当下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时期,借鉴日本等国家的高校素质教育的实践经验,探索与我国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校素质教育方法,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也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重大使命。
[1] 王宝玺. 21世纪日本自然科学诺贝尔奖“井喷”现象成因研究——基于1970~2005年日本R&D投入计量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 2018(11): 252-259.
[2] 汤川秀树. 旅人[M]. 周林东, 译. 石家庄:河北科技出版社,2000年版.
[3] 福井谦一. 学问の创造[J]. 朝日文库,1987年版、ISBN 4022604433
[4] 陶德民. 近世日本儒家的兴学论[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4): 58-61.
[5] 日本国宪法[M]. 小学馆, 1982年版, ISBN 4093946116.
[6] 王峰. 日本高等教育促进本国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和启示[J]. 教育观察(上半月), 2017,6(13): 40-41.
[7] 臧佩红. 日本近现代教育史[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10.
[8] 天野郁夫. 日本的教育系统——构造与变动[M]. 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 1997.
[9] 吴光辉. 转型与建构——日本高等教育近代化研究[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7.
[10] 耳塚宽明. 日本教育的发展过程与现代教育改革的任务[J]. 日本研究, 1987(1/2): 78-83.
[11] 薛进文. 日本的教育与近代化[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3): 1-10.
[12] 今月の视点-139;2018年度日本の大学データ,センター, 2018年7月[EB/OL]. http://eic. obunsha.co.jp/resource/viewpoint-pdf/201807.pdf
[13] 平成30年度学校基本调查速报,文部省[EB/OL]. [2018-09-06]. http://eic.obunsha.co.jp/pdf/educational_info/2018/0906_1.pdf
[14] 人口推计,总务省统计局[EB/OL]. [2017-07-24].http://www.mext.go.jp/component/b_menu/shingi/giji/_icsFiles/ afieldfile/2017/07/24/1386653_05.pdf#search='%E6%97%A5%E6%9C%AC%E5%A4%A7%E5%AD%A6%E9%99%A2%E7%94%9F%E6%95%B0'.
[15] 工藤和宏, 上别府隆男, 太田浩. 日本の大学国際化と留学生政策の展開[J]. 日韓大学国際化と留学生政策の展開: 日本私立大学協会附置私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プロジェクト報告書, 2014: 13-52.
[16] 王留栓. 日本大学国际化发展战略及其经验探析[J]. 世界教育信息, 2004(4): 16-21.
[17] 袁江洋. 日本科技人才政策的国际化转向[J]. 2009(3)59-66,111-112.
[18] 孙晋露. 日本的目标:“30 万外国留学生” [J]. 上海教育, 2015(24): 44-48.
[19] 梁忠义. 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最终咨询报告[J]. 外国教育研究, 1988(1): 27-33.
[20] 田辉. 日本21世纪的学校教育目标与价值观教育[J]. 中国德育, 2010,5(11): 57-59.
[21] 田辉. 日本新时代教养教育发展报告解读[J]. 中国德育, 2006(8): 37-45.
[22] 崔迎新. 日本新时代教养教育对我国小学教育的启示[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8(10): 62.
[23] 杜作润. 服务的教育意义:培育服务精神[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1995(1): 15-20.
[24] 赵旻, 黄展. 日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发展趋势, 影响因素及启示[J]. 北京教育(高教), 2012(1): 28.
[25] 瞿保奎. 日本教育改革[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26] 国家教委情报室编. 日本教育法规选编[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1987.
[27] 陈国秀. 日本集团意识培养模式对我国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启示[J]. 中國電力教育, 2012(19): 111-112.
[28] 倪愫襄. 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简介[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2(19): 37.
[29] 吴思佳, 程禹. 日本全学共通教育对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启示[J]. 职业时空, 2013,9(5): 39-41.
[30] 张德. 日本高校德育对我们的启示[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1995, 2.
[31] 吴思佳. 日本东京大学“教养教育”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6,39(1): 71-75,110.
[32] 顾晟. 日本高等教育多元化评估体系的现状、特点与启示[J]. 高教学刊, 2018(19): 1-3.
[33] 刘融斌, 文武.日本高校德育教育的特点及理性思考[J]. 理工高教研究, 2004(6): 69-70.
The status quo of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in Japanese univer-sities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the higher education of China
LI Yifang, HE Rongrong, SUN Pinghua, HIRSHI Kurihara
(,,510632,)
The paper aims at giving insights into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by introduc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perience of it in Japanese universities. It will undoubtedly be beneficial to the work of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educational competition;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Japanese colleges; teaching model; talents cultivation
2020-04-11
广东省基于双创人才培养的大药学教学团队项目,暨南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李怡芳(1985-),女(汉族),副教授,主要从事药理学研究,Tel. 020-85227791,E-mail liyifang 706@jnu.edu.cn。
G649.313
A
2617-6084(2020)03-0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