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松炜
摘 要:历史文化遗迹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和宝贵的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法宝”之一,而在大力倡导“保护历史文化遗迹”“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今天,如何合理保护和开发好历史文化遗迹,是时代赋予相关主管部门的一个命题。文章以泉州小山丛竹为例,从“修旧如旧,建造公园式博物馆”“深挖文脉,布置主题展厅陈列”“延续文风,定期举办文化活动”三个方面阐述历史文化遗迹——小山丛竹的保护与开发。
关键词:历史文化遗迹;小山丛竹;城市建设
历史文化遗迹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和宝贵的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法宝”之一。然而,如何处理好历史文化遗迹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如何让其发挥最大的作用,如何使遗迹和人们的生活、文化旅游和时代发展趋势有机结合起来,是我们应该慎重考虑的问题。对此,国家给出了很多指导性的意见供我们參考,如: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在云冈石窟考察时讲到,“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强调“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2019年2月1日,习近平在北京前门东区步行察看街巷风貌时讲到,“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小山丛竹是泉州旧八景之首,因唐代大文豪欧阳詹、宋代大理学家朱熹、近代高僧弘一法师等名家在此活动而闻名于世,其位于泉州市城北模范巷,地势较高,又有曰为清源山“龙脉”之地的说法,故历代贤人名士慕名前往此地瞻仰寻游者不绝,文风鼎盛。此处历史上留有纪念欧阳詹的不二祠,纪念朱熹的过化亭,弘一法师晚年居所晚晴室,宋代修建小山丛竹书院、小山丛竹石牌坊等古迹,可惜至近现代由于诸多历史原因,大部分历史文化遗迹被毁,场地也成为泉州市第三医院住院部及其附属建筑,古迹仅存小山丛竹石牌坊和晚晴室三开间硬山式建筑。泉州市相关主管部门成立专家小组,从史料、地理环境、社会调查等多方面对小山丛竹的保护和开发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和评估,制定可行性保护和开发方案,经过多方努力,最后得以将小山丛竹文化公园呈现在大众面前,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图1)。
一、修旧如旧,建造公园式博物馆
(一)修旧如旧
修复之前,小山丛竹遗址只剩下石牌坊和晚晴室老屋,石牌坊刻有“小山丛竹”四字,落款“晦翁”,晦翁为朱熹的字。“小山丛竹”四字为朱熹所书,后人为追思朱熹,将其书刻石、立坊以纪念。石牌坊为小山丛竹珍贵的历史遗迹,除了适当加固、除尘,基本保持原状。石牌坊附近立有石碑,正面为泉州市公布小山丛竹为第二批市级保护单位的石刻,背面刊字:“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于绍兴二十一年(公元一一五一年)任泉州同安县主簿。数年间在闽南一带倡导学风,一时从者如云。后人思惠,即在其种竹建亭、讲学之处,刻石、立坊以纪。”坊旁原有唐进士欧阳詹的祠堂,及近代高僧弘一法师的晚年居所晚晴室。现存晚晴室老屋屋面残损,木梁及木柱子局部开裂,局部虫蛀,由于历史原因,曾对建筑做了局部改动。针对晚晴室的修复,特别邀请闽南古建筑修复专家对其制定修复方案,在尽量不影响原来建筑的基础上进行修复、加固、除害。复建历史记载小山丛竹书院(诚正堂)、不二祠、过化亭(纪念朱熹,弘一法师曾与友人于亭前合影)、敬亭等建筑,建筑风格统一采用硬山式顶,融合闽南建筑“燕尾脊”及“出砖入石”建筑风格,使园区整体建筑风格统一,又具有浓郁的闽南文化风格,充分重现了其底蕴深厚、文风鼎盛的文化气度。
(二)建造公园式博物馆
曾停在《从公园到博物馆——城市社区博物馆新模式》中提到:“公园本身就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或是名人故居,整个公园为保护这些遗迹扩建而来……”小山丛竹名人文化遗产丰富,周围为老城居民区,复建成为游客打卡的文化景点、市民日常生活的休闲场所和城市精神的教育基地。配合主题展厅,小山丛竹重点在其区域营造山与竹的概念。园区无论是区域隔断、地板文化符号还是回廊窗花等无不彰显着“竹”的文化符号。园区种植的竹子单品种就有十来种,有黄皮刚竹、花叶唐竹、罗汉竹、佛肚竹、凤尾竹、紫竹等,此外,还种植了刺桐、朴树、红果冬青等多种本土植物。再之,利用地势较高的区域合理填高,营造小山景观,配设水池点景,通过与山体结合,形成错落有致、山水相映的景象,增强公园景观的层次感和空间感。建成的文化公园不设置围墙,居民和游客可以随意进行游玩参观,真正做到服务于社会和人民。
二、深挖文脉,布置主题展厅陈列
不二祠为泉州人对欧阳詹祠堂的尊称。欧阳詹(755—800年),字行周,泉州晋江(今晋江池店潘湖村欧厝)人,唐代文学家。欧阳詹是泉州历史上首位进士,也是闽泉历史上首位甲第进士,被称为“八闽文化先驱者”。历史上,欧阳詹曾与秦系、姜公辅、韩偓合称泉州“四贤”。南宋理学家朱熹撰联称赞他“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闽省自欧阳詹登第,文辞崛兴,欧阳詹影响极其深远,后世尊他为“闽文之祖”“闽文之师”。本空间共约150平方米,分成“闽文之祖”和“文辞崛起”两部分进行陈列布置。“闽文之祖”分为“欧阳詹简介”“性喜恬静”“性喜恬静”“声名远播”“进士及第”“提携后进”“文章华国”等,阐述欧阳詹的生平、社会活动、文才及影响;“文辞崛起”则主要介绍自欧阳詹后,福建文士开始向慕读书,儒学风气开始振兴,人才辈出,文风盛行,形成了古刺桐城文风鼎盛的气象。
晚晴,为弘一法师晚年号。此处因近代一代高僧弘一法师晚年在此处居住而得名。本主题展厅分成“弘一法师简介”“绚烂之极”“闽踪弘法”“悲欣交集”四个部分介绍弘一法师的生平、艺术成就、佛学成就等,重点突出弘一法师在闽南的经历及其影响。弘一法师一生传奇而丰富的经历常为人们所称道,写下的“悲欣交集”四字留给了人们无限的遐想和各种各样不同的解读。“悲欣交集”主题展厅还原其生活起居清苦的场景,观众可在其中细爵其“悲欣交集”的人生感悟。为激发观者的参观欲和丰富展览形式,在“绚烂之极”板块特设计放置音乐点唱机,储存大师的著名音乐作品《送别》和《三宝歌》不同版本供观众选择,感受大师的艺术魅力。
诚正堂分成“理学大儒朱熹”“拓印区”“抄经区”三个区域。“理学大儒朱熹”介绍朱熹的生平、文学成就、推动文教的历史功绩等,让人们感受朱熹的文学成就及功绩。朱熹通过办书院、讲学的方式,在泉州形成了最接地气的教育网,有力地促进了文化和学术的普及,极大地提高了民众的文化素质水平,使朱子学说在泉州深层扎根。清代进士陈科捷曾说:“吾泉务实学,自欧阳四门以后,至宋为朱子过化之地,渊源所渐,浸与伊洛比盛。”意指宋时泉州的教育在朱熹的推动下,已经可以媲美中原地區了。“拓印区”主要是把制作好的经典书法印模,供游客拓印后带回家留念。内容选择如朱熹手书“小山丛竹”“正气”等,朱熹撰、弘一法师手书“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抄经区”则选择经典名句及名篇印成仿写本,游客在参观之余,可以坐下来书写,感受历代文豪经典文辞的魅力。
三、延续文风,定期举办文化活动
小山丛竹书院(诚正堂)与石井书院、泉山书院、欧阳书院合称为泉州古代四大书院。小山丛竹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朱熹曾在此讲学,故书院有很高的社会知名度,至清代废除科举书院也被废。泉州历史上自欧阳詹登进士榜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前后一千一百余年,共有进士2456人,其中文进士1808人,特奏名进士492人,武进士156人,数量上长期居全省各府州前列,历代状元10人,文状元6人,武状元4人,可谓文风鼎盛,人文荟萃。至现代,泉州重视文教,每年高考喜讯不断,延续文风,为社会提供除了学校之外的一些学习平台。基于此,书院除了设置“拓印区”与“抄经区”,还特地设置“古城文化大讲堂”区域,如设置“泉州名人掌故”“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历代著名书画家”等大主题,每个主题分成十次课,每周一次课,邀请相关专家到书院进行讲课,课后与听众进行互动探讨交流,形成常态化的模式。这样做的意义在于利用小山丛竹历代文化名人的影响力,触发周边居民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继而影响整个城市,让古刺桐城曾经辉煌灿烂的鼎盛文风得以延续、发展。
历史文化遗迹是人类珍贵的精神财富,每处历史文化遗迹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属性,我们应该根据其属性进行合理、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将历史文化遗迹价值发挥至最大。
参考文献:
[1]曾停.从公园到博物馆:城市社区博物馆新模式[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9(12).
[2]陈笃彬.泉州古代不凡的举业[EB/OL].(2020-06-16)[2020-11
-4].https://www.sohu.com/a/321220337_257905.
[3]“不能过度商业化”文旅融合应该这样[EB/OL].(2020-05-11)[2020-11-4].http://travel.people.com.cn/n1/2020/0601/c41570-31
730473.html.
[4]习近平春节前夕在北京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EB/OL].(2019-02-1)[2020-11-4].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9/02
02/c1024-30606919.html.
作者单位: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