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堡建筑特征及其美学思想研究

2020-03-02 11:52张馨予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建筑艺术美学思想

张馨予

摘 要:建筑在人类发展早期仅是为了生存而建造,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建筑越来越有审美的性质,建筑艺术是精湛技术和多种艺术结合的产物,并且其本身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特征是其审美的重要因素,建筑以其直观形象的方式反映出社会意识形态和物质发展水平。欣赏建筑艺术,除了分析它的美学特征之外,更应该理解其丰富的美学艺术思想,并从中认识到它所体现出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文章从建筑基本特征、美学思想等角度对屯堡建筑群进行美学分析,以期为屯堡建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屯堡建筑;建筑艺术;美学思想

一、屯堡建筑的基本特征

今贵州安顺平坝一带,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既不是少数民族,又和贵州当地的汉族有着明显的差异,他们被称为“屯堡人”。他们的祖先大多来自江南、中原地区。明代,朱元璋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派30万大军进攻西南,消灭了元朝残余势力,并把军队留在云贵地区,又下令将留戍者的父母妻子儿女全部送到戍地,他们的后代就是如今的“屯堡人”。六百多年过去了,当地人们依然在建筑、服饰、文化艺术上保留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屯堡的建筑。“屯堡”二字包含两层含义,“屯”指的是军队驻扎所在地,“堡”是移民与商人修建的住所。屯堡建筑文化是六百多年来在黔中腹地形成的屯堡社区建筑,屯堡建筑带有明朝时期江淮一带徽式建筑风格,又因为受屯军性质、环境经济条件等影响,其建筑群具有粗放实用的风格特征。

屯堡村寨的选址,多在地理位置和风水俱佳的地方,向山而定,近山而不靠山,临水而不傍水,背靠大山又不依山而建,满足了进可攻退可守的战时防御需求,临水而在有一定坡度的“坝子”上建造,又满足了闲时农作的生活需要,并且免受洪涝灾害的影响,由此形成了一个个山水相连、视野开阔、军事防御地势极佳的屯堡村落群像。

屯堡村落和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相辅相成。但因为军事防御的需要,屯堡村落有着明显的外围边界,以屯门、屯墙、水口为主要标志,整个建筑空间完整封闭。村落多呈片状,以一条主街为中心,向两边呈辐射状扩张。巷道狭窄,两侧由结实高立的民居围墙夹住,蜿蜒曲折,地势高低起伏,相互串联,走在其中非常富有节奏感,也让外来入侵者无所隐藏。村寨里主要包括巷道、碉堡、祠堂、寺庙、戏台等公共设施和活动空间。碉楼是整个村寨的制高点,只有顶部才开窗,用于放哨。祠堂、寺庙和戏台的功能则比较多样,可作集会、学校、各种民俗礼仪的场地,是社区日常生活的重要活动场所。

民居以四合院、三合院为主,沿袭了江南传统古建筑的布局。房顶由层层叠叠的薄石板平实、规律地按序列铺就而成,石板呈菱形图案,从远处高空望去颇有山峦起伏的趣味。房屋由外墙合围出一个一门一户的庭院。外墙采用当地石材构造,墙的长短可因地制宜,一般为六丈、八丈。为防止外人攀爬,墙头留有斜放松动的瓦片和石头,“石头一掉,家狗就叫”。墙上有各式各样的石窗,如十字枪眼、拱门窗、铜钱窗,开口很小,内宽外窄,主要作射击孔用(图1)。相比于房屋外围的朴素沉重,进门处八字开木门,上有雕龙刻凤的垂花门楼,稍有地位和经济实力的家庭都将装饰的心思花在庭院门楼上,很是讲究和气派。门侧两边隐藏两间小屋作堆放杂物的房间。中空庭院是谷物晾晒、牲口马匹安置的场所,还有很多石头做的工具,如水缸、石雷锤。地面上对角线有精致的镂空石板作为排水地漏。主体建筑有平房也有两层楼房,中间一屋称为堂屋,以其为中轴线左右两边是厢房,堂屋地基一般略高于两边,突出它的主体地位,内住家中长辈,儿孙分居两侧厢房。屋体通用木头悬梁、木窗、木楼梯,木板上多雕刻寓意丰富的形象图案,以表达出屯堡人对于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期许。每间堂屋正位一定设有神龛,供奉“天地君亲师”位,房屋内部处处透露出儒家文化的影响。

二、屯堡建筑文化的美学思想

(一)天人合一的环境

一座好的建筑物和周围的环境应是和谐统一的,处理好建筑、环境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筑美学的重要原则,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则体现在风水学。屯堡建筑的选址和空间安排明显受“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风水学的影响。以本寨为例,背靠云鹫山南面,前临三岔河,左边青龙山立青龙寺,右有姊妹顶山。负阴抱阳,水源丰富,交通便利,视野开阔,寓意“靠山财多,面水丁旺”,体现了屯堡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及交互感应,寄情山水的审美情趣。

(二)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结合

李道先在《试论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一文中指出:“建筑具有审美的性质。建筑的审美性结合其实用功能,适应了各种人们活动的实际需要。”[1]六百年前屯堡人祖先移民至黔中,由于屯军的需要,根据军队编制和人数驻扎各处,以分割聚集各地的少数民族,军事战略目的非常明确。明清时期少数民族和屯堡人矛盾加剧,因为生活资料和生产空间的争斗、文化上的隔阂,一直处于相对封闭、各自发展的局面。到清末,屯堡村落所在地多为交通要道,发挥着商屯的作用,为防战乱和匪患,屯堡村落的防御机制也没有松懈。走在屯堡村落的大街小巷,至今依然能感受到它作为军事堡垒保留下来的气息。正如上文所述,屯堡人在建造村落时就地取材,运用了大量的石头,这种材料不仅廉价易得,更是防御工事的最佳选择,屯堡有谚语说“石头的路面石头的墙,石头的屋顶石头的房,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石头的碓窝石头的缸”[2],而石头上的雕刻却记录了屯堡人从江南带来的审美情趣,屯堡人非常注重房屋的装饰,这是延续江南遗风的一个重要审美标志。不同的石材被屯堡的石匠用到了极致,大的做地基、柱基、台阶、围墙等,小的做碑碣、门脸、花板,地上有石头雕刻的万字结石板(图2),或龙形、鱼形、蛙形的地漏(图3),窗头上有石头做的铜钱窗,墙上有十字枪眼,门脸子上雕刻了“八仙庆壽”“鱼跃龙门”“麒麟献瑞”“仙鹤飞仙”等寓意深刻、含蓄内敛的图案,足见石匠技艺之精湛。如此,才有了今天这个石头艺术的世界,是实用与审美结合的典范。

除了石头的装饰,屯堡人还非常擅长于用木头营造出建筑的美感。走进屯堡人的民居像走进了一个木头的世界,房屋用木结构的悬山顶式建筑,门、窗、家具基本都用木头雕刻(图4、5),这种建筑理念和中国古建筑的传统理念密不可分,木头给人的感觉亲切自然,且冬暖夏凉。木头建筑的结构本身精微复杂,是石头建筑无法相比的,它充分体现出汉族在房屋建筑上的智慧,屯堡人把这种高超的建筑技术和柔软的恋木情怀留在了木头的世界。

(三)整体布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美国建筑大师赖特指出;“一个建筑的内部空间便是那个建筑的灵魂。建筑通过线条和形体来表达空间,对于空间的领会和感受只有人直接地行走和居住在其中才能领会。”[3]而张宁认为,中国古建筑艺术拥有非常丰富的平面空间次序,一种是宅院式建筑,呈现出庄重规范的布局,另一种则是园林式的自然景观,呈现出曲折婉转、层层递进的布局。不管是哪一种布局排列,都需要通过大小景象的安排展开,形成前序、高潮、尾声的空间次序。这两种不同的空间美感和谐统一地体现在屯堡建筑内[4]。

内屋宅院式的三合院,基本是以主体房屋为中轴线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构图形式,进门偶有拐角也是因为地势或空间限制造成的。这种建筑群体不仅扩大了实用房屋的空间,也显示出对称协调、典雅庄重的审美。用围墙围起来的封闭式整体空间,则给人以方正严谨的空间感,体现出儒家传统思想人伦次序的理念。而外部街道及公共空间则以迂回曲折的轴线布局,它不规则、不对称,环境空间的构造手法灵活多变,柳暗花明、曲径通幽,让第一次走入村寨的人像陷入迷宫一般。屯堡街道街面的装饰主要体现在墙体、碉楼和卡子门上,这些独特的构造是屯堡建筑区别于其他建筑的重要标志。墙体是外部空间的主体构成部分,墙体在立面上横向基本没有直角,即使巷道是直线,而墙面也会呈现出曲面的特征,让人一眼望不到里面的情形。在巷道的转角处墙面也没有棱角,被处理为圆弧形,当然这样的处理也是为了军事需要,使巷道里的人能有最大范围的视野以观察敌情,而巷道外的人却很难从外面窥探里面的情况,有的巷道甚至是“死胡同”,如图6所示。而卡子门则将一条条巷道分割开来,形成不同单元的防御单位,更是连接巷道两边民居的暗道,这些暗道又连接整个屯堡的大街小巷。卡子门多为石拱门,形态上像一般门楼,上面却有暗道和射击孔,极具迷惑性和伪装性(图7)。如今屯堡巷道的防御作用已经失去了意义,军事氛围下的晦暗艰涩已经褪去,卡子门成为屯堡街道装饰的重要符号,一道道卡子门将环境空间分割成一段段,就像音乐中的一个个小节。在审美上屯堡街道主次分明,复杂辐射,却是整体相连、自成一体的,体现出灵活、生动、富有趣味的节奏感。

中国传统建筑特别注意屋顶的灵动性,屋顶层层叠叠出檐,由此构建出丰富的轮廓线,以平衡屋体的沉重感。越剑先生说:“‘石头当屋盖是贵州独特的建筑现象……平实、稳固而精致,既有江南审美情趣的烙印,又是儒家平稳和谐、包容宽纳的文化思想在建筑审美上的体现。”[5]从近景看,每一块石板被打磨得几乎大小一致,从下往上按整齐的规律排放,都向下倾斜45度,体现一种严谨的菱形构图几何美。从远景看,房屋的边角界限模糊,因为屋顶也用石头,和地面、墙体融为一体,让人分不清哪一个是地面,哪一个是屋顶,屋顶边界依山势而高低起伏,形成一种灵动的动态美感,如图8所示。

三、屯堡建筑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屯堡人靠着社区内部强大的凝聚力,不忘乡土遗风,不改自身特色,足足坚持了六百年,才保留了古香古色的建筑面貌,石头因风化形成的自然圆润的形态、灰白相间的颜色,体现出历史沉淀风味,这是人力所不能够创造出来的艺术。屯堡建筑所体现出的建筑艺术和美学思想对当下建筑设计仍然能够起到借鉴和启发作用。屯堡建筑所体现的就地取材的方式、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充满趣味性的巷道空间感等,都是传统设计观念的具体表现,与现代建筑设计观念相结合,更丰富了建筑艺术的美学内涵。

2017年笔者在做屯堡服饰研究时曾多次走访安顺屯堡村寨,时隔三年,2020年9月笔者又再次实地考察屯堡建筑,正值屯堡景區和黄果树瀑布等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实地考察发现,屯堡建筑保护情况堪忧,一方面,多数民居已无人居住,房屋内部杂乱不堪,缺乏管理,一些建筑因年久失修存在随时有垮塌的风险。另一方面,屯堡村寨外围一些现代建筑正慢慢向内侵蚀,破坏了屯堡村寨及其外部环境的和谐统一。失去人居住的建筑物是缺乏生命力的,所以如何在不破坏房屋原本外部风貌的同时,又满足居住在古建筑的人们对现代便利生活的追求是值得深思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天的屯堡后人居住在传统建筑群里依旧能给屯堡文化带来新的活力,并促进当地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道先.试论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J].高等建筑教育,2004(2):101-103.

[2]张宁.中国古代建筑造物艺术的美学特征[J].美术大观2010(7):266-267.

[3]耿虹.安顺屯堡建筑环境景观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

[4]杨辉.安顺屯堡街巷空间及其装饰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5.

[5]越剑.河里的石头滚上坡:贵州安顺屯堡民居[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8:10.

作者单位: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建筑艺术美学思想
论湘西侗族传统建筑风格及其保护
浅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当代意义
瑶山宝镜何家大院古民居的保护与发展
徽州古建筑中木雕艺术的造型设计与表现
试论宋代建筑色调的审美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