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县陶产业发展浅析*

2020-03-03 02:59:02郑小清
陶瓷 2020年1期
关键词:荣县陶瓷

郑小清

(荣县人民政府 四川 荣县 643100)

前言

荣县是中国(西部)陶都,其最为著名陶产品是酒坛。荣县酒坛致密性强,内外无釉不渗漏,经久耐用,利于白酒醇化老熟,受到各大酒企业的喜爱。笔者围绕荣县陶产业发展现状,结合当前陶产业发展趋势,从加快品牌培育、扩大产业规模、促进融合发展等方面对荣县陶产业转型发展提出了建议。

1 荣县陶的历史沿革

据史料记载,荣州陶始于秦汉时期,制陶工艺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民国《荣县志》记载:“汉初蜀郡南安为侯国,荣县处南安腹地,土陶工艺自邛崃、彭县传入,在来牟、观山一带冶铁铸兵器,设窑烧制碗、罐、钵、盆以供使用”。清乾隆时期,以作坊式生产土陶兴盛,主要产品为陶碗。

解放后仍以传统的原料经石滚、牛拖粉碎,人工踩泥、脚蹬木辘轳车,手提坯入梯窑烧成的工艺生产,产品以泡菜坛为主,陶类品种增加到了50多个。1956年协华、工协、民利、永茂4个较大的私营企业组建为生产合作社,改名五四、工协陶厂。1958年改柴窑为阶梯式反焰煤窑,以煤代柴,质量得到提高,经济效益显著,产品纳入国家计划,生产硫酸坛、罐、塔、耐酸缸、陶轨等工业用陶。1970年后,荣县内陶厂改阶梯窑为平窑(倒焰窑),生产建筑陶为主,民用陶为辅。20世纪80年代末期,全县拥有近100家土陶厂、50家左右陶瓷企业。

2012年对全县制陶行业统一进行关、停整合,技术改造,采用隧道窑和梭式窑烧成,使用天然气作为燃料,基本解决了小、散、乱、污等问题,留下较具规模的陶企30余家。2016年,县委、县政府将陶产业定位为地方特色产业,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荣县陶企逆势上扬,订单不断,实现持续盈利。

2 荣县陶的产业现状

2.1 主导产品类型

荣县陶产品涵盖了工业陶(工业用酒坛、工业发酵用容器陶、建筑陶瓷)、日用陶(醋坛、泡菜坛、餐具等)、艺术陶(花瓶、雕塑品、园林陶瓷、花盆)3大类100多个品种。2018年陶产业总产值超过11亿元,产品远销欧美和东亚。其中酒坛已经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30%以上,民用泡菜坛占到了全国市场份额15%左右。同时,以陶瓷外墙砖为主的建筑陶瓷产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新雄风、金伯利陶瓷等数家建筑陶瓷企业迅速发展起来,2018年建筑陶瓷实现工业总产值1.6亿元,占陶产业总产值14%,形成了陶产业新的增长点。

2.2 规模企业情况

为推动荣县陶走向世界,深化对外合作交流,荣县重点培育了8家规模较大的陶瓷企业,其中支柱企业有4家。一是双龙陶业有限公司。该公司注册的商标“久阳”在工业白酒存酒“老熟”用酒坛行业享有盛誉,利润率达25%,其酒坛正在往葡萄酒领域发展,产品出口意大利、法国、奥地利葡萄酒酿造中试用,2018年产值7 000万元。二是顺发陶业有限公司。该公司近年来新建6万余平方米高标准厂房,与景德镇陶瓷大学合作修建的128 m全自控技能隧道窑,居行业领先水平,2018年产值4 750万元。三是明峰陶业有限公司。该公司是目前荣县陶行业规范化管理的标杆,产品主要销往云贵川等地,目前正在洽谈与酒业公司交叉持股,以稳定良好的客户关系,2018年产值6 000万元。四是新雄风陶瓷制造公司。该公司有独立的研发机构,设有标准试验室,产品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和超过国内外标准,2018年产值5 000万元。

2.3 小微企业情况

现有小微企业20余家,主要产品仍以工业陶、日用陶为主,正在逐步向发展文创陶、工艺陶转型,共有陶产品百余种。随着陶产业的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荣县人重拾这门技艺,同时特色民宿、手工体验店等蓬勃兴起,产业融合日渐紧密。

2.4 品牌建设情况

荣县陶在业内口碑良好,认可度高。2017年荣县被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授予“中国(西部)陶都”称号;2018年“荣县土陶”被国家商标局批准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9年荣县陶制作技艺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第一批四川省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2.5 人才队伍情况

现有制陶艺人5 000余人,技术人员600余人,“四川省农村手工艺大师”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人。聘请了徐汉棠等3名陶瓷行业全国知名专家担任荣县陶产业转型升级顾问,使技术专家资源最大化。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合作,为荣县陶产业在产品研发设计、技术服务等方面提供支撑。企业管理队伍达100余人,通过到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苏宜兴、云南建水、广西钦州、重庆荣昌等地考察学习,企业管理人才眼界更加开阔,发展思路更加明晰。

3 荣县陶的优势

3.1 资源储量

一方面,原料充足。县境内有丰富的粘土、高岭土、长石、石英砂岩、页岩矿等矿产资源,适合生产大型工业用陶容器和民用陶容器,同时也具备生产各种以红色、紫砂色系列为主的建筑陶瓷产品。另一方面,燃料充足。县境内天然气、页岩气储量丰富,年产气达2亿m3,预计“十四五”末期年产气25亿m3,是国内名陶产地中唯一具备此项优势的地区。

3.2 产品品质

荣县陶产品耐酸碱、不渗漏、透气性好、不含金属杂质、美观实用,不会析出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产品关键指标评价优于其它产地,被广泛赞誉为“会呼吸的陶”。所产酒缸、酒坛不仅可以增加酒中的微量元素,加快酒品的醇化老熟,在原酒储存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挥发、缔合、氧化、酯化等反应变化减少酒中刺激性成分,生成的香味物质可稳定酒品状态,让酒品更加绵柔、醇和,是储存酒品的极佳容器。

因产品品质得到业内认可,荣县陶尤其是工业用酒坛的市场空间也越来越大,发展前景越来越好。国内市场方面,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达1 445家,酿酒总量871.20万m3,同比增长3.14%,每年吨坛新增需求约300万个,工业用酒坛需求持续增大。国际市场方面,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合作,荣县陶出口态势良好,双龙陶业有限公司、明峰陶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与法国葡萄酒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出口额达800万元,目前正在努力开辟中东市场;由于橡木桶成本高以及橡木资源的稀缺,国外葡萄酒市场正在往陶罐储酒方向转型,市场潜力巨大。

3.3 区位条件

一方面,交通便利。县域内乐自高速、成宜高速、内威荣高速等多条交通干道穿境而过,公路2 h内可达成都双流、重庆江北和宜宾五粮液机场。水路1 h内可到乐山港、宜宾港和泸州港。依托自贡无水港建设可直通广西防城港,南向东南亚辐射。另一方面,距离终端市场较近。荣县处于“中国白酒金三角”区域,紧邻宜宾五粮液、泸州老窖、贵州茅台、郎酒集团等知名大型酒企业,容器陶运输成本分别为到宜宾1 800元/车,成都、泸州2 000元/车,重庆2 300元/车,贵州4 800元/车,云南4 500元/车,广西7 500元/车,广东8 000元/车(9.6 m车辆);建筑陶运输成本为到成都70元/t、重庆100元/t、昆明150元/t。

3.4 政策环境

国家层面上,国家发改委新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鼓励支持高端陶板、路面砖、装饰砖等建筑陶瓷类产品技术开发与生产应用,荣县新雄风等建筑陶瓷企业属于鼓励类类别,发展前景可观。省级层面上,省委省政府将白酒产业作为全省的特色优势产业加以扶持发展,大力构建中国白酒金三角,荣县酒坛酒缸作为白酒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必定迎来发展新机遇;同时,受地方产业规划等因素影响,东南沿海和京津冀地区对陶瓷产业出现“挤出效应”,导致部分当地重点陶瓷骨干企业往中西部地区转移,使得荣县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成为可能。县级层面上,荣县编制《2019-2025年荣县工业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荣县陶瓷产业发展规划》,出台《关于推动土陶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鼓励支持陶产业发展;同时,强化要素保障,推行工业直购电,企业用电成本降低0.1元/kW·h,协调工业直供气,实现管道直供后用气成本将降低0.45~1.65元/m3。

3.5 行业合作

荣县不断深化与行业协会的合作。与江苏宜兴、重庆荣昌、四川隆昌等地方行业协会共同探索发展模式,完善制作工艺,明确产品定位,形成价格保护,构建产业联盟。与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中国酒业协会、中国轻工业协会等全国性行业协会合作,扩大“朋友圈”和行业影响力。同时积极学习借鉴行业内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荣县陶瓷工艺大师的评级体系、优化发展路径。荣县陶与中国“四大名陶”相关情况对比见表1。

表1 荣县陶与中国“四大名陶”相关情况对比

4 荣县陶发展的不足

4.1 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

陶泥原料和燃料挖掘力度还不够,没有实现分类、分级利用,原材料流失,将优质的原材料转变成高附加值的产品方面做得不够。

4.2 产业体量不够大

荣县陶产值在规模上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不到10%,未形成支柱产业规模;与国内其他知名陶产地对比来看,其陶产业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

4.3 品牌知名度不高

荣县陶产品虽然有较好的口碑,但在扩大区域品牌影响力、统筹行业规范发展等方面做得仍然不够,存在不少知名酒企业以及行业专家使用荣县陶、肯定荣县陶、但不知“荣县陶”的情况。

4.4 创新后劲不足

缺乏本土国家级大师,工艺技师数量不多;工业转化不足,大部分工艺仍采用人工作业,部分工艺流程采用半机械作业,人工成本普遍偏高,机械化程度总体较低;产品设计开发方面以工业用容器陶和日用陶为主,文创类艺术用陶开发设计较少,产品附加值较低。

5 荣县陶发展方向

5.1 创品牌

1)明确目标定位。积极与中国酒业协会和中国轻工业协会对接,力争取得“中国酒坛之都”授牌,打造全国白酒储罐行业标杆;聘请行业知名专家加强对荣县陶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指导,加强与清华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的产业项目合作,力争让荣县陶的制作工艺达到全国领先水平,跻身“中国名陶”行列;大力发展高端陶板、透水砖、广场砖、淤泥建材等绿色环保建筑陶瓷产品,建设中国陶板与挤压外墙砖生产基地。

2)加强品牌宣传推广。探索创建“荣州陶”区域品牌,指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组织开展陶产业发展系列活动,承接和协办全国性陶瓷行业协会有关会议,举办“中国·荣县陶产业发展论坛”,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制陶领域专家,为荣县陶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同步开展荣县陶产业推介会、人才招聘会等多种活动,带领荣县陶走向全国,助推荣县陶产业升级发展。加强与新闻媒体的交流,掌握最新行业动态,积极利用报刊、杂志、新媒体等多种方式宣传荣县陶,扩大荣县陶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

3)完善人才培育体系。开展职业技术人才教育培训,通过同景德镇陶瓷大学联合办学、在职教中心开设制陶课程,与传统师徒传帮带模式相结合,为企业培养输送职业技术人才;支持企业成为人才引进开发的主体,实现陶产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制陶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机制,开展技能级别评定,提升产业工人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增强职业认同感、荣誉感,培育荣县本土陶艺大师。

5.2 扩规模

抓好要素保障:完善荣县陶产业激励扶持政策,根据产业需求完善配套服务;积极推进工业直供气、直购电工作,适时增设陶泥矿权,实施管道燃气供应“一张网”项目建设,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抓好企业培育:加快引进新嘉理陶瓷有限公司、万利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明月建陶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落地,预计投产后产值新增20亿元以上;做好做优现有企业,加快推进百邦盛项目建成投产,鼓励支持双龙、明峰等企业技改扩能,力争投产后产值新增10亿元以上;继续加大对宜兴等东南沿海主要产陶区域的招商力度,争取新增2~3家产值过亿元企业落地。力争用5年时间将荣县陶产业发展成为产值达50亿元的产业集群。抓好行业规范:以协会为依托成立国有参股泥料公司,整顿规范陶泥资源开采,提高陶泥矿产资源的有效利用率,逐步形成集约经营的矿物料采购和加工,避免优质原料流失;完善下游销售环节,支持陶业协会成立陶产品销售公司,统一形象设计、统一产品标准,规范区域公共品牌创建及使用,避免恶性竞争,实现共建共享共赢。

5.3 强融合

做好文化融入:将诗书文化、红色文化、丘区民俗文化等文化元素融入陶制品的创作,提升陶产品创意设计水平;发挥好文创工艺陶孵化基地的带动作用,吸引有实力、有创意的企业设计各类特色工艺陶,开展工艺创作和文化体验,形成一批独具荣县特色的文创产品,同时通过陶产品使用、陶文化宣传、陶特色展示等方式,在城市规划设计上体现陶文化元素。做优产业融合:依托荣县的盐、茶、景区、景点等优势产业及资源,结合自贡井盐产业园、20万亩茶叶产业园等,建设陶文化博物馆,发展陶茶文旅小镇、高速公路陶产品配套服务区,建成集陶艺体验、民俗文化、陶产品展示、产品销售、乡村旅游为一体的陶产业集聚区,使产城融合程度不断加深,产值日益增长,知名度不断提升。

未来,荣县将围绕打响产品品牌、形成产业规模、拓展产业链条,强力助推来牟核心区,长山、高山、铁厂三基地的“一核三基地”建设,打造“西部陶都”新名片。

猜你喜欢
荣县陶瓷
荣县:严惩欠薪违法行为 欠薪企业列入“黑名单”
金意陶陶瓷
中国品牌(2019年10期)2019-10-15 05:57:12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学与玩(2018年5期)2019-01-21 02:13:04
陶瓷艺术作品
景德镇陶瓷(2017年2期)2017-05-26 17:23:31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海峡姐妹(2016年5期)2016-02-27 15:20:24
江城子·荣县小记
法律史评论(2015年0期)2015-07-31 18:57:05
荣县心得体会
法律史评论(2015年0期)2015-07-31 18:56:58
那时的心情——荣县拍档琐记
法律史评论(2015年0期)2015-07-31 18:56:58
于荣县拍录民国档案有感
法律史评论(2015年0期)2015-07-31 18:56:55
荣县小记
法律史评论(2015年0期)2015-07-31 18:5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