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遗产保护”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2020-03-03 08:04谷光灿
中国林业教育 2020年5期
关键词:风景园林遗产课程

彭 琳 谷光灿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 400045)

目前,我国正处于自然资源保护制度改革与转型的关键期,党和国家已经把自然资源保护事业提到了重要的高度。据最新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有自然保护地10 000余处,约占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18%[1]。为推进如此大规模的自然资源保护事业,社会迫切需要一大批该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在此背景下,各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展了与风景园林遗产保护相关的课程建设。

风景园林遗产保护是对具有遗产价值和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风景园林境域进行保护和管理的学科,是风景园林学下设的6个二级研究方向之一[2]。风景园林遗产类型十分丰富,既涵盖了小尺度的传统园林,亦包括大尺度的荒野、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及风景名胜区等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地区[2]。因此,风景园林遗产保护方向的课程设置通常包括两类:一是导论性课程,主要是对风景园林遗产规划和保护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讲授;二是专题研究性课程,通常针对某类风景园林遗产或遗产的某一方面进行深入讲解。前者对于帮助学生了解风景园林遗产保护的内涵、重要性及其与当下社会发展的关系,激发学生对风景园林遗产保护事业的兴趣,培养遗产保护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也是专题研究性课程成功开展的基础。“风景园林遗产保护”课程属于第一类。

目前,我国针对“风景园林遗产保护”课程教学的研究相对较少[3]。如何科学设计“风景园林遗产保护”课程教学,是未来风景园林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在明确“风景园林遗产保护”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风景园林遗产保护”课程教学的改革途径。

一、“风景园林遗产保护”课程教学目标

“风景园林遗产保护”课程作为风景园林遗产保护与管理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需要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首先,在知识传授层面,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风景园林遗产的基本认识,掌握相关的保护原理与方法。其中,准确把握风景园林遗产多样性与复杂性特征,并进行科学的遗产价值评估是关键性内容。其次,在能力培养层面,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及规划决策和沟通协作能力。因为风景园林遗产保护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行为,而是对风景园林遗产整个复杂系统不断认识、不断分析、合理干预、调适改进的过程。最后,在素质提升层面,注重引导学生树立起对风景园林遗产的情感认同和保护意识。因此,教师在“风景园林遗产保护”课程讲授过程中,不仅要传授风景园林遗产保护的知识,更应当点燃学生对风景园林遗产的热爱,使其具有对风景园林遗产保护的使命感。这种情怀与使命感会促使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实践中积极保护风景园林遗产,更好地平衡风景园林遗产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

二、“风景园林遗产保护”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对风景园林遗产复杂性和动态性的讲授

风景园林遗产类型丰富多样,且每一处遗产均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系统,它包括了自然资源、居民社会、旅游游憩等系统。因此树立风景园林遗产多样性、复杂性与动态性的基本意识,是因地制宜地保护和管理风景园林遗产的关键。

但是在“风景园林遗产保护”课程教学中,教师多借助平面图像和文字进行讲授,缺少对于风景园林遗产复杂性和动态性的讲授,使学生对于风景园林遗产的认识往往停留于静态的物象层面,缺乏对风景园林遗产复杂系统的深入观察。尤其是部分学生在完成课程作业过程中,对资源保护、旅游游憩和社区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分析流于表面、过于主观,提出的解决策略往往是简单挪用其他地方的风景园林遗产保护策略。只有让学生了解了风景园林遗产的多样性、复杂性,才能在此基础上更好地掌握风景园林遗产保护的基本框架。

(二)缺少关于风景园林遗产价值分析与思辨能力的训练

在学习“风景园林遗产保护”课程前,学生热衷于“主动设计”,即通过设计对场地进行“可见”的改变。而在风景园林遗产保护的实践中,往往需要设计者花费更多时间去思考为什么要保护风景园林遗产,保护风景园林遗产的价值是什么、如何保护风景园林遗产等。经过思考后,最终采取的保护措施可能并不复杂,有时甚至是一种“无为”。这对于习惯于通过“主动设计”进行“可见”改变的学生而言,是一条很难跨越的思维沟壑。而“风景园林遗产保护”课程教学多采取从知识获取直接到实践的步骤,缺乏对风景园林遗产价值的分析,缺少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训练,导致学生习惯于在课堂上保持沉默,缺少质疑精神,导致在课程作业实践中,学生往往将“保护优先”与“合理利用”的关系本末倒置,缺少对风景园林遗产保护价值的深入分析,只是一味强调对遗产的“开发”与“打造”。

(三)缺少对学生热爱风景园林遗产情怀的引导

全身心投入风景园林遗产保护工作的先决条件是要拥有热爱风景园林遗产的境界和情怀。所以,教师对“风景园林遗产保护”课程知识的讲授不应是冷冰冰的,而是应立足于热爱风景园林遗产的情怀上,立足于正确的风景园林遗产保护价值观的基础上。目前,“风景园林遗产保护”课程教学多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教师尽可能地向学生传授更多的学科知识,缺少对学生热爱风景园林遗产情怀的培养。同时,在“高分”和“直接应用”的功利目标驱使下,学生对风景园林遗产情感共鸣的诉求也不强烈,导致学生和风景园林遗产之间缺少情感的联系,只是为了完成保护任务而学习。

三、“风景园林遗产保护”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采取“闻、思、修”进阶式教学模式

基于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针对风景园林遗产的多样性、复杂性特征,在知识获取与实践两个环节中间加入了思辨环节,探索形成了“闻、思、修”进阶式课程教学模式。

“闻”,即知识获取,包括教师讲授及学生自主学习两个方面。由于“风景园林遗产保护”课程知识涉及面广泛,是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乃至工程技术科学大跨度的交叉融合,所以在课程教学中要保证一定比例的理论讲授,这对于学生建立风景园林遗产保护知识的基本框架、掌握风景园林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在学生自主学习方面,主要是指学生通过阅读经典文献、最新研究案例,在课堂上比较分析文献中的基本观点、分享个人看法及收获,提升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进而促进知识的内化。

“思”,即思辨沉淀,主要是指学生在具备了基本知识框架的基础上,针对一些晦涩难懂、富有争议、前沿性强的时事性的议题(如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灾后修复干预程度、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之间的平衡等),通过对话、辩论的形式,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复思索,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辩论,笔者将学生辩论赛的表现纳入期末考核内容。“风景园林遗产保护”课程教学开展的学生辩论赛的题目见表1。

表1 “风景园林遗产保护”课程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开展辩论的题目

“修”,即实践,在学生对主要问题有了自己的思考后,笔者让学生围绕风景园林遗产案例开展风景园林遗产保护的实践。遗产保护实践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团队合作的形式,通过挑选国内风景园林遗产案例,进行问题分析和比较研究,最后提出改进措施;另一种是结合课程作业,让学生探讨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对风景园林遗产价值认识的改变与提升。如此由闻而思、由思而修、由修而悟,培养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科学决策的能力。“闻、思、修”进阶式教学模式见图1。

图1 “风景园林遗产保护”课程教学采取的“闻、思、修”进阶式教学模式

(二)实施“多元化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situational method)最早出现在国外的外语教学领域,通过模拟“时空情景”来加深学生对语言结构的理解。“风景园林遗产保护”课程实施“多元化情景”教学法可以让学生更易感受到风景园林遗产的魅力,理解风景园林遗产复杂系统的要素构成与相互间的作用关系。学生在充满主动性和活跃性的境况下能够积极展开批判性思考,达到知、情、意互为一体的状态。“风景园林遗产保护”课程“多元化情景”教学方法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在对风景园林遗产的基本认识阶段,教师可以辅以视频、纪录片、电影等资料,加深学生对风景园林遗产价值的认识;二是在风景园林遗产系统结构认知阶段,通过基于角色扮演的模拟游戏,帮助学生理解居民社会系统、旅游游憩系统的构成及运作方式;三是在风景园林遗产规划与管理学习阶段,加入利益相关者分析的情景模拟、保护管理措施议事决策情景模拟等,帮助学生做出合理的规划决策,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增加课外实地感知教学环节

即便是再精细的情景构建,也无法完全模拟风景园林遗产地的复杂系统,无法取代对风景园林遗产地的实地感知。所以,增加课外实地感知教学环节,对于学生“情”“理”结合的培养十分必要。实地感知能触动人的感情,所以历史上才有了大量与风景园林遗产有关的千古佳句、奇闻异事。因此各高校可以通过教学基地的建设,营造更为轻松与开放的课外实地感知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走进风景园林遗产地,直观感受风景园林遗产的魅力,进而加深对风景园林遗产保护价值的理解,培养学生对风景园林遗产的情感认同;同时,通过实地感知,学生还可以与遗产地的保护管理人员、当地社区居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风景园林遗产地保护的主要工作内容及其面临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现场讲解,鼓励学生运用课堂知识解读现实中风景园林遗产的保护措施,深入理解保护理论与实际应用的关系。

四、“风景园林遗产保护”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效

(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笔者通过对学生教学效果评价的分析发现,多数学生表示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对文化遗产的认识、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建立起保护文化遗产的情怀,部分学生表达了未来要长期从事风景园林遗产保护事业的意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以辩论赛为主的思辨环节原本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要目的,但实际上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不断挖掘自身的潜力,展开思想的碰撞,对学生学习热情的触发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二)提高了课程教学效果

学生的教学评价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为“闻、思、修”进阶式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并让学生从思想上对知识的消化与反思引起重视,能对知识的本原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同时,“多元化情景”教学方法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一些相对枯燥的理论知识,能直观地理解风景园林遗产的复杂性,从而制定出更为合理可行的改进措施,教学效果得到极大的提升。

猜你喜欢
风景园林遗产课程
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与规划研究
乡土植物在工业风景园林中的应用研究
地域文化元素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遗产怎么分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千万遗产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