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云 杨素君 王巍巍 丁芳芳
多小脑回畸形(polymicrogyria,PMG)是皮质发育畸形中常见的一种类型,以皮质增厚,皮质表面不规则,脑回增多细小,脑沟浅为特征。临床表现多样,以癫痫,智力低下,运动功能障碍、语言障碍为主,78%的PMG患者可发生癫痫发作[1]。临床表现的严重性和出现的年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皮质受累的范围,双侧受累和一侧半球一半以上受累预后较差[2]。常规MRI检查已作为临床诊断PMG的主要检查方法,而3D高分辨率MRI较常规MRI能提供更为细致的解剖信息。因此笔者通过回顾性分析25例PMG和同期30例其它皮质发育畸形的常规MRI和3D高分辨率MRI表现,比较其诊断价值。
1.1 一般资料 搜集2014年11月至2020年3月我院经MRI检查确诊为多小脑回畸形的25例患者资料。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5 d~46岁,平均年龄为7.4岁。
1.2 方法 采用Siemens Magnetom Skyra 3.0T 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患者均行常规MRI平扫和3D高分辨率MRI序列。常规检查序列包括:轴位T1WI(T1FLAIR:TR/TE/TI2000/9/900 ms),轴位T2WI(FSE:TR/TE 3700/103 ms),轴位T2-FLAIR(TR/TE/TI 8500/85/2 440 ms)。以上序列层厚均为5.0 mm,层间隔为1.0 mm,体素大小:0.3 mm×0.3 mm×5 mm,FOV:23×23 cm,激励次数1次。必要时辅以矢冠状位扫描。3D高分辨率MRI采用轴位三维磁化准备快速梯度回波 (magnetization prepared rapid gradient echo,MPRAGE)序列,参数为: TR/TE/TI 2000/2.43/900 ms,FOV:22.4×22.4 cm,体素大小:1 mm×1 mm×1 mm,层厚1 mm,激励次数1次,共采集176层,无间隔,一次扫描即可对全脑完成图像采集。
1.3 诊断标准 所有诊断多小脑回畸形均满足以下三个标准:(1)皮质表面不规则;(2)皮质增厚或过度折叠;(3)灰白质交界面不规则[1]。由3名高年资神经病学影像科医师共同阅片和诊断,取得一致性诊断意见。
2.1 25例PMG病变部位 病变分布于外侧裂周围15例(15/25,60%,双侧6例,单侧9例),左侧额顶叶3例,左侧额叶2例,双侧额顶枕颞岛叶弥漫受累2例,双侧顶叶1例,左侧颞叶1例,左侧颞岛叶1例。
2.2 25例PMG常规MRI序列和3D高分辨率MRI序列表现 22例PMG常规MRI序列和3D高分辨率MRI序列均表现为脑回增多细小,脑沟浅,皮质增厚,皮质表面不规则,灰白质交界面不规则。3例不典型PMG在常规MRI上无法诊断。其中2例常规MRI表现为局限性脑皮质形态欠自然,局限性脑沟形态异常,3D高分辨率MRI表现为局限性皮质略增厚,脑回增多细小,脑沟浅;1例不典型PMG常规MRI表现为脑皮质表面光滑,皮质增厚,3D高分辨率MRI表现为皮质表面不规则,皮质增厚,灰白质交界面不规则。6例(6/25,24%)T2WI可见皮层下白质高信号。1例合并胼胝体压部缺如,1例合并双侧额叶巨脑回。见图1~3。
图1 男,3岁,癫痫发作3年;显示双侧外侧裂周围额顶叶皮质增厚,皮质表面不规则,灰白质交界面不规则,脑沟浅;A 轴位T1WI,B 轴位T2WI,C 3D高分辨T1WI
图2 男,9岁,间断抽搐4个月;常规MRI显示左侧额顶叶局限性脑皮质形态欠自然,局限性脑沟形态异常,显示局限性皮质略增厚,脑回增多细小,脑沟浅;A 轴位T1WI,B 轴位T2WI,C 3D高分辨率T1WI
图3 男,4岁,右侧偏瘫;显示左侧颞岛叶皮质增厚,皮质表面光滑,显示左侧颞岛叶皮质增厚,皮质表面不规则;A 轴位T1WI,B 轴位T2WI,C 3D高分辨率T1WI
在神经元移行后期和皮层组织化早期(约妊娠17~26周),正常皮层发育过程中断,导致大脑皮层深部层面神经元异常发育而形成许多小的脑回[2,3]。其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先天性感染(尤其是巨细胞病毒感染)、宫内缺血、基因突变有关[2]。随着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和生物医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分子诊断技术得到很大提高,近年已发现导致PMG的致病基因有三十余种[4,5],包括SRPX2,PAX6TBR2,KIAA1279,RAB3GAP1,COL18A1等基因突变[6],文献报道双侧外侧裂周围型多小脑回畸形的发生与3个基因位点即Xq21.33-q23,22q11.2,Xq28的基因突变有关[2]。多小脑回畸形病理上以皮质分层排列异常和过度折叠为特征,皮质分层排列异常表现为正常皮层6层分层结构消失,代之以不呈层状排列或呈4层层状排列,同时脑沟紊乱,缺乏正常脑沟[1,2]。 PMG可累及大脑皮层的任一部位,最易累及的部位是外侧裂周围皮层(60%~70%),尤其是外侧裂后部,以下依次是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可以是局灶的,多灶的,弥漫的;也可以是单侧的(40%),双侧的(60%),可不对称,也可双侧对称[2,3]。本研究中外侧裂周围型占60%,与Leventer等[1,7]所述相符。多小脑回畸形可是单一畸形,也可合并其它脑畸形,如胼胝体发育不良,小脑发育不良,脑裂畸形、脑室旁灰质异位和皮层下灰质异位[8],本组病例中1例合并胼胝体压部缺如,1例合并双侧额叶巨脑回。 PMG在MRI上最显著的特征是脑回增多细小,脑沟浅;脑皮质弥漫性增厚;多发细小的脑回致脑皮质表面不规则,灰白质交界面不规则毛糙,罕见表现是PMG大脑皮质表面光滑,可能与皮质外层分子层在微小的脑沟上相互融合有关[3]。25例研究组病例均符合多小脑回畸形的显著表现。Barkovich等[2,9]根据大脑皮质的形态学表现将PMG分为粗糙型和纤细型。粗糙型PMG表现为皮质增厚(5~7 mm),皮质表面和灰白质交界面不规则,最常见于外侧裂周围型PMG和局灶型PMG。纤细型PMG表现为脑回增多细小,皮质厚度正常或稍变薄,脑沟变浅,主要发生于双侧额叶型PMG、Aicardi综合征、Zellweger 综合征和单侧半球型PMG,纤细型PMG常常发生于未髓鞘化的患儿,但是已经髓鞘化的患儿也偶有见到。刘斋等[10]报道的39例PMG中,32例属粗糙型,7例属纤细型,粗糙型居多,而本组25例均属粗糙型PMG,可能与纳入病例数过少有关。典型的PMG在MRI上与正常皮质信号一致,偶可见到发育不良的皮层下白质内T2WI高信号,可能与缺血引起的胶质增生、髓鞘化不良、延迟和缺乏髓鞘化有关[3]。本组病例中6例出现了皮层下白质内T2WI高信号,与文献报道一致。 扫描层厚、灰白质对比影响PMG的MRI表现[2]。常规MRI序列、5 mm层厚对典型PMG的特征能够较好显示,但由于层厚较厚、灰白质对比等原因,不典型PMG可与以下一些皮质发育畸形相混淆。(1)PMG可出现厚而宽的脑回,类似巨脑回畸形,巨脑回畸形皮质厚度常>8 mm,而PMG平均厚度5~7 mm,前者皮层下白质无T2WI高信号,后者可出现T2WI高信号,前者灰白质交界面光滑,而后者灰白质交界面不规则毛糙[10]。(2)PMG所致的皮质增厚有时可被误诊为局限性皮质发育不良(focal cortical dysplasia,FCD),但FCD在MRI上主要表现为皮质局限性增厚和灰白质分界模糊,且皮层及皮层下白质可出现T2WI高信号[11],而PMG相对来说病变范围更大一些,灰白质交界面表现为不规则毛糙。(3)PMG可出现深部皱襞类似闭唇型脑裂畸形,但PMG的深部皱襞并不延伸至侧脑室,与侧脑室之间有一白质带相隔[12],而闭唇型脑裂畸形裂隙与侧脑室连接处可见一浅凹,提示脑裂与侧脑室是连续的,借此征象可与多小脑回畸形的深部皱襞相鉴别[13]。另外在多小脑回畸形很小时MRI可貌似正常或仅显示局限性皮质形态欠自然,尹春红等[14]报道了4例多小脑回畸形在常规MRI图像上仅显示局限性皮质形态欠自然,行3D高分辨T1WI扫描后才确诊PMG。临床实践中以上这些征象常规MRI序列可能漏诊或误诊,需要薄层和灰白质对比良好的图像。本研究中3D高分辨率MRI采用MPRAGE序列,是三维梯度回波T1容积扫描,灰白质对比度好,层厚为1 mm,可以在3个方向上评价皮质的厚度、脑回的形态、灰白质交界面以及一些微小的征象,更加清楚显示PMG的影像特征,鉴别不典型PMG和其他类型的皮质发育畸形。本研究中3例不典型PMG因为病灶局限,常规MRI序列层厚较厚,仅显示局限性脑皮质形态欠自然,局限性脑沟形态异常,脑皮质表面光滑,无法明确诊断,行3D高分辨率MRI后确诊为多小脑回畸形,说明3D高分辨率MRI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局限性多小脑回畸形。本研究中3D高分辨率MRI诊断PMG的敏感度、特异度和约登指数均高于常规MRI,进一步说明3D高分辨率MRI在诊断PMG上价值较高。 总之,多小脑回畸形是一种不均质的畸形,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典型的表现具有很好的特征性,可表现为脑回增多细小,脑沟浅,脑皮质增厚,表面和灰白质交界面不规则。3D高分辨率MRI薄层扫描较常规MRI灰白质对比度好,在诊断PMG上优于常规M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