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普洱市金矿床成因类型

2020-03-03 06:49张达兵查寿才李勤美刘建平张武鹏陈明贵
矿产与地质 2020年6期
关键词:黄铁矿石英金矿

张达兵,查寿才,李勤美,刘建平,张武鹏,陈明贵

(1.云南铜业矿山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00;2.中国铜业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000)

0 引言

目前,澜沧江南段发现的矿床均为铜多金属矿床,思茅区金矿是近年来在此带内发现的独立金矿床。矿床位于云南省普洱市境内,于2011—2013年勘探时发现。矿床位于原特提斯南澜沧江俯冲消减有关的大平掌VMS铜多金属矿床[1-9]南部约30 km。目前发现有浅部与铜、锌矿体伴生的金矿(化)体(Ⅰ号矿体)及深部金矿(化)体(Ⅱ号矿体)。矿床地质总体研究程度较低,区域上针对独立金矿的地质理论研究工作较少,对金矿床成因以及成矿规律等方面正处于探索阶段。本文旨在通过开展矿床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成矿温度、成矿物质来源等方面的研究,确定矿床成因类型,一定程度上弥补本区独立金矿床理论研究的不足,为本区找矿勘探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1 矿区地质背景

矿床所在的三江成矿带[10-16],位于扬子地块Ⅰ级构造带西缘兰坪云县—景谷火山弧Ⅱ级构造带内。在早古生代原特提斯古澜沧江洋向东俯冲作用,使得矿区发育为弧后盆地的动力学背景。区内断裂构造十分发育,主构造线方向为NNW,受该方向主干断裂带分割,总体形成由多个NNW向断块镶嵌而成的构造格局。矿区及外围地区的赋矿火山岩属于澜沧江断裂构造—火山岩带中南段的云县—景洪弧火山岩带。该火山岩带西部隆起,其间断续出露元古宇及下古生界变质岩系;东部拗陷带为一断陷盆地,其间除有零星新元古界分布外,大部分为中、新生代地层出露。

1.1 矿区地层

矿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中—上志留统大凹子组(S2+3d)、二叠系大新山组(Pd)、中三叠统大水井山组(T2d)、中三叠统芒怀组(T2m)、中侏罗统花开左组(J2h)(图1)。大凹子组是矿区的含矿火山岩系,岩性主要为火山角砾岩、凝灰岩及英安岩,在酒房断裂以东呈NW—SE向展布。大新山组主要是灰—灰黑色绢云母板岩、炭质绢云母板岩、变质砂岩夹变质玄武岩、火山角砾岩,片理化结晶灰岩和硅质岩。大水井山组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岩,岩性为浅灰色灰岩夹泥岩,上部含白云石团块,下部含硅质结核及条带。芒怀组上部为浅灰—肉红色酸性熔岩,角砾化酸性熔岩、流纹岩、角砾化流纹岩;下部为安山岩夹岩屑砂岩,安山质火山角砾岩、泥岩;底部为中酸性火山角砾岩。花开左组主要岩性为紫红—灰绿色泥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夹灰色泥质砂岩、底部为砂砾岩和砾岩。

图1 矿区地质简图Fig.1 Geological map of the mining areaⅠ—扬子地块 Ⅱ1—哀牢山结合带 Ⅱ2—墨江—绿春火山弧 Ⅱ3—兰坪—普洱地块 Ⅱ4—云县—景谷火山弧 Ⅱ5—南澜沧江结合带 Ⅱ6—澜沧—勐海火山弧 Ⅲ—昌宁—孟连结合带 Ⅳ—保山—镇康地块 1—中侏罗统花开左组 2—中三叠统大水井山组 3—中三叠统忙怀组 4—二叠统大新山组 5—上石炭统第三段 6—上石炭统第二段 7—上石炭统第一段 8—中—上志留统大凹子组第三岩性段 9—中—上志留统大凹子组第二岩性段 10—金矿化(体) 11—不整合接触 12—断层 13—地质界线

1.2 矿区构造

矿区褶皱构造为大平掌—昔本大背斜向南延伸组成部分,核部地层为下古生界中—上志留统大凹子组(S2+3d),两翼分别为中生界的三叠系、侏罗系,轴向340°,轴迹大致位于酒房断裂一带。背斜出露不完整,仅保留背斜的东翼,东翼地层产状25°~65°。矿区断裂有NW、近EW及近SN向三组,其中NW向断裂组对矿区内的地层、矿体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断裂组以酒房断裂(F9)及李子树断裂(F11)为代表。酒房断裂(F9)位于矿区西部,走向340°,倾向70°~90°,倾角60°~85°,中—上志留统大凹子组只在断裂上盘出露。李子树断裂(F11)位于矿区东侧外围,呈NW向展布,倾向NE,倾角68°~70°,断裂切割了大凹子组及中三叠统下坡头组、大水井山组和花开左组,其中大凹子组仅出露于断层西部。近EW向断裂组数量较多,但规模较小,延伸短。尤其是在大凹子组火山岩分布地区,该组断裂呈垂直地层走向展布,并呈现出似等间距的特征,局部错断NW向等构造,由北向南发育有F20、F21、F18等断裂。近SN向断裂在矿区内较为发育,规模较大,主要有那蚌断裂F15及F19断裂。

1.3 矿区岩浆岩

矿区岩浆活动较发育,主要活动于中晚志留世。沿大平掌—田房一带,从侵入岩到喷出岩均有出露。侵入岩出露于F9以东。该岩带呈NW—SE向,在矿区内出露长约13 km,宽2~4 km。岩性以火山喷发的角砾状玄武熔岩为主,另有英安岩、流纹岩、火山碎屑沉积岩,沉积凝灰岩、凝灰质砂岩等,总体构成一喷发旋回,含3个亚旋回的火山喷发活动特征。

1.4 围岩蚀变

1.4.1 围岩蚀变类型

矿区的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绿泥石化、黄铁绢英岩化、碳酸盐化、叶蜡石化、高岭土化等。早期硅化常与绢云母化共生,其中可见大量浸染状及细网脉状黄铁矿,晚期硅化为成矿期较早的蚀变,可见其溶蚀了早期硅化与绢云母化。黄铁绢英岩化主要伴随着硅化发生,为酸性流体交代火山岩中长石的产物。蚀变较弱时,常保留残余长石斑晶;蚀变较强烈时,绢云母常呈不规则团块状出现,黄铁矿常呈浸染状分布。黄铁矿化分布广泛,常与绢云母化、硅化叠加构成黄铁绢英岩,或呈浸染状与团块状分布于绿泥石化中。碳酸盐化仅在局部位置发育,主要表现为方解石呈细脉穿插于构造破碎带裂隙中,形成时间较晚,常与无硫化物石英脉共生,是矿化结束的标志。叶蜡石化往往保留有长石斑晶残余,是流体交代中酸性火山岩长石斑晶的产物。

1.4.2 围岩蚀变分带

矿区围岩蚀变非常发育且具有分带性,不同勘探线所控制的蚀变分带特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从蚀变带中心到外围依次为①强硅化蚀变带:为金矿(化)体所在的部位。金矿化好的地段通常表现为强硅化体厚度大、原岩改造彻底、连续发育,且后期叠加有团块状烟灰色石英(图2a、2b)。金矿化差的地段则表现为强硅化体厚度较小、硅化不彻底、分支发育,无烟灰色石英团块叠加(图2b)。②黄铁绢英岩化带:与强硅化带接触,主要蚀变物为石英、绢云母及少量黄铁矿(图2c)。在本蚀变带内,从靠近强硅化体部位到远离硅化体部位,硫化物往往逐渐减少。常可见铜、锌矿化发育在本蚀变带角砾—凝灰质火山碎屑岩中。③绿泥石化蚀变带:为本矿区蚀变带的边界,常与蚀变带外岩石呈断层接触,主要蚀变矿物为绿泥石,基本无硫化物发育,局部可见少量浸染状黄铁矿化(图2d)。

图2 蚀变及矿化Fig.2 Alteration and mineralization(a)强硅化之上叠加烟灰色石英,金矿化较强;(b)强硅化之上无烟灰色石英团块叠加,金矿化较弱;(c)绢英岩化中发育网脉状黄铁矿化;(d)团块状绿泥石。Py—黄铁矿 Chl—绿泥石 Au—金

2 矿化特征

2.1 矿体特征

矿体呈透镜状分布于大凹子组第二岩性段中,目前发现的金矿(化)体可分为深部金矿(化)体(Ⅱ号矿体)及浅部与铜、锌矿体共生的金矿(化)体(Ⅰ号矿体),矿(化)体均产在蚀变带范围内。蚀变带受大凹子组第二岩性段及SN向断裂控制,含矿层位呈向东倾斜的单斜构造,蚀变带的展布与SN向断裂基本一致。近EW断裂走向近垂直于矿化蚀变带,发育相对较晚,成矿期对矿体的改造作用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后期切错破坏矿体。

Ⅰ、Ⅱ号金矿(化)体走向、倾向延伸方向近一致。矿体在走向上具局部变大、狭缩的特征;沿垂向上具浅部发散,深部敛合的特征。深部矿(化)体(Ⅱ号矿体)分布于-100 m~350 m高程之间,主要集中在2~3线呈透镜状产出,其中在0~1线矿体厚度最大、品位最高,向两侧至2线与3线处,矿体厚度与品位急剧减小,几乎尖灭(图3)。倾向上Ⅰ号矿体呈分散平行展布,多在400 m高程以上,主要集中在1~6线之间,其他部位仅零星发育,矿体均呈透镜状。深部矿(化)体(Ⅱ号矿体)主要分布于-100 m~350 m高程之间,集中于2~3线,呈透镜状产出。

图3 100m中段平面图(a)及0线勘探线剖面图(b)Fig.3 Plan map of 100 m middle section (a) and sectional map of exploration line No.0 (b)1—大凹子组第三岩性段 2—大凹子组第二岩性段 3—蚀变带界线 4—断层 5—地层界线 6—高品位金矿体 7—工业金矿体(Au≥2.5×10-6) 8—低品位金矿体(Au:1×10-6~2.5×10-6) 9—铜矿体 10—锌矿体 11—勘探线

2.2 矿物组成及嵌布特征

矿区矿石结构类型主要为粒状结构、填隙结构、交代残余结构,其次有增生结构、镶边结构等。矿石构造主要为团块状、角砾状、细脉状、星点—浸染状构造,同时发育少量的网脉状、致密块状构造。矿石中金属矿物有碲化物、硫化物及少量自然金。硫化物主要为黄铁矿、黄铜矿。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萤石、绢云母、方解石、叶蜡石及少量重晶石。碲化物为烟灰色石英团块的主要矿物组成成分之一,根据能谱分析(图4)及电子探针分析(表1),碲化物主要有碲金矿、自然碲及少量碲铋矿、碲镍矿、碲铅矿。

图4 碲化物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图Fig.4 SEM-EDS chart of telluride

表1 电子探针分析结果Table 1 Electron probe microanalysis data

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显示(表1),碲金矿中w(Te)=57.1%,w(Au)=42.9%,另含少量Bi(<0.35%)和Sb(<0.50%)。自然碲中w(Te)约为98.34%,另含少量Sb(<0.76%)、Fe(<0.47%)、Au(<0.02%)。碲铋矿中w(Te)=45.8%,w(Bi)=50.8%,另含少量Se(<0.3%)和Sb(<0.44%)。碲镍矿中w(Te)约为81.9%,w(Ni)=18.50%,另含少量Sb(约0.65%)、Fe(<1.82%)、S(0.64%)、Au(<0.030%)。碲铅矿中w(Te)=36.3%,w(Pb)=58.70%,另含有一定量的Fe(3.0%)及少量Ag(0.12%)、S(0.48%)、Se(0.22%)、Sb(0.30%)。表明碲金矿为金的主要赋存状态。

扫描电镜下,碲金矿呈黄色略带白色色调(图5a);斜方碲金矿呈黄白色(图5b),颜色较碲金矿浅(图5c),大小集中在10~50 μm之间,最大可达500 μm。碲金矿多呈星散点状、团块状、细脉状分布于石英及黄铁矿粒间、粒内裂隙(图5d),或呈出溶状包裹于黄铁矿内,常与萤石、绢云母等矿物密切共生。

自然金呈显微状态分布,在光学显微镜中不可见,仅在扫描电镜显微中可见。自然金颗粒大小<5 μm,主要以包裹金的形式赋存于石英及黄铁矿颗粒边缘(图5e、5f)。

3 稀土元素特征

3.1 稀土元素数值特征

稀土元素组成及其特征是地球化学重要的指示剂[17],其作为示踪、指示元素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8-20]。本次研究REE的样品分别取自远离矿体的未蚀变英安岩(样品X1)、绿泥石化远矿蚀变英安岩(样品X2)、黄铁矿绢英岩化近矿蚀变英安岩(样品X3、样品X5)和强硅化金矿体(样品X4)。为了保证所有样品是新鲜的,所有的样品均采自于钻孔岩心。采用ICP-MS法分析REE。根据原始测试结果,计算了常用稀土元素参数(表2)。

紫红色—灰绿色未蚀变英安岩(样品X1)与绿泥石化远矿蚀变英安岩(样品X2)相较,两者的稀土元素特征相似,具有相近的轻重稀土比值(L/HREE)、(La/Sm)N、(Gd/Yb)N及δEu、δCe异常。黄铁矿绢英岩化近矿蚀变英安岩(样品X3、样品X5)相较于绿泥石化远矿蚀变英安岩(样品X2),其稀土元素总量含量有所降低,并出现明显的Eu负异常。其原因可能是英安岩在蚀变过程中,大量的长石被破坏,长石在被交代过程中稀土元素被释放出来。交代过程中释放出来的稀土元素并没有发生明显的迁移,而是重新分配在次生矿物中,仍然保留在蚀变岩石中而导致的。强硅化金矿体(样品X4)相较于黄铁矿绢英岩化近矿蚀变英安岩(样品X3、样品X5),重稀土元素(HREE)含量明显降低,轻稀土元素(LREE)却没有发生明显变化,Eu负异常程度明显变弱,表明成矿流体可能富含Eu,与围岩发生交代反应造成强硅化金矿体Eu仅弱亏损,暗示了成矿流体具还原环境的特征[21],同时成矿流体萃取迁移出原岩一定的重稀土元素。

3.2 稀土元素标准化配分特征

本次以未蚀变英安岩(X1)、绿泥石化远矿蚀变英安岩(X2)、黄铁矿绢英岩化近矿蚀变英安岩(X3、X5)、强硅化金矿体(X5)稀土元素含量进行球粒陨石标准化(图6a)。5个样品的配分曲线:①具轻微Eu负异常的未蚀变英安岩、绿泥石化远矿蚀变英安岩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属于轻稀土略微富集、Ce不亏损及弱Eu负异常型;②具较大Eu负异常的黄铁矿绢英岩化近矿蚀变英安岩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属于轻稀土略微富集、Ce不亏损及较强Eu负异常型;③具Ce、Eu几乎无异常的强硅化金矿体,属轻稀土元素富集型。

将远矿蚀变英安岩、近矿蚀变英安岩、强硅化蚀变体稀土元素含量进行未蚀变英安岩标准化(图6b),以判断蚀变过程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22]。由配分曲线可知:①远矿蚀变英安岩稀土元素分配特征与未蚀变英安岩相似;②近矿蚀变英安岩稀土元素分配特征相对于未蚀变英安岩表现出较强的Eu亏损;③强硅化金矿体稀土元素分配特征相对于未蚀变英安岩表现出较弱的Eu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组成特征几乎无改变,但重稀土元素(HREE)却表现出较弱的亏损。

强硅化金矿体稀土元素与未蚀变围岩差异较小,表明成矿流体与围岩作用过程中水/岩比值较小,围岩的稀土特征对蚀变围岩影响较大;而其相对较弱的富集Eu反映了金成矿流体可能富集一定的Eu。岩浆热液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大量的热液可从火山岩中活化和淋滤出Eu,导致成矿流体中常富集Eu[22-24]。

综上,矿床成矿流体总体为还原性质,含矿火山气液在迁移过程中可能萃取了一部分围岩中的成矿物质。

4 成矿温度与物质来源

4.1 成矿阶段

根据矿区矿体、矿石组构及矿物组合特征,可将矿床成矿作用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表3):黄铁矿-石英(I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Ⅱ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Ⅲ阶段)、黄铁矿-碲化物阶段(Ⅳ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Ⅴ阶段)。

黄铁矿-石英阶段(I阶段):热液活动所形成的蚀变范围相对较大,其波及的范围内发生不同程度的硅化、绢英岩化、浸染状黄铁矿化和较弱的金矿化。

石英-黄铁矿(Ⅱ阶段):主要发育以黄铁矿为主的石英硫化脉,黄铁矿颗粒普遍较大,呈自形—半自形产出,局部可见被第三阶段硫化物溶蚀。

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Ⅲ阶段):主要为闪锌矿、黄铜矿为主的多金属硫化物细脉,可见其穿插Ⅱ阶段黄铁矿脉(图7a)。该阶段是矿区铜、锌矿化的主要成矿阶段。

图6 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a) 与未蚀变英安岩标准化曲线(b)Fig.6 Chondrite-normalized REE distribution pattern curve (a) and unaltered dacite-normalized REE distribution pattern curve (b)

表3 热液成矿期成矿阶段划分Table 3 Division of metallogenic stages in hydrothermal metallogenic period

黄铁矿-碲化物阶段(Ⅳ阶段):主要以发育烟灰色石英团块为主要特征。碲化物包括碲金矿、自然碲、碲铋矿、碲镍矿及碲铅矿;硫化物仅发育黄铁矿(图7b)。该阶段是矿区金矿化的主成矿阶段,其中金主要以以碲金矿的形式存在。

石英-碳酸盐阶段(Ⅴ阶段):随着热液不断向上迁移,大气降水混合比例的增加,CO2成分进入到热液,并与热液中的钙质发生反应沉淀形成碳酸盐化,是热液活动的结束标志。

图7 多金属硫化物细脉穿切石英-黄铁矿脉(a)与多金属硫化物细脉穿插硅化体 (b)Fig.7 Polymetallic-sulfide vein cutting quartz-pyrite vein(a) and polymetallic-sulfide vein interpenetrating silicified body (b)

4.2 成矿温度

4.2.1 流体包裹体测温

本次采取了5个钻孔的岩心样品,共10个流体包裹体进行均一法测温,测温结果经压力校正。流体包裹体多形成于结晶较好的石英和方解石中,多为原生包裹体,仅在方解石中有少量次生包裹体。包裹体形态各异,有近圆形、椭圆形、长条状、树枝状等不规则状,其中以椭圆形为主。包裹体普遍较小,多为2 μm×3 μm~4 μm×2 μm,仅少数包裹体的大小可达到8 μm×3 μm,在光学显微镜下难以观察。根据包裹体中气液相比例可分为纯气相包裹体(图8a)、富气相包裹体(图8b)、富液相包裹体(图8c),其中以富液相包裹体为主,气液比约为5%,富气相、纯气相、富CO2三相包裹体含量均较少,仅在强硅化岩石的石英中出现。

综上,强硅化石英的形成温度可反映黄铁矿-石英阶段(Ⅰ阶段)的形成温度(图9a);方解石的形成温度可反映石英-方解石阶段(Ⅴ阶段)的形成温度(图9b)。黄铁矿-石英阶段(Ⅰ阶段)中的石英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在238℃~386℃之间,大部分集中在300℃~380℃之间,平均为330℃,表明黄铁矿-石英阶段(Ⅰ阶段)的形成温度大约在330℃。石英-碳酸盐阶段(Ⅴ阶段)中的方解石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范围在104℃~254℃之间,大部分集中在140℃~220℃之间,平均为180℃,表明石英-碳酸盐阶段(Ⅴ阶段)的形成温度大约在180℃。

图8 流体包裹体影像Fig.8 Fluid inclusion image(a)纯气相包裹体 (b)富气相包裹体 (c)富液相包裹体

图9 石英包裹体均一温度直方图 (a)与方解石包裹体均一温度直方图 (b)Fig.9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 histogram of quartz inclusions (a) and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 histogram of calcite inclusions (b)

4.2.2 闪锌矿成分标型特征-Fe/Zn比值

由于矿床成因与火山热液密切相关,且受后期改造作用较小。因此,适用通过闪锌矿的Fe/Zn比值估算矿物沉淀温度的公式:Fe/Zn=0.0013(T)-0.2953[25]。本次工作利用电子探针对闪锌矿Fe、Zn的含量进行了测定(表4),由公式估算出闪锌矿形成的温度大约为230℃,反映了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Ⅲ阶段)的大约温度为230℃。

表4 矿床中闪锌矿Fe、Zn含量Table 4 Fe and Zn contents of sphalerite in the deposit

综上,黄铁矿-石英阶段(Ⅰ阶段)的形成温度约在330℃;石英-碳酸盐阶段(Ⅴ阶段)的形成温度约在180℃;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Ⅲ阶段)的温度约在230℃;黄铁矿-碲化物阶段(Ⅳ阶段)中的碲金矿常与萤石、绢云母等中低温蚀变矿物密切共生,而绢云母、萤石等矿物形成温度一般小于300℃,推断黄铁矿-碲化物阶段(Ⅳ阶段)形成温度较低。表明矿床的成矿温度可能在180℃~330℃之间。

4.3 成矿物质来源探讨

本次工作对矿区黄铁矿、闪锌矿进行硫同位素分析(表5),矿床中黄铁矿、闪锌矿的硫同位素组成较稳定,δ34S的变化范围为+2.1‰~+5.30‰,而且不同类型黄铁矿、闪锌矿相似性较高,反映硫源相对较为单一,以深源岩浆硫为主[26]。

矿床中的金主要赋存形式为碲化物,少量为自然金。其中碲金矿常与黄铁矿及中低温矿物萤石、绢云母等共生,结合黄铁矿的Co/Ni比值可有效地指示矿物成因。矿区黄铁矿具有Co含量高、Ni含量低的特征,通过Co/Ni图解(图10),可见大部分黄铁矿落在火山成因范围内。

表5 硫同位素分析结果Table 5 Sulfur isotope analysis data of sulfides in the deposit

5 讨论和结论

碲化物型金矿床是火山岩地区发育的较为重要的一类火山热液矿床[26],该类矿床显著特点之一是金多以碲金矿的形式产出,成矿与火山作用关系密切,多与火山喷发间歇期或晚期火山热液作用有关,矿体多呈脉状产出,围岩蚀变较为发育,蚀变种类较多,范围较广。对比于典型的碲化物型金矿(表6),普洱市思茅区金矿矿床具有如下特点:

图10 黄铁矿Co/Ni图解Fig.10 Co/Ni diagram of pyrite1—第一阶段黄铁矿 2—第二阶段黄铁矿 3—第四阶段黄铁矿 4—火山成因 5—热液成因 6—沉积成因 7—岩浆成因

1)矿床位于弧后裂陷带内,与产于岛弧、弧后盆地中的典型碲化物型金矿床类似;

2)矿床的赋矿围岩以英安质酸性熔岩的喷溢相为主,并伴有酸性熔岩和火山的爆发活动的火山碎屑岩,硫同位素显示硫源相对较为单一,以深源岩浆硫为主,成矿流体总体为还原性质。可与典型碲化物型金矿床的火山围岩对比;

3)矿床的矿化蚀变带受为酒房断裂(F9)及李子树断裂(F11)控制,属于火山机构中的蚀变带,与典型碲化物型金矿床较为吻合;

4)矿床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绿泥石化、黄铁绢英岩化、碳酸盐化、叶蜡石化、高岭土化等,且蚀变分带明显,呈现出远离矿体的未蚀变英安岩→绿泥石化远矿蚀变英安岩→黄铁绢英岩化近矿蚀变英安岩→强硅化金矿体的蚀变分带。围岩蚀变与典型碲化物型金矿床相似;

表6 矿床与典型碲化物型金矿[27-29]对比Table 6 Comparison of the deposit with typical tellurite type gold deposits

5)矿床成矿阶段可划分为黄铁矿-石英(I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Ⅱ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Ⅲ阶段)、黄铁矿-碲化物阶段(Ⅳ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Ⅴ阶段),成矿温度总体为中—中低温环境,推测成矿温度在180℃~330℃之间。成矿阶段的划分与典型碲化物型金矿床基本一致;

6)矿床中的金的主要赋存形式为碲化物,少量为自然金。与典型碲化物型金矿的碲化物金的赋存形式基本一致,不同的是普洱市思茅区金矿床缺乏银的碲化物种类,可能与矿床成矿物源银含量较低有关。

7)矿床中的矿体、硫化物、非金属硫化物等与典型碲化物型金矿床的大同小异。

以上事实表明,普洱市思茅区金矿具备一般碲化物型金矿床的典型特征,为浅成低温热液型碲化物金矿床。

猜你喜欢
黄铁矿石英金矿
天然、改性和合成黄铁矿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中国十大金矿排名
加纳Amanforom矿区Ⅲ号隐伏金矿带的发现与评价
Premier金矿公司简介
西岭金矿——中国最大单体金矿
大别山东段脉石英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首次在火星陨石中发现柯石英
磷酸对油胺浮选石英的抑制作用①
黄铁矿的吸附性能研究现状及进展
天然磁黄铁矿机械活化强化除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