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斌
(四川省西昌南宁中学 四川 凉山 615000)
初中数学教学中,后进生的转化策略问题,一直是一个研究热点。从数学知识建构与应用的角度来看,我们对后进生的分析以及转化策略,落脚点也就在于帮助后进生有效地学习知识,运用知识。这一思路是可行的,但又是不完整的,后进生的转化更需要从后进生的视角出发,这样得出的转化策略才更有针对性,更符合后进生的需要。基于这一思考,我进行了探究。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很少从后进生的视角去研究他们为什么学习困难。更多的时候是从数学知识以及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角度去分析,比如有人说:随着初中教学字母符号的使用、抽象程度的升高,以及逻辑严密性的增加,部分智力发展水平低和分析、综合、评价等能力缺乏的初中生在学习数学上往往反应较慢,接受能力较差,因而对数学的学习越学越糊涂,思想负担也越来越沉重,甚至出现厌烦、急躁的抑制状态,对数学产生恐惧心理,而成为人们眼中的数学后进生。这样的分析不能说没有道理,问题在于初中数学内容逐步变难是必然的,后进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与数学学习能力较低也是短时间之内难以改变的现实,因此从这些角度去研究后进生脱困的思路,并不是很容易出效果。反之,如果从后进生的视角去研究学困原因,可能能够寻找到更好的方法。在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跟他们交流,让他们去分析自己的数学学习为什么会出现困难。结果表明,后进生在这样几个方面有比较高的自我认同感:一是感觉自己“笨”,别人想得到的自己总是想不到;二是感觉自己的记忆力差,别人记得住的自己总是记不住;三是认为自己总有脱困的欲望,但总是寻找不到有效的方法;四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偶尔也有成功的时候,但是老师总看不到。分析学生的这些规因可以发现,他们实际上就是从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个角度对自己进行了分析。而且我们可以发现,学生自己的分析其实是比较准确的,记忆力差、思维力不强,确实是后进生的缺点,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发现,后进生在非智力因素上面其实并不差,他们有学好的动机、渴望获得学习成就感,而更多的时候,后进生的转化,应当从非智力因素上面着手。
后进生转化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那就是我们并不是希望他们的成绩能够达到中游或者高的水平,那是不现实的。后进生的转化首先是学习态度的转化,即让他们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一些成就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能够发现自己的进步,能够爱上数学学习。而要达到这个目的,了解学生的情况,进行分层辅导,是转化后进生的一个重要策略。这里所说的分层不是给学生贴标签,而是针对后进生的数学学习需要,然后想方设法去满足他们的这种需要。举个例子: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学习中,我注意到部分后进生在选择全等判定方法的时候会出现困难,但是他们又说喜欢做证明三角形全等的题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呢?分析表明,三角形全等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是一个虽以图形呈现却不是太抽象的内容,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后进生也感觉自己应该能够做出来(事实上,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全等的证明题,他们确实能够做出来),但是在问题稍微复杂一些的时候,他们就发现不知道用哪个判定法则。认识到这一点,我的教学设计是:让他们找出自己曾经成功证明的题目,然后去思考自己当时是怎么证出来的,这个思考的过程是将他们模糊的认识变得清晰的过程,这个过程对部分后进生而言是适合的,一个后进生说:“这个其实很简单,只要看题目里面给的条件跟哪个判定法则吻合,那就用那个法子去证明。”这个同学的表达很朴素,但是有两点值得重视:一是后进生说“简单”,就意味着他们的内心实际上已经开始生成成就感;二是他们能够总结到题目给出的信息与证明法则的运用之间的关系,这说明他们已经基本上具备了数学分析能力。而其他后进生虽然没有说这样的话,但他们在总结时的表现,其实也已经体现出了这样的心理。在这样的情形下,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再给他们稍微复杂一点的题目,让他们课后去做———一定得是课后,因为课后完成的过程,不会因为在课堂上别人做得快而感觉自卑,进而在课后相对自由的环境之下,他们更愿意付出努力去完成题目,以寻求成就感。
总的来说,初中数学教学中后进生的转化,更多的需要从非智力因素着手,这样更容易激发他们学习的活力。如果只关心他们哪个知识必须学好,哪个题目必须做对,他们的学习活力是无法被激活的——说“无法”一点儿都不过分,因为在教师的日常努力中,看到了太多的后进生转化策略运用之后却一无所得的情形。相反,如果从后进生的非智力因素着手,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力着手,将他们的数学学习“生机”激发出来,那后进生的转化就有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