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佳丽
薪酬管理是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有效的薪酬管理能够有效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进而对事业单位的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在事业单位的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加强薪酬管理,确保人力资源工作顺利进行,从而促进事业单位的全面发展。
1.薪酬方式较单一。目前在许多事业单位的薪酬体系中,仍然沿用传统的薪酬制度,并不能够真正的按照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进行,还存在平均主义的问题。这样单一的薪酬方式,忽略了劳动人员的能力与共享,同时统一发放的薪酬形式使得劳动人员的权益受损,极大地将了劳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此外,在事业单位的发展过程中,员工的能力水平、知识水平以及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其工作效率与质量,进而影响事业单位的发展,因此如果在薪酬方面存在问题,则会影响员工的主动创新,从而影响员工各方面能力的有效发挥。
2.缺乏完善的薪酬制度。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缺乏完善的薪酬制度也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之一。由于缺乏完善的薪酬制度,导致在薪酬组织及管理设计方面缺乏灵活性,不能够建立起完善的奖惩制度,也不能够充分发挥激励作用,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不利于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也不利于事业单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此外,在部分事业单位的薪酬制度中,过分注重短期激励,忽视了长期激励,导致许多员工不愿意全身心的投入于工作中,而且容易让员工滋生不满情绪,从而影响个人与单位的发展。
3.薪酬结构不合理。事业单位员工的薪酬主要由工资、津贴以及福利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工资包括基础工资、级别工资、职称工资以及工龄工资,其在薪酬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但从目前事业单位的薪酬结构来看,以职务工资为主,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较少,使得员工工资水平难以有效提升。而且员工要想晋升,需要获得更高的职称,才能够获得更多的更多的职称工资,同时不同地区事业单位的津贴福利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充分体现出了我国事业单位薪酬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事业单位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获得发展,还需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并且有效结合绩效考核机制,客观准确地对事业单位员工进行评价,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结果的作用,确保员工薪酬分配的合理性,从而有效改善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首先,事业单位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明确绩效考核指标,并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确保绩效考核工作有效开展。同时,在具体的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员工的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考核方法切实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热情;其次,要遵循按劳分配的薪酬分配原则,保证员工付出与回报相统一,不仅要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还要满足员工的心里需求;最后,剔除一岗终身制度,并有效结合薪酬与聘用,坚持同工同薪、岗变薪变原则,从而有效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首先,事业单位在进行薪酬管理时,应当采用差异化的管理方法进行,根据不同的岗位来进行薪酬分配。同时,管理人员也应当根据不同岗位的不同性质,采用多元化的薪酬激励措施,切实发挥薪酬管理的激励作用;其次,重视员工的技能培训,制定有效的培训计划,并根据员工的实际需求,采取针对性的培训激励措施,帮助员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从而有效提升员工的各方面能力;最后,有效结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充分发挥激励制度的作用,满足员工的实际需求,实现员工个人价值,从而为事业单位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优化薪酬结构也是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重要途径之一。对此,事业单位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薪酬结构,增大基础工资与工龄工资的比例,并且保证津贴补助与实际经济水平、生活水平相适应。此外,还要减少事业单位各个部门之间的薪酬差距,确保同样工作量的情况下工资水平基本持平,而且也要避免福利津贴发放的随意性,以此不断优化员工的薪酬管理。
总而言之,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中,事业单位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并建立起相应的激励机制,保证员工薪酬结构的合理性,从而有效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全面提升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