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视域“毒邪”理论探讨

2020-03-02 11:33岑果莉
健康大视野 2020年1期
关键词:理论探讨

岑果莉

【摘 要】中医毒邪学说始于秦汉,成于晋隋唐宋时代,在近20年来达到研究高潮。随着现代中医发展,毒邪论越来越到重视和研究,经临床观察表明,毒邪与很多疑难杂病有很大的内在联系,其病机逐步得到明确,毒邪与六淫既有相互联系,又有一定区别。笔者综述了现代医学及传统中医对毒、毒邪、毒邪学说的认识和研究,为更好地服务于中西医治“毒邪致病“提供相关理论支撑,对中医毒邪理论吸收现代医学感染相关疾病治疗先进技术、中医毒邪理论现代化均具有重大意义,值得深入探究。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视域;毒邪;理论探讨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20)01--02

毒邪是中医毒邪学说,自内经就有毒邪致病说,至明清时期,温病学说,毒邪致病学说发展尤为完善,特别是“疫气”致病,也即是时行毒邪,这从西医来说,就类似于细菌或病毒感染;从广义来说,所有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活体侵犯人体并致病,都可认为是中医的毒邪致病;而抗菌药、抗病毒药、抗寄生虫药等西药,都可归入为中医杀毒药;中医毒邪范围很广,有很多致病物都可归入毒邪范畴,为了更好地研究西医的感染性疾病(微生物致病)与抗生素纳入中医理论,故把“毒邪“分为活毒丶死毒,所有微生物致病为活毒,余则为死毒,包括内源性和外源性。活毒宜杀,死毒宜解导。西药抗生素,均为杀毒药。

中医学中“毒”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分为四个方面,一指病因,二指病理产物及致病因素,三指病证,四指药物或药物的毒性或峻烈之性。如《素问·异法方异论》曰“其病在于内,其治宜毒药”。[1]

毒邪,又称毒气,毒邪常由外界直接侵袭而来,其致病具有爆发性、剧烈性、危重性、传染性、难治性、顽固性。其发病规律多为上在心肺,中在肺胃,下在肺与肝肾。在上易逆传心包,郁闭为事;现代医学中的病毒性心肌炎多在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等病毒感染后3周内出现与心脏相关的表现,如严重乏力、胸闷头晕、心脏扩大、严重者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或阿-斯综合征,甚至出现爆发性心肌炎,病情凶险者危及生命。在中易与上感毒邪连生腹痛、腹泻,或生湿困顿纳呆闷热,湿热缠绵等;传染科疾病中的中毒型菌痢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明显,高热达40℃以上,患者精神萎靡、面色青灰、四肢厥冷、呼吸微弱、皮肤花纹、反复惊厥、嗜睡,甚至昏迷,而肠道炎症反应极轻。这是由于痢疾杆菌内毒素的作用,并且可能与某些病人的特异性体质有关。在下与上感毒连生易出现尿频急不畅,浮肿,发热,或出现秽腐浊毒,病重急化等,现代医学中的急性尿路就是由于病原菌经尿道上行至膀胱,甚至输尿管、肾盂引起的感染,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感染肾盂则出现发热、寒战、高热等全身中毒症状,若不经积极治疗,可能出现肾乳头坏死、肾周围脓肿等并发症。西医常采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联合氨基糖甙类药物抗感染、同时予以多饮水稀释尿液,降低细菌毒素浓度,中医辨证治以清热利湿、收效颇佳。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窦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密切相关,如《湿热条辨》曰: “湿热郁多成毒。”HP感染也是一种传染病,可导致胃黏膜慢性炎症,出现胃粘膜肠化生,部分患者可发生胃癌、MALT淋巴瘤等严重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I类致癌物质。中医药在防治HP感染相关疾病的中具有独特的优势。HP具有“湿热邪气”的致病特点,感染者多具有胃脘/脘腹或灼热或胀痛或痞闷、舌质红、苔黄(厚腻)等临床表现,符合脾胃湿热的证候特征。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认为脾胃湿热是HP感染相关疾病的核心病机,清热化湿是其感染相关疾病的基本治则,常使用黄连、栀子、茯苓、法半夏、薏苡仁、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具有杀灭HP的药物治疗,收到了较理想的疗效。

由丽娜等将62例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2组患者均使用西药常规三联疗法治疗(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疗组加用半夏泻心汤加味,结果治疗组HP转阴率74.2%,对照组48.4%(P<0.05)。证明中医药在HP治疗中的重要地位。[2]

临床常见口腔溃疡、咽候炎、牙周炎等感染性疾病,炎症部位物质分解代谢加快,组织耗氧量增加,同时局部出现淤血,微循环障碍,影响局部细胞氧供应,引起无氧呼吸增强,释放的乳酸未能及时被清除,发生堆积,导致血中乳酸出现上调的趋势[3]。这些研究都反映出上火的炎症反应与能量代谢、氧化应激以及免疫功能失调等有着密切的关系。[4]现代医学治疗上述疾病多采用抗感染、调节人体微生物菌群等方式。传统医学多用导赤散、玉女煎、银翘散等治疗上述疾病,其原理就是通过泻心火、清胃火、抑肺火,使得火热毒邪排出,达到调节脏腑阴阳平衡,恢复内生状态,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近年來有关清热解毒药的研究证明,穿心莲、蒲公英、黄芩、银花、连翘等有增强中性粒细胞或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提高血清或分泌物中溶菌酶水平,增强补体活性,促进抗体生成。中医在治疗病因上有其特殊疗法,中医本身无细菌、病毒等概念,中药的抗感染作用不是直接抑菌作用,而是间接地杀灭病原体。中药治疗由病原体侵入引起的热证,常用清热解毒肋寒凉性中药。此类中药有杀菌抑菌和抑制病毒作用,效果不如西药强,而针对性也不精确。但是寒凉性药能使交感神经功能降低,提高副交感神经释放乙酰胆碱,此物质具有杀菌和抗炎作用。也促使免疫功能恢复平衡有助于清除病原体,这是中药综合清除病因的特点。西医多采用抗生素,容易导致医源性二次感染、体内菌群失调。利用中医药清热解毒的优势能很好地解决现代医学很多抗生素无法治疗的疾病,总而言之,毒邪学说始于《黄帝内经》,经历代医家不断补充完善,不仅丰富了温病学和外科学,还影响到其他临床领域,在中医理论和临床中占有一席之地。[5]然而也应该看到,毒邪学说仍未得到普遍重视和广泛应用,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张辛欣,焦华琛,李运伦.毒邪实质刍议*[J].陕西中医,2019, (4)23

郑青,萧树东.幽门螺旋杆菌治疗现状及进展[J],中国处方药,2004,4(25):7.

王振兴,王飞.环境毒邪对肺系疾病的影响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2):206-208.

张漪婷,蒋福升,窦晓兵.上火与炎症相关性探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43(2):152-154,162.

周严严,赵海誉,王宏洁等.中医证候上火与生物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43(1):97-102,110.

猜你喜欢
理论探讨
“双轨并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理论探讨和实践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理论探讨
冬病夏治穴位敷贴剂型改造的理论探讨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理论探讨
中药灌肠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