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乔
(武汉纺织大学图书馆,湖北 武汉 430073)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作为知识之门、文化象征的高校图书馆不仅要对在校读者进行教育,还要肩负全民族文化素质教育的义务。随着改革的步伐,需要把服务方式和管理模式进一步改革完善,一步一步面向社会全面开放。
今天的图书馆正生存在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每一个图书馆必须将自己视为世界图书馆体系的一部分,必须随时准备将自己所收藏的资料提供给世界各地的其他图书馆。这就是说,图书馆事业发展到今天已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须[1]。早在17世纪,就有国外学者指出,“图书馆不应只为特殊阶层服务,应该向愿意来图书馆学习的人开放。[2]”这一理论成为发达国家图书馆对外开放的理念之一。在美国,所有的大学几乎对外开放。同样,日本大学图书馆最早对校外人员开放始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有所增加,90年代逐渐普及。20世纪80年代,俄罗斯的公共图书馆规模已超过六万多个,大约900人可以拥有1个公共图书馆;日本在“定居圈”方案中规定:居民徒步15 min必须有一座图书馆;德国则把图书馆、书店的建设并列于商业日用品超市的同等位置。这些图书馆很早就开始提供文献传递服务,同时,馆际互供和免费的信息检索及相应的培训课程也在逐步开展。发达国家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与学习。
教育部2002年2月21日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二十一条明确指出:“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2005年7月,中国大学图书馆馆长论坛主题是“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与会馆长60多位共同签署《宣言》,该宣言诞生以来,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成为这一时期以来热门话题。直到2012年首都图书馆联盟等成立,此话题屡被媒体以及图书馆学界提及。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逐步建成了以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为主导的新模式图书馆,与此同时,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势头强劲,藏书量与图书馆数量持续增长。但对于近14亿人口的大国,一所图书馆可供46万人阅读,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每3 000人应有1所图书馆的要求相差甚远。我国图书馆目前的情况是一方面公共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奇缺,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资源丰富的馆藏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3],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宗旨是不相适应的。
由于社会条件限制,高校图书馆相对于社区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在资源保障上优势突出。2014年秋季,北京大学图书馆专业部分硕、博士生组成一个讨论小组,在“图书馆理论研究”课上提到:我国1 000余所高校馆拥有藏书6亿多册,公共馆仅有4亿册;高校馆拥有网络电子期刊占65%,公共馆仅占2.9%[4]。以武汉纺织大学图书馆为例,截至2016年,武汉纺织大学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170多万册,拥有中外文各类数据库222个,各类特色文献近10万册,并有特藏艺术阅览室,自建了包括纺织服装专题数据库在内的7个特色数据库。近年来,随着经济文化不断高速发展,武汉纺织大学不断加大对图书馆馆藏资源的投入,馆藏资源越来越丰富。
随着国家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公共图书馆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各类读者对方方面面知识的需求。但是最近几年,网络信息资源快速发展,而高校图书馆纸本书籍的借阅率正逐年走低,以武汉纺织大学图书馆统计为例,2015—2017年,年借阅量从20万多册下降到16万多册。师生利用图书馆微服务,馆员进行文献推送服务及新增设的阅读推广服务等一系列电子资源配套设施,使师生更加方便、快捷地利用图书馆资源。但是到馆借阅图书数量逐年降低,甚至书库保存着长期滞留的图书,大量的图书没有进行充分流通,使得武汉纺织大学现有图书馆资源未被充分利用,所以文献资源在利用上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这也为图书馆能为对外读者服务提供了可能。
随着信息社会化的高速发展,科技兴国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全民阅读和建设书香社会成为社会共识,并且从2014年以来,“全民阅读”连续4年都被列政府工作报告,由“倡导”发展为“大力推进”。在此大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不断深入推进理论研究并且要持续创新实践活动。高校图书馆作为当前阅读推广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其主要的任务与目的也是将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以各种服务方式、手段、途径的形式对外宣传。由全民阅读的内在要求可以预见:高校图书馆成为全民阅读的倡导者、引领者、传播者和实践者,其必将为实现文化资源共享,学校与社会共建共享以及全民阅读活动全面推广贡献自己的积极力量,由此其资源必须适应对外开放的历史大趋势。
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的行动从20世纪80年代馆际合作开始,由于信息技术、硬件设施等种种问题导致进展缓慢,只有极少数高校真正实行了对外开放,造成这种现象的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一直以来,高校图书馆隶属于学校,在行政和业务上受学校领导管辖。学校的拨款制约高校图书馆一切活动经费及利用范围,政府和企业对图书馆投资幅度非常小,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和其他教职工一样都是学校的职工,为学校工作[5]。高校图书馆一直被认为是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在这种观念影响下,图书馆长期处于一种封闭式服务模式,忽略了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资源数字化已经具备了向社会开放的可能,同时忽略了社会资源紧缺和人们对文献迫切需求的人文思考,也忽略了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参与精神[6]。这种主观思想制约着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程度及速度。
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的客观原因也制约了图书馆对外开放的进程。一方面,高校图书馆馆藏结构要与本校教学和专业设置相匹配,所购书刊、数据库及自建数据库多以本科教学和学科建设为主,普及性读物少,对外开放不适合社会读者需求。现在高校不断扩大对外招生,而高校图书馆对图书馆纸本和电子资源的投资却连年不足,电子资源购买所需资金大、学校投入不足导致图书馆馆藏资源不足、复本量少,外文资料及古籍等研究性文献更为稀缺。另一方面,由于高校扩大招生和服务项目扩展,图书馆工作人员紧缺,能够提供高层次服务的高素质人才和专业人才更为紧缺,而面向社会服务肯定会要向一些用户提供二、三次文献服务,会给图书馆员带来很大压力,专业馆员少甚至会影响本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基于客观条件的限制,高校图书馆在对外开放进程中始终处于缓慢发展状态。
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不像公共图书馆,其办馆方针、服务对象及承担任务不一样,所以对外开放应是一个循序渐进过程。
一般认为,高校图书馆是为本校师生服务的。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导致高校图书馆缺少公众服务意识。2005年4月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在起草的一份关于大学图书馆为本科生服务的指导原则中提到:对于除了大学师生以外的市民或者社会团体其他用户,图书馆应该像对待本校师生一样为其提供服务,满足其信息需求。大学只有通过这些用户才能达到与整个社会融合。在国外已有许多大学图书馆完全对公众开放。如英国,大学图书馆里有5%是市民,每个合法公民可以到大学图书馆去阅览;澳大利亚的大学图书馆更是对外充分开放的,市民可以随便进入大学图书馆,或查阅资料或图书馆内阅读。而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面向社会开放的大学图书馆就高达95%以上,受益人数多达27万人次。借鉴国外大学图书馆的做法,我国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的思想也必须转变,才能顺应时代变化[7]。
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服务于社会读者,大致有3类:社区居民,企业及农村。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要有针对性地对服务对象进行分析,社区信息服务是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众多信息服务中的一种,是为了解决读者与其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服务,其中有休闲阅读爱好者、灵活职业者。有时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对寻求职业或新事业发展起到一个转折作用,其对信息需求量大,对信息的敏感性强,某些方面依赖于图书馆专业知识储备,这些知识某种程度上起到画龙点睛、茅塞顿开的作用。高校若是以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图书馆作为科学文化教育和信息服务机构,所储备的信息资源也是本学科最前沿的信息资源。只有充分发挥其优势,对文献信息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收集、整理、存贮、传递、开发,并努力向企业提供利用服务,才能使高校图书馆花巨资建立的庞大网络信息体系得到充分利用。高校若是以农村为主要服务对象,那么图书馆员和大学生读者就肩负着相同使命,开展农村学科服务新时代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样使得图书馆高学历的专业知识馆员有了施展才华之地,其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及精深的专业知识,可以广泛搜集、整理及研究各种农业学科文献,分析农业科研最新动向,向农业科研人员传授技术,提供核心资料。确定学校对外开放的服务对象有助于精准服务。
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储备丰富,具有专业精深特点,基于这种特点,图书馆在充分保证全校师生教研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可以适当向周边社区居民、政府机关事业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技术和科研的工作人员发放借阅证,为其提供馆内阅览纸质文献以及复印等相关服务。如果在时间上不能充分保证社会人员的资源需求,可以利用平时节假日及暑假定期开放时间向以上人员提供服务,在开学前及时收回,这样避开了高校师生的利用高峰,既能保证不会影响到本校师生员工利用图书资料,不会对图书馆的管理造成冲击,又可以满足社会读者需求。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网络资源越来越方便、快捷。高校图书馆有一批高素质的图书馆人员,可以开展专业的信息咨询服务,如:文献传递、科技查新、课题代查等。
高校图书馆应通过技术平台与地方公共馆实现资源共享。以武汉纺织大学图书馆为例,图书馆是以纺织、服装为主要特色的高校馆,而湖北省的襄阳地区是主要的棉纺织产业集群,其棉纺织工业、服装、服饰业在行业经济中保持平稳态势。近年来,新兴工业抢占了国际纺织品市场。基于此,武汉纺织大学可充分利用本馆资源和当地公共图书馆合作,甚至与相关行业或企业合作,为其提供紧密相关的文献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大学图书馆应该打破各自为政的条条框框,建立不同类型图书馆资源互享。
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是大势所趋,伴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其法制法规建设也应提上日程,在国外,20世纪初图书馆立法已出现,中国同国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只有立法,图书馆对外开放才能有法可依,才能充分发挥高校馆藏资源优势,造福于社会,同时,高校图书馆也定会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