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许欣然
为支持各地打赢脱贫攻坚战,各级政府部门每年投入大量扶贫资金用于专项扶贫,加大扶贫支持力度,帮助农村实现脱贫。现阶段,各大高校已成为扶贫核心,且在农村扶贫过程中,高校优势越来越凸显。为全面贯彻落实扶贫工作,加大高校扶贫资金发放,改善学生家庭贫困问题,给学生营造良好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更好学习。但是,在高校扶贫阶段还存在诸多缺陷,无法从根源解决贫困问题,导致扶贫效果不显著。为此必须加强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合理规划使用扶贫资金,改善贫困现状。
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理念落后,导致扶贫资金规划、使用不合理,从而无法实现扶贫任务。现阶段,由于扶贫资金管理人员管理理念落后,在实际工作中沿用传统管理模式,导致扶贫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未落实到重点扶贫任务上,导致贫困落后地区依旧贫苦落后,未真正解决贫困问题。且当地政府发放给高校的扶贫资金并未纳入高校的财务预算,导致扶贫资金使用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1)未进行年终申报,剩余有扶贫资金就用于扶贫,没有扶贫资金就不发放;(2)进行年终申报,但是申报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出入,导致无法实现计划目标,导致扶贫资金浪费。由此可见,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中,应转变传统管理理念,合理规划使用脱贫扶贫资金,以创造更多价值为目标,提升扶贫资金使用价值,才能改变贫困,实现脱贫。
当地政府为避免高校不合理规划扶贫资金,因此在给高校发放扶贫资金时,明确规定扶贫资金的使用范围、使用途径,确保高校规范使用扶贫资金。虽然有明确的规定,但是由于各高校教学资源不同,学生数量、贫困情况存在较大差异,故很多高校没有严格按照规定执行,而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设置扶贫资金发放,时常出现扶贫资金分配不均匀,导致扶贫资金乱使用现象出现,降低了扶贫资金使用率。因此,高校财务部门应完善扶贫资金管理体系,提升扶贫资金使用效益,避免扶贫资金分配不合理,阻碍高校脱贫之路。
高校扶贫资金管理不完善,导致审批流程也过于随意,或流程不清楚,在需要使用扶贫资金时,直接向财务审批就能拿到扶贫资金。这样虽然简化了不少流程,但是不合理规划扶贫资金,导致扶贫资金使用不到实处,降低扶贫资金使用效益,从而无法实现脱贫。且在审批过程中,未对审批金额进行分级或加以区分,导致审批扶贫资金较多,造成浪费。为此,必须严格规范扶贫资金审核程序,避免扶贫资金浪费。
为优化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环境,高校投入扶贫资金进行扩建、维修学校,但是在施工项目开展过程中,由于高校项目招标、监理等工作监督管理不到位,造成施工质量低下、成本支出多等情况。另外,很多高校不具备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未对项目票据真实性进行验收,导致虚假票据时常出现,只能通过挪用扶贫资金填补扶贫资金短缺。
高校应将扶贫资金纳入财务预算,明确扶贫资金使用方向、途径等,并编制各项工作的扶贫资金预算。另外,高校还应细化审批流程,确保扶贫资金使用合理性,提升扶贫资金使用效益。高校部分向学校申请扶贫资金时,应说明扶贫资金使用途径、金额大小,以项目形式进行申报,提升扶贫资金使用安全性。
扶贫资金审批流程按照“谁审批,谁负责”原则,明确审批责任制,提高贫困扶贫资金使用透明度。此外,根据审批扶贫资金数量大小,进行动态管理。审批金额数量在5000元以下,扶贫资金主管审批;审批金额在5000~30000元,应进行讨论,确定项目开展是否需要那么多扶贫资金,最后向校领导审批;审批金额在30000元~100000元,在前述基础上,向管财务的校领导及校长审批。通过层层审批方式,明确扶贫资金使用方向,避免扶贫资金浪费。
扶贫办公室负责人主要负责扶贫资金预算及管理,在审批资金及项目时,了解清楚扶贫资金使用去处,在了解清楚后,才能发放资金。且在此过程中监督管理项目进度及资金使用情况,确保扶贫资金使用效益。财务部门主要负责年度扶贫资金管理,审核所有扶贫资金票据等,拒绝虚假票据。审计部门、监察部门主要负责扶贫资金的全过程,充分发挥监督管理职能,并将项目内容、事项等进行公示,提升扶贫资金透明度,实现扶贫资金精准利用,达到扶贫效果。
综上所述,我国部分农村地区依旧处于经济发展落后阶段,为实现学生精准扶贫补贴,合理规划使用扶贫资金,帮助学生实现脱贫,必须强化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