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洋洋
摘 要:由于我国地貌地形特征丰富,各地风土人情差异较大,形成了较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而农村及乡村地区相较城市环境,地域文化氛围更加浓厚,作为乡村景观、新农村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景观特征,地域文化特色的深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主要以新农村景观规划为基准点,分析农村地域文化现状,结合地域文化特征差异,探讨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其实施措施,促进地域文化在新农村景观规划中的传承。
关键词:新农村;景观规划;地域文化特征;新农村建设
随着中国新农村建设的迅速发展,城镇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在逐步改善,近年来,国家层面注重新农村建设、城镇一体化发展,给新农村发展带来多方面的资源及政策优势。由于各地新农村的建设发展水平不平衡,且对于当地的资源利用程度不高,前沿的规划设计理念运用不充分,新农村现状规划建设多仿照城市建设的形式进行,造成了“文化无法在地区扎根”、农村景观千篇一律的局面。
一、地域文化特征在新农村景观规划中的重要意义
(一)地域文化特征的概念
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新概念的提出及其范畴拓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地域文化是特定区域的文化特色,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创造出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考古学文化,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长期形成的文化积累,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一种具有研究意义和传承意义的特殊历史文化。研究新农村景观规划中的地域文化特征,是传承文化传统,也是促进新农村景观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特殊手段。
农村地域文化景观指的是主要在地域文化特色环境下,除城市景观以外的具有人类聚居以及其相关行为的景观空间。乡村地域文化景观能体现农村的自然风貌和地区民俗文化的景观特征,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结合表现,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产业景观和地景景观以及特有的田园文化和乡村生活方式。因此在农村景观规划设计中必须坚持尊重地域文化特色的设计原则。
新农村景观规划是在乡村或农村环境的场地条件下形成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新型农村建设发展模式,它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物质及非物质文化,还兼备了传承与发展的使命。
(二)地域文化特征的重要意义
中国是农业大国,自古以来,我国就以自然经济为主,农业生产及农村建设发展在我国的地位优势明显。中国农村分布广泛且数量庞大,结合我国的国土资源环境和地方风土人情,产生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因此新农村地区的景观规划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也是区别于城市人工景观环境的有利要素。
农村景观是一个完整的、全面的,包含着不同文化的空间结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辅助,相互渗透,从而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景观价值。因此,合理配置自然景观资源,尊重地域文化,传承文化传统,推进新农村景观规划中的地域文化项目发展,让新农村景观发展中的地域文化特征呈现出它们应该有的生机与活力,有利于充分利用其景观价值发展当地旅游业,给新农村建设带来经济效益,此外可以缓解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对改善当地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二、地域文化特征在新农村景观规划中面临的现状
(一)地域文化差异大,设计表现形式单一
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深厚,经历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地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分支和延续,竞相发展。地域文化发展具有统一性,不同地区农村文化的区域性特征明显。又因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尤其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居多,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更是明显,地域文化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
我国农村地区文化形式多样,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同时受现代都市文化的影响。农村地区的景观规划发展起步较晚,很多农村规划模式盲目生搬硬套城市绿地景观规划中的“零散”节点,忽略农村地区的当地特色,景观设施基本都是工厂统一生产样式,广场铺装大都是城市不渗水地砖,雕塑小品基本无任何文化内涵和场地意义。景观规划建设趋向同质化,导致新农村景观规划畸形发展。
正是因为中国地域文化差异大,文化类型丰富,我们更应该将地域文化差异作为基准点,真正地落实新农村景观规划发展,将民族性、地域性的文化特质,以适宜的、生态的、多样的表现形式运用到新农村景观规划发展中,规划建设出具有乡土气息与亲和力、能长远发展、养一方水土的新型农村景观。
(二)景观生态环境破坏,缺乏环保意识
新农村景观最突出的问题在于对农村原本的生态绿化环境和景观设计要素的破坏。新农村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产业发展,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多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科技投入不高,经济效益通过破坏自然获取,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高。林立的烟囱冒着白烟,黑色的污水直接排到河流,生活垃圾露天堆砌,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模式落后,以上行为不仅会影响到农村生态环境的稳定性,还会对附近农村的居民身体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由于多数农村居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不足,农村的开发建设破坏很多自然景观。利益的驱使,直接加剧了农村环境恶化程度。
三、落实地域文化特征研究的建议
(一)尊重文化差异,提高创新意识
在新农村景观规划中的地域文化特征研究中,从实际出发,深入了解各地区农村地域文化的现状,正确处理和对待传统文化,提高创新意识,针对不同的地区现状进行理性分析,让地域文化在新型农村景观规划中的发展有更多的上升空間,呈现出一种有活力、有生机的生长模式。针对新农村景观文化资源进行深入调研,系统分析地域文化景观特征,合理进行景观文化分类,区别农村地区存在的其他地域特色文化,避免农村地域文化同质化。
文化遗产是农村最具地域特色和场所精神的景观要素。农村景观规划应深挖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民俗风情,保留重要的地域文化脉络,结合乡村景观的美学和文化价值,恢复或重塑具有地域特征的新农村标志性文化景观,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通过对地域文化特征进行有针对性、有创新性、科学合理的景观表现,勾勒出一幅具有乡土气息与生机活力、能养育一方水土的中国式地图。
(二)生态空间管制,提高环保意识
“你给予自然怎样的保护,自然就会给予你怎么样的馈赠。”在新农村的景观规划中,新农村居民需增强对于环境保护的理念,注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农村土地,科学利用生态景观资源,严格划定水体、绿化等生态空间,按级别控制生态空间内的建设活动,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提倡新农村发展将社会经济效益与人文自然环境挂钩,在向自然索取的同时做到保护环境,不断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选择适合本地区发展的生产模式,推进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地域文化项目的实施,改善新农村人居环境,充分利用农村景观要素,加强乡村景观特征的提升。利用农村本土植物,运用美学原理,重建当地自然群落结构,营造丰富的植被景观,保护农村景观的生态多样性,提升景观观赏性。景观配套设施运用乡土材料和当地传统的施工技术与建造工艺,贴合农村场地景观风貌,使得人、建筑、自然环境协调统一。由此我國的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才能真正得到有序、合理、长足的发展,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四、结语
只有真正尊重地域文化,改善新农村景观环境及人居环境,我国的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才能使中国的新农村景观达到“自给自足,淡泊优雅,简约含蓄”的园林模式。注重农村人文情怀的表达,尊重地区的发展差异和文化差异,增强农村地域文化凝聚力,同样也是发扬我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有力举措,使得我国的新农村呈现焕然一新的局面,居民的生活方式才能得到提高生活质量才有更大的进步。
推进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地域文化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活的环境,不断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增强农村发展生产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正是因为中国的地域差异大,我们更应该将地域文化差异作为基准点,真正地落实新农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将有生机的、有文化特质的文化特征引入到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中来,营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独特风貌且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应依托传统文化、承担弘扬传统文化,吸取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创造出属于中国的“世外桃源”。
参考文献:
[1]廖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探究[J].艺术科技,2019(7).
[2]朱少华,艾常开.吉林新农村景观规划的发展策略:以“吉林庆岭镇新农村建设景观规划”为例[J].西部皮革,2019(10).
[3]赵地.关于城乡建设中的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思考[J].建筑发展,2019(4).
[4]姚张堡.融合地域文化特色的西北新农村景观设计[D].兰州大学,2019.
[5]鱼淼.西安市旅游型新农村景观设计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6]李淑艳.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要点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9).
[7]杨乐.探析生态理念在新农村景观设计中的运用[D].南京师范大学,2019.
[8]李星宁.贵阳市新农村建设景观规划研究[J].绿色科技,2019(5).
[9]涂梓欣.日本“里山”理念对于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启迪[D].上海师范大学,2019.
[10]张前敏.基于地域性特色的苏南新农村景观设计研究[D].苏州大学,2019.
[11]匡丽春,蒋鑫鑫.永州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中民宿改造设计与发展[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9(2).
[12]鞠安娜.乡村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1).
作者单位:
东华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