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君 杨静棉 马晓晶 王康平 姚建景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脑病二科,河北 石家庄 05000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2型糖尿病人群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其发生率高达60%~90%,在所有2型糖尿病并发症中位列第一[1]。DPN通常累及四肢远端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是导致肢体残疾、日常生活能力降低的重要原因[2]。DNP发病机制复杂,现代医学治疗主要以控制血糖水平、营养周围神经、改善微循环及提高细胞能量代谢为主,但综合疗效不甚满意[3]。中医学认为,DNP是2型糖尿病迁延不愈的结果,气阴耗损津液,阴阳气血亏虚,血瘀不畅,脉络阻滞。有研究证实,益气活血通络类中药治疗DNP临床疗效显著[4]。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可改善DNP患者局部代谢和微循环,改善神经传导速度[5]。针灸疗法可明显改善DPN患者临床症状[6]。2017-08—2018-11,我们应用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雷火灸治疗DPN 80例,并与甲钴胺胶囊治疗8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 全部160例均为我院脑病二科住院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80例,男49例,女31例;年龄40~65岁,平均(57.40±6.61)岁;病程4~13年,平均(10.24±3.45)年;有吸烟史28例,饮酒史26例;合并原发性高血压20例,高脂血症18例,高尿酸血症16例。对照组80例,男47例,女33例;年龄49~64岁,平均(56.19±7.23)岁;病程5~15年,平均(10.41±2.11)年;有吸烟史29例,饮酒史25例;合并原发性高血压19例,高脂血症17例,高尿酸血症15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7]中DPN的诊断标准:明确患有2型糖尿病;存在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症状、体征和(或)神经电生理的依据。
中医诊断参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诊疗指南(2016年版)》[8]中气虚血瘀、脉络瘀阻证辨证标准,症状:口渴喜饮,多食易饥,肢体麻木,四肢末端疼痛,多呈刺痛,或肢体灼热疼痛,入夜痛甚,神疲倦怠,气短懒言,动则汗出,五心烦热,失眠多梦,口燥舌干,腰膝痠软,头晕耳鸣。舌脉:舌质淡黯或嫩红,或有瘀点,苔薄白或少津,脉细涩或细数。
1.2.2 纳入标准 患者纳入前均未接受过营养神经、抗氧化、疏通血管等相关药物治疗;入院后能配合医师实施各项检查,具有良好的交流能力;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3 排除标准 2型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最近1个月内出现过糖尿病酮症及糖尿病昏迷史者;妊期及哺乳期妇女;恶性肿瘤、急性脑梗死、心肌梗死、肾衰竭;过敏体质,或对本研究中涉及的药物过敏者;排除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其他原因。
1.3 治疗方法 嘱患者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锻炼,控制饮食,以口服降糖药为主,血糖控制不佳时可予胰岛素注射治疗,血糖维持在7.8~10.0 mmol/L。若患者合并高脂血症或原发性高血压,予常规调脂、降压治疗。
1.3.1 对照组 予甲钴胺胶囊(山东仁和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0279)0.5 mg,每日3次口服。
1.3.2 治疗组 予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雷火灸治疗。①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药物组成:桂枝15 g,黄芪30 g,鸡血藤15 g,赤芍12 g,山药12 g,地龙12 g,甘草6 g。日1剂,水煎2次取汁400 mL,分早、晚2次服。②雷火灸:选择赵氏雷火灸条(重庆市渝中区赵氏雷火灸传统医药研究所,主要成分:艾绒、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人工麝香等)。取穴位三阴交、足三里、丘墟、解溪、条口、阳陵泉,均双侧。患者坐位或仰卧位,将雷火灸艾炷点燃后对准穴位皮肤,以螺旋式灸法或回旋式灸法施治,艾炷距离皮肤2~3 cm,以皮肤发红、皮下深部组织发热为宜。每次灸30 min。
1.3.3 疗程 2组均治疗8周。
1.4 观察指标及方法 ①比较2组治疗前后主要中医症状手足麻木、肢体疼痛、肢体乏力、气短、多汗改善情况,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9]相关标准,每项症状评分0~4分,评分越高说明症状越严重。②比较2组治疗前后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评分变化,包括神经症状评分(共6分)、神经反射评分(共8分)及感觉功能评分(共5分),评分越高表示病情越严重[10]。③应用糖化血红蛋白(HbA1c)分析仪(HB-1000型,武汉明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使用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HbA1c,以HbA1c<7.0%为血糖达标[7]。④应用肌电图诱发电位仪(NDI-200P型,上海海神医疗电子仪器有限公司),记录2组治疗前后肌电图指标腓神经和正中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
2.1 2组治疗前后主要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主要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分,
由表1可见,2组治疗后主要中医症状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
2.2 2组治疗前后TCSS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TCSS评分比较 分,
由表2可见,2组治疗后神经症状、神经反射、感觉功能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
2.3 2组治疗前后HbA1c及血糖达标率比较 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HbA1c及血糖达标率比较
由表3可见,2组治疗后HbA1c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血糖达标率均较本组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更明显(P<0.05)。
2.4 2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见表4。
由表4可见,2组治疗后腓神经和正中神经MNCV、SNCV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更明显(P<0.05)。
现代医学认为,DPN发病主要与糖脂代谢异常、氧化应激、微炎症、血液流变学异常等造成的微血管障碍、细胞能量代谢障碍有关,但多数因为长期高血糖状态导致动静脉血管病变,管腔狭窄及血流动力学紊乱致使神经细胞缺氧缺血,诱发神经纤维轴突萎缩和变性,神经纤维脱髓鞘,导致神经传导功能障碍[11]。目前已明确认识到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可延缓DPN的发生和进展,但对于已发生DPN的患者,临床常用药物包括抗氧化剂α-硫辛酸、神经营养制剂甲钴胺、醛糖还原酶抑制剂依帕司他等[12],由于DNP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效果不佳,且副作用较大,患者依从性差,甲钴胺口服虽能营养神经,加速神经元髓鞘卵磷脂合成,促进神经修复等,但其作用靶点较为单一,疗效不甚满意。
中医学并无DNP病名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为消渴所致痿证、血痹、痹证等范畴。消渴日久耗气伤阴,阴津亏损,导致气虚,气虚则气血推动乏力,瘀血阻滞于肢体脉络,肢体失去濡养而发病。《内经》载“久病入络”,现代中医学观点则认为“百日久恙,血络必伤”。消渴日久,燥热、痰、湿、瘀等病理产物渗注经络,灼伤脉络,导致脉道不利而发病。气虚血瘀、脉络瘀阻是DPN最常见的中医证型,治宜益气温阳,活血通络[13]。本研究应用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固表,大补元气,使气足血旺,祛瘀而不伤正;桂枝助阳化气,温通经脉,与黄芪配伍增强补气生血、益气活血功效;地龙善通络;鸡血藤行血补血;山药和胃健脾,益气养阴;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甘草调和诸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山药含有的皂甙、多糖等多种活性成分能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降低胰岛素抵抗,调节血糖水平[14]。黄芪能降糖降脂,抗炎,提高细胞能量代谢,促进损伤的周围神经修复[15]。
雷火灸是一种应用艾绒添加相关纯中药粉末研制成艾条的特殊灸法。雷火灸以中医经络学说为核心理念,灸治穴位选择三阴交、足三里、丘墟、解溪、条口、阳陵泉。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汇,可疏肝调气,健脾充实气血生化之源,补肾充实先天之本。足三里为土经土穴,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艾灸足三里能加强气血生化,达到补气补血效果。阳陵泉是筋之会穴,为筋气聚会之处,灸治可有舒筋壮筋作用;艾灸丘墟、解溪、条口可生发风气,泻针出气,舒筋活络。通过辨证施治发挥温经散寒、扶正祛邪、消肿止痛、活血化瘀、通经活络功效[16]。与普通灸法比较,雷火灸火力强,施治时具有强大的渗透性,药力较猛,治疗见效快。有研究表明,雷火灸燃烧中产生的辐射能量,能刺激局部穴位,激发经气,开放皮肤腠理,加快周围组织血液循环,同时通过释放的热能加快病灶组织内炎症因子吸收,改善局部细胞能量代谢[17]。
由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得不到控制,导致毒性代谢产物堆积,影响迷走神经功能,引起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功能失调,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引起肢体微循环障碍,进而导致周围神经呈失营养状态,引起相关神经的MNCV、SNCV减慢,最终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灼热或其他异常感觉,这些正是DPN气虚血瘀临床表现。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治疗后主要中医症状评分、TC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HbA1c低于对照组(P<0.05),血糖达标率高于对照组(P<0.05),腓神经和正中神经MNCV、SNCV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雷火灸治疗DNP,可改善患者手足麻木、肢体疼痛、肢体乏力、气短、多汗等主要临床症状,控制血糖,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神经传导速度,优于单纯应用甲钴胺胶囊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