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娴
(四川省彭州市致和镇小学 四川 彭州 611930)
对于小学数学来说,学生普遍感觉到学习难度较大,有些知识点过于抽象和理论,不易于理解。那么学生出现数学错误的原因就包括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出现知识性的错误导致问题的出现。这种错误主要是班上中低层次的学生,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知识无法理解,更谈不上知识的灵活运用,那么遇到这方面数学问题之后,要么是做不来,不会做,要么是乱作,这样出现错误的概率就不可估量。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很多知识点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容易出现混淆,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没有很好的区分向关联性的知识,那么在做题的过程中也容易出现错误。针对这样的问题,必须采取针对性方法,首先要夯实数学基础知识,针对混淆性的知识点,要学习透彻,讲解透彻,针对混淆性的知识点,强化练习,防止这方面问题的出现。
学生出现错误,60%以上是由于审题不认真导致的,那么要想规避错误的出现就要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任何能力的形成都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锻炼。所以,要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审题能力,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纠正学生在审题过程中的不良习惯,从而为学生审题能力的提高打好基础。具体来说,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身体习惯具体包括这几方面的内容:首先,在读题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读题时,一定要做到不添字,不漏字,并尽量把题目读顺。这需要在平日的教学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在读题的过程中一定要仔细、认真,在初步了解题意的基础上,在仔细的推敲字、词、句,准确理解题意后再开始解题。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对于他们教师更要知道他们学会细心读题,甚至可以要求他们用手指着题目一字一句的读清楚,从而理解题意,提升自己的做题效率。其次,在做一些计算题时,也要要求学生学会审题。这种审题的意思不是读,而是想,具体而言,就是在学生做计算题时,要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解题方法,不要一拿到题目就立刻运算,可以多观察一下题目,思考一下是否能够用简便计算。通过这样的审题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做题速度,以及计算的准确性,而且对于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及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最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审题时学会找出题目的重点句的习惯,具体来讲,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初读题目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养成把关键句或者说是能够看出数量关系的句子用笔圈出来聚焦的习惯,这种习惯有利于帮助学生看清楚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当然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指导,让学生能真正体会到审题是正确解答习题的重要基础,从而不断纠正自己审题过程中的不足,不断提升自己的审题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出现错误的原因很多,最为常见的就是马虎、审题不认真等,那么针对存在的问题,教师就要教给学生学会学习,引导他们及时反思和总结,在纠错本上纠错之后,写上类似的错误原因和对策,一个星期一小总结,一个月一大总结,一年下来这种善于反思和总结的习惯就会减少学生出现错误的频率。出现错误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出现错误的原因和防止错误再次发生的策略。归因固然重要,但是改变才是根本。
针对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来说,学生的层次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学习态度不同,那么针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的原因,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病根”,对症下药,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出错的原因很多,那么学生一定要做个有心人,针对自身的原因认真反思和总结,,找出存在的不足,这样才能促进自身学习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