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妮 刘征
【摘 要】目的:探究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与传统常规护理模式在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中的效果。方法:从我院2017年12月到2018年12月选取104例产妇,将产妇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2例,一组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护理模式。另一组为观察组,采用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观察比较两组护理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新生儿护理质量优良率96.15%,明显高于对照组76.92%(P<0.05),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产妇护理满意率94.23%,明显高于对照组73.08%,两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中,采用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使家属更加满意。
【关键词】移动健康小助手;全膝关节置换术;康复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20)04--02
新生儿是比较特殊的群体,身体机能发育还不完善,需要细心护理,使新生儿能够健康成长。在新生儿护理中,即使细小的差错,也会导致感染,引起一系列问题,甚至危害新生儿的生命安全。产妇初为人母,缺乏新生儿护理常识,也很难快速适应角色的变化,容易出现紧张、焦虑、不知所措等[1]。近年来妇产科逐渐建立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使母亲参与其中,有利于产妇快速融入母亲的角色,掌握新生儿护理知识。为探究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与传统常规护理模式在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中的效果,特选取我院104例产妇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2月到2018年12月的104例产妇。所有产妇明确研究目的,签署知情同意书。新生儿均为病理性婴儿,早产,肺炎等。排除有宫内窘迫、胎膜早破等;有认知障碍或者精神疾病。将104例产妇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观察组产妇年龄21-37岁,平均年龄28.3±3.4岁。对照组产妇年龄22-36岁,平均年龄28.5±3.7岁。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没有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产妇采用常规护理模式,护理人员独立完成护理,对新生儿进行沐浴,监测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变化,更换尿片,喂养等。观察组采用共同参与式护理,母婴同室第一天,护理人员向产妇教授喂养技巧,正确哺乳的方法。观察新生儿的大小便、呼吸、啼哭等情况,预防各类并发症。保持温和的室温。使新生儿侧卧休息。每次哺乳量因人而异,通常到新生儿停止啼哭即可。注意预防感染,勤换尿布,及时清理。如果发生感染,使用植物油涂抹。指导产妇沐浴、脐部护理等方式。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新生儿的护理质量情况,自拟护理质量评分表,90-100分是优,70-90分是良,70分以下为一般。观察比较两组产妇的护理满意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对本次调查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用%表示计数资料,计数资料的检验采用X2,用()表示计量的资料,计量资料检验采用t值。当P<0.05,表示两组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护理质量优良率比较
观察组新生儿护理质量优良率96.15%,明显高于对照组76.92%,两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P<0.05),如表1。
2.2 两组护理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产妇护理满意率94.23%,明显高于对照组73.08%,两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P<0.05),如表2。
3 讨论
新生儿娩出后,从温暖湿润的环境,进入一个干燥寒冷的环境,新生儿各方面发育还不完善,适应能力弱,必须给予科学的护理。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轉变,人们对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对于新生儿的护理,母婴同室受到关注和应用[2]。母婴同室是将产妇、刚出生的问题新生儿,放置于同一房间内,促进婴儿的护理,以及安全,促进新生儿的健康成长。在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中,科学的护理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提高对新生儿的护理质量。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强调家属和护理人员共同参与,共同对新生儿进行护理,可以帮助家属掌握新生儿护理的规范操作,促进疾病的治疗,提高新生儿护理能力,保障新生儿健康[3]。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的护理质量、产妇的满意率,均比对照组更高(P<0.05),反映了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的积极作用。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满足了产妇产后的自我护理需求,也使产妇和家属,变成新生儿护理的主动参与者,提高自己的护理能力。
综上所述,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应用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有利于产妇提高护理能力,适应新角色,提升新生儿护理质量,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
参考文献
张颖,张红.共同参与式护理管理在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8,37(16):2195-2197.
涂丽芳.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应用于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8, 16(7):205-206.
杨隽.母婴同室新生儿共同参与护理模式临床观察[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3):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