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丽艳
【摘 要】目的:探讨收缩性心力衰竭的内科诊疗措施及临床疗效。方法:抽选我院2017年7月~2019年4月收治的46例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制定系统诊疗方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6例患者经系统诊疗后,显效25例(占54.3%),有效17例(占37.0%),无效4例(占8.7%),治疗总有效率为91.3%(42/46)。结论:对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制定系统诊疗方案,有助于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收缩性心力衰竭;系统诊疗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20)04--02
收缩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候群,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5年生存率与恶性肿瘤相仿[1]。抽选我院收治的46例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收缩性心力衰竭的内科诊疗措施及临床疗效。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
抽选我院2017年7月~2019年4月收治的46例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6例(占78.3%),女性患者10例(占21.7%) ,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63.4±2.2)岁。
2 诊断要点
2.1 临床表现
2.1.1 左心室增大、左心室收缩末期容量增加及LVEF≤40%。
2.1.2 有基础心脏病的病史、症状及体征。
2.1.3 有或无呼吸困难、乏力和液体潴留(水肿)等症状。
2.2 二维超声心动图(2DE)及多普勒超声检查
2.2.1 诊断心包、心肌或心脏瓣膜疾病。
2.2.2 定量或定性房室内径,心脏几何形状,室壁厚度,室壁运动,外包、瓣膜及血管结构,瓣膜狭窄定量,关闭不全程度,测量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量(LVEDV)和收缩末期容量(LVEsV)。
2.2.3 区别舒张功能不全和收缩功能不全,LVEF<40%为左室收缩功能不全。LVEF还能鉴别收缩功能不全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心力衰竭。
2.2.4 LVEF及LVESV是判断收缩功能和预后的最有价值的指标。左室收缩末期容量指数(LVESVI=LVEsV/体表面积)达45ml/m2的冠心病患者,其病死率增加3倍。
2.2.5 为评价治疗效果提供客观指标。
2.3 X线胸片
提供心脏增大、肺淤血、肺水肿及原有肺部疾病信息。
2.4 冠状动脉造影
有心绞痛或既往有心肌梗死,需血运重建者或临床怀疑冠心病者应行冠状动脉造影,也可鉴别缺血性和非缺血性心肌病。但冠状动脉造影不能判断存活心肌,存活心肌的评估对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运重建的必要性至关重要。有心肌存活的患者,血运重建可有效改善左室功能。
3 臨床治疗
3.1 一般治疗
3.1.1 休息:控制体力活动,避免精神刺激,降低心脏的负荷,有利于心功能的恢复。但长期卧床易发生静脉血栓形成甚至肺栓塞,同时也使消化功能减低,肌肉萎缩[2]。因此,应鼓励心力衰竭患者做动态运动,根据病情轻重不同,从床边小坐开始逐步增加症状限制性有氧运动,如散步等。
3.1.2 控制钠盐摄入:心力衰竭患者血容量增加,且体内水钠潴留,因此减少钠盐的摄入有利于减轻水肿等症状,但应注意在应用强效排钠利尿药时,过分严格限盐可导致低钠血症。
3.2 药物治疗
3.2.1 利尿药的应用:利尿药是心力衰竭治疗中最常用的药物,通过排钠排水减轻心脏的容量负荷,对缓解淤血症状,减轻水肿有十分显著的效果。常用的利尿药有:
3.2.2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的应用:除了发挥扩血管作用改善心力衰竭时的血流动力学、减轻淤血症状外,更重要的是降低心力衰竭患者代偿性神经一体液的不利影响,限制心肌、小血管的重塑,以达到维护心肌的功能,推迟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进展,降低远期死亡率的目的。
3.2.3 正性肌力药:(1)洋地黄类药物:常用的洋地黄制剂为地高辛(Digoxin)、洋地黄毒苷(Digi-toxin)及毛花苷丙(Lanatoside C,西地兰)、毒毛花苷K(Stro-phanthin K)等。研究证实在其他药物没有差别的情况下与对照组相比,加用地高辛(Digoxin)可明显改善症状,减少住院率,提高运动耐量,增加心排血量,但观察终期的生存率地高辛组与对照组之间没有差别。(2)β受体激动药:通过激动β受体而增加cAMP合成,具有强大的正性变力性作用,仅轻度加快心率,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但由于同时增加心排血量,对全身动脉血压的影响很小[3]。如多巴酚丁胺,推荐剂量2.5~1μg/(kg·min)。(3)磷酸二酯酶抑制药: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减少 cAMP的分解,兼有正性变力和扩张血管的作用。如米力农,推荐剂量首次25~75μg/kg,以后以0.25~1.0μg/(kg·min)维持,疗程不超过2周。
4 结果
46例患者经系统诊疗后,治疗显效率为54.3%,治疗总有效率为91.3%。详见表1。
5 讨论
我国与西方国家相比,引起心力衰竭的基础心脏病的构成比有所不同,西方国家以高血压、冠心病为主,我国过去以心瓣膜病为主,但近年来其所占比例已趋下降,而高血压、冠心病的比例呈明显上升势态。治疗心力衰竭不能仅限于缓解症状,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病因治疗,调节心力衰竭的代偿机制,减少其负面效应如拮抗神经体液因子的过分激活等。除缓解症状外,还应达到以下目的:(1)提高运动耐量,改善生活质量。(2)阻止或延缓心室重塑,防止心肌损害进一步加重。(3)降低死亡率。本研究中46例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经系统诊疗后,显效25例(占54.3%),有效17例(占37.0%),无效4例(占8.7%),治疗总有效率为91.3%(42/46)。
综上所述,对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制定系统诊疗方案,有助于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王辉.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J].养生保健指南,2016,(20):314.
宿燕岗.收缩性心力衰竭的非药物治疗[J].上海医药,2015,(2).
蔡志龙.舒张性心衰和收缩性心衰临床比较探讨[J].医药前沿,2016,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