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昌勇 玉 宝 潘世英 方怀龙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学院,北京 102600)
教育培训是促进专业技术人才更新知识,提升综合能力的重要渠道。科学、系统和具有创新性的培训课程体系是培训、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载体,它直接影响着培训的质量和效果[1]。专业技术人才培训课程体系的科学设计应包括专业知识培训、能力培训以及人文素养培训3个方面。专业知识和能力是专业技术人才发挥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根本条件;人文素养和党性修养则可以引导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做有益于社会和人民利益的事。三者缺一不可,共同影响着专业技术人才的综合素养的形成。
随着林业生态修复、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国家公园建设、兴林富民工程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林草融合发展,社会急需一大批具有较高综合素养的林业专业技术人才,给林草行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带来了大好机遇。
目前,林业专业技术人才培训课程设计存在着较大的随机性,培训内容缺乏时效性、创新性和系统性,课程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关系[2],没有形成完善的林业专业技术人才培训课程体系。为此,笔者以“林业急需和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培养路径研究”项目为基础[3],以培训课程体系建设为切入点,开展了针对不同类别的林业急需和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培训课程体系化建设的研究,并以“林业新兴产业发展技术高级研修班”为例,进行了实践探索,总结出适宜的培训课程体系化建设的思路,旨在为有效提升林业急需和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的质量和效果提供参考。
清晰、明确的培训目标是培训课程设计的重要基础[4]。林业急需和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的长期目标要以我国的国情、民情、地情、林情和草情为着眼点,以社会及林业行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基础,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精神、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较强实践技能的创新型林业专业技术人才,以适应国家和区域林业发展的新需求。
相对于林业培训的长期目标,林业急需和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的近期目标将基于当前林草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国家和区域的林业行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为出发点,针对急需和紧缺专业技术人才的具体领域,提出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进行试点探索。通过加强培训的后续跟踪研究,要在培训效果评估、培训方案优化和完善的基础上,最终形成适合不同省份和区域发展需求的、符合区域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培训规划及实施方案。
林业急需和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因此,这类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高的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因此,培训课程也应从专业基础知识储备、专业素质能力提升和人文综合素养培养3个维度进行林业急需和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培训课程的体系化建设[5-7]。
对学员专业基础知识储备的培训重在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林业专业理论与技术。因此,培训课程应从基础理论、基本技术与方法、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培养3个方面进行设计。专业素质能力提升是林业急需和紧缺人才培养的关键和重点,因此此类课程应围绕专业复合与拓展能力培养、学科前沿理论技术与热点追踪、专业技术实践创新、新技术研发及根据现实需要进行综合决策和技术推广应用等进行课程设计。人文综合素养是林业急需和紧缺人才发挥作用的基本要素,对此应设计有关党性素养、创新思维、团队建设、沟通协调及艺术情操等方面的培训课程。林业急需和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培训课程体系框架见图1。
图1 林业急需和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培训课程体系设计思路的框架
根据林业急需和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的近、远期目标,笔者结合调研、座谈研讨和近几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开展的林业专业技术人才培训课程,探讨了不同类别的林业急需和紧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课程的设计途径,并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需求,提出不同的培训方式和参考学时。在对各类培训课程进行设计时应紧紧围绕各领域的工作需求:一是要注重介绍重点的法律法规、国家和地方发展规划、重点技术规程、行业标准等政策法规知识;二是要让学员系统掌握林木育种、森林培育、森林经营、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信息化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8];三是要强化学员的基础理论和实操技能训练,着重提升学员运用理论知识进行专业技术的融合创新能力。
在培训方式上,可以通过理论讲授、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研讨交流等多种形式,使教学内容更加精准化、深度化。同时也要探索新的培训评估方法,避免培训流于肤浅化、形式化。
林业急需和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的专业素质能力提升课程设计要侧重于专业技术能力的训练和素质的提升。课程教学可以从3个方面展开:一是要强化思维训练,挖掘学员的创新潜能;二是要通过现场教学、案例分享、研讨交流等方式全面提升学员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通过培训课程学习,开拓学员的视野,提升学员的综合素质;四是强化实践技能训练,提升学员的实际操作技能,突出对知识的应用和再创造。
在培训方式上,可以采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座谈交流、模拟展示等方式,加强学员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训练。林业急需和紧缺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基础知识及素质能力提升课程设计见表1。
针对林业急需和紧缺专业技术人才的特点,人文综合素养提升课程将重点加强党性修养、思维品质、团队建设及领导力、沟通协调能力、人文艺术修养等5个方面的能力训练,目的是通过培训,引导专业技术人才树立健康的认知和心理,提升思想境界和情操情怀。在培训方式上侧重于情景模拟、座谈交流及现场体验等。人文综合素养提升课程设计见表2。
表1 不同培训方向的林业急需和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培训专业基础知识课程和专业素质能力提升课程的设置情况
林产品国际贸易世界林产品贸易现状与发展趋势,知识产权法及相关贸易法律法规及条例,国际贸易政策、理论与技术实务等课程贸易壁垒、贸易纠纷和救济措施,林产品进出口管理技能技巧,林产品贸易基础外语,绿色贸易,一带一路林业国际合作新机遇、新思路,林产品跨境电商等课程理论学习(网络学习)、案例解析、情境模拟、经验交流等20林权管理服务林权管理服务体系管理办法、条例及相关政策解读,生态补偿政策解析,林权管理服务档案等信息化建设等课程国外林权管理案例分享,集体林业改革发展趋势及配套政策创新等课程理论讲授、案例解析、经验交流等20续表1人才培训方向专业基础知识课程专业综合能力提升课程培训方式学时林业数字化管理与信息服务林业数字化发展现状及形势分析,林业数字化和信息化的主要理论与技术等课程林业数字化管理与信息服务技术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林业数字化、信息化开发的典型案例分享等课程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座谈交流、现场教学等32智慧林业发展智慧林业理论与实践,智慧林业信息资源系统管理,智慧林业综合监测云平台,智慧林业主要任务与重点工程等课程智慧林业与森林资源监测管理、灾害预警响应,各地智慧林业发展现状与实践等课程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座谈交流、现场教学等32林业信息化建设林业信息化纲要、技术指南解读,基于互联网+的林技推广体系建设,林业信息化安全等课程森林资源监测、灾害防控信息化建设,森林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管理信息化,林产品经销的信息化建设,林业大数据采集的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等课程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座谈交流、现场教学等32造林与再造林碳汇贸易机制及其认证中国林业碳汇交易机制及其评价体系,碳汇贸易与森林认证机制等课程中国实施清洁发展机制造林和再造林项目的现状与未来,造林与再造林碳汇项目优先发展区域选择与项目评价等课程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座谈交流等24林业碳汇计量监测和碳汇交易我国林业碳汇计量理论、方法与技术体系,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技术标准、规范解读,碳汇交易规则、机制与方法,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术语等课程林业碳汇潜力预测和评估、碳汇交易市场监管,碳汇计量监测方法及技术文件编写等课程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座谈交流等24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政策及国际公约、准则、条例和规范解读,林业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政策,全球生态安全和气候变化等课程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科学研究进展,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多功能森林经营理论与技术,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管理的工具与技术等课程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座谈交流等32林业国际公约及实施林业相关国际公约背景、主要内容和发展趋势分析,林业专业英语术语,世界林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等课程林业国际公约相关文书材料写作,林业外交谈判技巧,林业国际合作的新思路等课程理论讲授、案例分析、报告写作等32我国林业主要政策法规森林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解读,林业行政执法与预防职务犯罪,森林法,种子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荒漠化防治法,草原法等课程森林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应用解析,典型案件解析及工作实务等课程理论讲授、案例分析等32重大森林灾害的预防与控制技术中国森林重大生物灾害预警管理,森林重大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建设与管理等课程林业植物检疫技术,遥感技术在重大森林灾害防控中的应用与创新,森林保险灾害定损,生物防治等新技术应用等课程理论讲授、案例分析、经验交流等40森林火灾防控与安全扑救森林防火理论、技术及方法,国内外重大典型火灾扑救案例解析,森林火险预测及预警,森林火灾防控指挥与安全扑救等课程国内外森林防火新理论、新设备、新技术,物联网、卫星通信技术及其在森林防火中的应用,森林火灾应急防控及保障系统建设等课程理论讲授、案例分析、经验交流等30森林资源价值核算与绿色计量森林资源学,资源经济学,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中国森林资源核算及绿色经济评价体系,中国森林资源核算及绿色经济评价体系等课程国内外森林资源价值核算与绿色GDP进展,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的理论框架和基本方法等课程理论讲授、案例分析、经验交流等30珍稀野生动物动态监测与管理野生动物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解读,野生动物保护及配套规章制定解读,新时代野生动物保护的形势与任务,珍稀野生动物学知识及监测技术等课程珍稀野生动物保护、繁育及栖息地保护,野生动物疫病防控、野生动物疫情突发的应急处置等课程理论讲授、案例分析、经验交流等20
湿地公园建设与管理湿地公园建设和保护法律、管理办法解读,湿地公园申报、评审规范及技术要求,湿地公园建设指标体系与技术规程等课程湿地公园建设管理能力提升策略,湿地公司建设及管理经验等课程理论讲授、案例分析、经验交流、现场教学等32湿地生态监测与修复湿地及湿地生态系统理论、技术与方法,湿地生态修复技术及应用,湿地生态监测系统建设,湿地生态监测与修复工程技术等课程国内外湿地生态监测与修复新理论、新设备、新技术,湿地修复效果评价技术及应用等课程理论讲授、案例分析、经验交流等32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与监测野生动物保护法及相关法律、管理办法解读,野生动物进出口及检验检疫技术等课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技术及案例分析,野生动物检疫执法行政案件办理等课程理论讲授、案例分析、经验交流等32续表1人才培训方向专业基础知识课程专业综合能力提升课程培训方式学时石漠化综合治理石漠化工程管理与政策,石漠化立地造林技术,我国石漠化现状及防治对策,石漠化地区主要经济树种营造技术,石漠化地区林草植被恢复技术等课程石漠化工程治理模式与技术示范,石漠化综合治理经验交流等课程理论讲授、案例分析、经验交流等32低效生态林改造造林学,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低产低质低效生态林改造新技术,生态造林设计与施工,天然林经营理论与技术等课程低效生态林改造技术典型案例解析,国内外低效生态林改造新思路和新技术,国家储备林建设等课程理论讲授、案例分析、现场教学、经验交流等40盐碱地综合治理国内外关于盐碱地治理的研究进展成最新成果、发展趋势分析,盐碱地治理相关技术规程、条例解读,盐碱地土壤改良技术,盐碱地造林技术,盐碱土防治原则、技术集成和配套技术,抗/耐盐碱林木新品种培育技术等课程盐碱地综合治理典型示范区现场学习,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助推盐碱地改造,盐碱地综合治理技术推广示范等课程理论讲授、案例分析、现场教学、经验交流等40水土流失区造林树种选择和育苗水土流失区造林相关技术规程、标准解读及国家政策解读,造林学等课程国内外水土流失区造林新思路、新技术,水土流失区造林树种选择经验交流,水土流失区造林树种育苗技术等课程理论讲授、案例分析、现场教学、经验交流等32干旱区造林造林技术规程、条例解读,干旱地区造林的主要实用技术等课程干旱区造林示范参观,干旱区造林典型经验交流等课程理论讲授、案例分析、现场教学、经验交流等24国家公园建设及管理国家公园管理办法、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解读,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国内外国家公园建设进展与经验介绍,国家公园信息化建设等课程新时期国家公园规划设计思路与方法创新,典型国家公园建设及管理模式现场教学,国家公园管理体系建设思路,国家公园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关系的处理等课程理论讲授、案例分析、现场教学、经验交流等48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经营管理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业发展,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业发展相关政策法规解读,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与趋势,森林可持续经营,保护生物学基础,景观生态学等课程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调查、管理,自然保护区信息化、智能化建设,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产品品牌打造,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区规划设计、开发利用、经营管理的经验交流等课程理论讲授、案例分析、现场教学、经验交流等40草原监测与管理草原法,草原资源调查、监测技术,草原虫害防治,草原资源化利用监管等课程无人机技术应用及实操,草原资源统计与核算等课程理论讲授、现场演示、案例解析等30
表2 林业急需和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培训人文综合素养提升课程的设置情况
林业急需和紧缺专业技术人才是有效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重要力量,针对当前林草行业新兴产业等关键领域人才不足、分布不均、培训的措施和力度不够等突出问题,结合国家在相关领域的人才支持政策,笔者提出以培训引领林业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人才为突破口,大力培育林业新兴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为林业新兴产业的绿色化、特色化和品牌化发展保驾护航。2017年9月,以各省林业局、重点市林业局等林业产业主管部门及重点林业企业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员为主要培训对象的“林业新兴产业发展技术高级研修班”在浙江杭州开班。
在深入分析当前的林业改革发展形势、林业产业发展关键政策和技术趋势后,针对林业新兴产业领域的急需和紧缺人才的现状,分析了其关键能力需求和知识背景,并结合林业产业人才需求的调研结果,依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林业产业政策要点》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确立了林业新兴产业发展技术为高级研修班的培训主题。
基于林业急需和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培训课程体系,对“林业新兴产业发展技术高级研修班”课程进行了设计。其中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培训模块包括“森林康养”“林下经济发展”“林业生物产业高效转化和综合利用”“林业电子商务”等课程;专业素质能力提升模块设计了“我国林业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十三五发展总体思路的理论和前沿技术”“德清现代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和林业现代园区示范项目实践”“林业新兴产业技术发展”等交流课程;人文素养提升培训模块主要设计了“入学导学及团队建设”“战略思维”“深入江浙地区知名企业考察、拓展人文视野和产业文化思维”等课程,并在专业授课中还增加了课程总结、重点内容提炼以及教学内容延伸等环节。
首先,教师将教学内容组合成不同的模块和知识群,不同课程群之间应具有一定逻辑联系,先讲授的课程知识对后面的课程要有一定的铺垫作用,避免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叠,而且前后培训课程之间要有一定的递进和联系。
其次,教师可以采取案例教学、现场教学、讨论教学相互穿插的形式,以避免学习的枯燥性,提高培训效率和效果。在组织现场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前与省林业厅沟通,提前踩点、熟悉教学路线、做好时间分配,同时还要准备好现场教学辅助资料和讲解团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教师可以安排学员作为专题讲座的主持人,组织专题授课和学习考评。在座谈交流环节,为提高交流的效果,将全体学员分两个小组,采取组长负责制,由组长负责组织学员进行专题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此外,还可以引入师生互动机制,在研修学习的各个时段,预留学员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的机会;也可以通过问题卡的方式收集学员的问题,之后在课堂上教师再集中解答,促进教学相长。“林业新兴产业发展技术高级研修班”课程设计及培训方式见表3。
表3 “林业新兴产业发展技术高级研修班”课程设置情况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学院的ISO9001培训质量管理体系评估结果显示,学员对培训课程设计、培训实施方法都具有较高的满意度,其平均满意度和满意率分别达到4.92%和96.00%。以“林业新兴产业发展技术高级研修班”的培训为例,其评估结果见表4,主要在以下2个方面取得成效。
通过林业新兴产业领域基础知识的系统培训,学员较好地掌握了林业新兴产业发展的有关新政策和新规定,了解了国家在林业新兴产业领域的支持重点、支持方向、发展规划和未来布局,提高了学员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使其能够更加灵活客观地利用国家政策,找准政策和现实的结合点,更加有效地发展区域林业经济。
通过研修学习,学员们学习总结了当前各地林业新兴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先进做法及不足,不仅为各地林业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提供了借鉴,同时学员们也借助研修班这个平台,提升了自己在林业新兴产业领域的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