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燕,农 铮,覃琼花
(百色职业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是在移动互联网数字化技术基础上,使学生和教师通过多平台设备(如手机、iPad、笔记本电脑等)更为方便、灵活地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及教育、科技方面的信息交流。移动学习以学习者为主体,具有互动性、情景相关性、主动性、针对性等特征,简化了传统教学模式对师资、教育环境、场地等资源的需求,提升了时间的利用率,可随时随地实现移动学习,使学习者在任何时间根据不同的学习需求、选择不同方式来学习,势必在未来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学习模式[1]。
微信和微信公众平台的出现很好地弥补了高校移动学习的不足。相较于传统教育,高校学生更容易接受移动学习模式。微信公众平台具有一对多传播、信息高达到率、信息推送迅速、实时更新等特点,为移动学习提供了一种优越、便捷的免费平台。借助日趋完善的移动网络,利用微信积累的大量学生用户,将微信公众平台的自媒体功能运用到教育领域,发掘公众平台对高校移动学习的支持功能,未来还可以将微信与慕课、微课相结合等,都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入地研究和实践。
所谓移动学习,就是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有效呈现学习内容,学习者根据个性化需要,随时随地、自由地获取学习信息和学习资源,并能与教师及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移动教学是利用移动终端设备上的APP软件辅助教学的一种模式。显然,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移动教学具有灵活性、即时性、自发性、便捷性、情境性、互动性等优势,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许多不足[2]。
非正式学习(Informal Learning)是学习者在非正式情境中或通过非正式方式进行学习的一种模式。不仅意味着一种学习方式、代表着一种学习情境,也体现了一种学习理念,是一种隐含式学习。移动学习正是一种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利用移动终端的学习模式,所以该模式属于非正式学习[3]。
多元智能理论(Multi-intelligence Theory)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来的,核心观点是人的智力结构是多方面的,包括:语言智能、人际智能、音乐智能、数学逻辑、空间智能、身体运动、自然探索智能等多元智能。
微信具备群聊、视频聊天、实时对讲3种通信功能,既可以用于师生间一对一学习,也适用多人协助学习等多种学情。微信的实时对讲功能能方便师生间的语言沟通,拉近师生间距离,更容易提高师生间的协作学习效率。微信群能提供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多种互动方式,同时,能够构建小组学习模式,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微信和微信公众平台借助便捷的操作、高效的交流和精准的推送,逐步为教育学界所关注,其强大的功能为移动学习提供了便捷的免费平台,创造多种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方式,构建小组学习模式,提升协作学习效率,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微信和微信公众平台既可用于师生一对一学习,也适用一对多或多对多的学习情景,在教育教学领域有很大的应用前景,未来还可以与微课、慕课相结合辅助传统教学[4-5]。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大学生必学的课程,学生的电脑操作是由知识储备决定的,因为生源不同有较大的区别,城市家庭学生由于从小有电脑,操作能力较强;农村家庭学生普遍电脑操作能力不如城市生源,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个性化需求明显。基于手机终端的移动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有一定的优越性。大学生群体也是微信软件的高频率用户,基于微信的移动应用结合高校教学,会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但还是存在某些问题,既包括内部因素,也包括外部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移动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很强,很快就可以接受移动学习,大多数学生也意识到通过手机终端可以使自主学习更加方便、快捷。但手机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更方便交流、快捷传输信息资料;另一方面,课堂上“低头族”“拇指族”也明显增多,尤其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容易受聊天、游戏、娱乐视频等的吸引,上课不能专注听讲,从而影响学习。大学生有时自控能力较差,不能对移动学习进行系统的规划和安排,不能集中学习。此外,没有教师的监督和指导,手机里的一些应用程序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自控能力。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如何消除手机不利影响,将手机转变为促进学生学习的有利工具,是高校教育急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首先,优质移动学习资源集中在一流高校,从自己开发移动学习资源成本的角度来看,大部分高校都是通过互联网共享其他院校的优质教学资源更为经济,共享互联网上的移动学习资源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一种好的选择。但是,真正适合学生的,尤其是从高校公共课程移动学习端出发的学习软件却很匮乏,大多数是需要付费的,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习成本较高。
其次,学生在搜索适合的学习资源时,会受到很多无用信息的干扰,导致搜索的过程浪费时间和精力,引起对移动学习产生误解和抵触情绪。
最后,手机自身存在电池续航能力差、电量消化量大的问题,学生学习中会出现中断,这是利用手机终端移动学习面临的不可避免的问题。
在微信应用中,所有学习活动操作简便,“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文档、图片、语音、视频等多媒体素材也可快速分享。基于移动学习平台的特性,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设置在微信及其公共平台,将Word文档处理、Excel电子表格操作、PowerPoint等学习资源存放在微信及其公共平台,学生可充分利用互联网中的各类资源,使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和学习内容无处不在,充分体现了泛在学习的特点。
移动学习平台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相关的文字、图片、语音和视频资源,可以经过剪辑转化成短小精悍的学习资源,原有的学习资源被分割成多个微型的知识点和学习片段,经过教学设计后,学生更容易领会重点、难点,更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微型学习需求。
注重学习资源的结构和形式重组,需要依托微信公众平台移动学习的片段式特点。片段式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要求资源的呈现方式简洁且概括性强,信息承载量小而精,突出计算机基础知识点的连接,明确各个学习块下学习资源的组织结构,从中分拣出适合移动学习的学习资源模块。融入国家计算机一级计算机操作案例和分析,将学习重点和难点多次呈现,以适应微信公众平台的学习特点,以便学习者快捷地通过标签进行资源分拣,从而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资源整合的效率和学习的效率。
微信及其公众平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资源可分为多种多媒体教学资源,主要通过4个模块来实现:课程内容推送、关键词查询、一对一答疑和学习资料分享。微信公众平台学习资源应建立清晰的课程学习资源资料库,相应地与内在的学习资源结构整合转化。本团队在初步建立了课程学习资源的资源库后,明确每个知识点的学习时间节点和学习方式,备注学习的侧重点。由此,在抽取课程学习资源资料库的时候,能很方便地根据标注进行资源分拣,方便资源设计者重构学习资源。
基于手机终端的移动学习具有灵活性、学习内容丰富等优势,但是在移动网络环境下,手机终端除了具有学习功能外,也有游戏、聊天等娱乐功能,学生很容易受其影响,学习分心。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引入移动学习模式,教师要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正视通过手机学习的利弊关系。同时,学生还会在长期使用手机的过程中,对手机产生强烈的依赖,甚至有的学生没有手机无法正常生活,不利于其有效学习,更不利于身心健康。因此,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公共课学习中,学生受众面广,教师要明确基于手机移动学习的目的,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让学生认识移动学习存在的潜在不足,引导他们正确使用手机学习。
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手机的科技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作为通信工具的功能,而是成为一种具有综合功能的移动设备,手机终端有丰富的移动学习资源,在高校公共课程中教师应积极地引进。学生的层次不同、需求不同,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当今大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必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建立不同的学习模块,定制个性化资源库,在网络技术的连接下,鼓励学生进行移动学习。
构建高校公共课程的多元移动学习模式,充分发挥手机终端的便捷性。尤其是当前大学移动学习模式,学生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会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无法实时进行语言交流,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无法充分地发挥。为了打破这种限制,学校教务部门应构建多元移动学习模式,充分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人手一部手机的背景下,充分发挥手机的优势。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学生课程教学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如何针对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移动学习内容应该根据学生层次选择推送不同的教学内容;如何更好地实现微信公众平台与传统课堂教学的互补,使移动学习步入常态化;如何建立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与移动学习评价的混合评价体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