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霆宇
摘 要:自2010年国家颁布《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后,要求上市公司要加强内部控制审计,以保证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和企业经营的有序发展,但通过对企业和披露的经营数据报告来看,内部控制审计的执行效果不太理想,往往存在“瞒报”、“误报”、“迟报”等现象,影响市场信息的及时性,此外,虽然对企业采取整合审计的方式进行财务审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积极的效果,减少财务重述的现象,但在部分地区的财务制度、审计机制还存在不足,因此,本文作者结合多年审计经验对内部控制审计水平和财务重述展开研究。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财务重述;整合审计
2001年在美国发生的“安然事件”(安然公司曾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商品和服务公司之一,名列《财富》杂志“美国500强”的第七名,然而与2001年12月2日宣布破产保护)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内部控制审计不到位、机制管理不健全是安然事件发生的原因之一,在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内部控制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良效运行提供可靠的物质和制度保证,由此可见,对企业进行规范的内部控制审计,可以有效避免财务重述的行为和现象,从而促进企业的良好经营和稳步推进,因此,本文从内部控制审计的发展现状、财务重述的概念和表现方式、整合审计的可行性以及整合措施四个方面对此进行探究。
一、内部控制审计的发展和现状
从近些年的内部控制审计的效果来看,我国的内部控制与审计理论研究发展相较迟缓:其一,我国的企业认知水平和经营理念还存在浅显的层面;其二,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大多效仿外国COSO(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的内容,具体的实施细节与我国的企业现状存在差别,导致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无法高效运行,其三,没有专业化的部门和审计机构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告审计管理,一定程度上存在“自管”、“自治”的行为,不利于企业的良性发展。
二、财务重述的概念和表现方式
企业对之前所发布的财务报告的内容和错误进行更改和纠正的行为称之为财务重述,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一些企业经营者为了达到增资和增权的目的,往往对财务报告的部分内容进行夸大和瞒报,从而获取某些利益,但这样的行为,往往对投资者与社会舆论产生不利的后果,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企业应注重财务重述,提高内部控制审计的力度和水平,严格管控内部人员,完善财务监察制度,从而保证企业的良性发展,此外,财务重述主要表现两点:其一,对外报送中期、季度以及年度财务报告并附注信息披露;其二,通过临时公告对外进行财务披露,进一步阐明发布的原因。
三、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告审计整合的可行性
大多数的企业为了得到良好的经营条件和健康的财务状况,往往对其内部控制审计进行自我评价和披露,同时,还聘请专业的会计事物所对公司的财务报表和内部控制进行科学性的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从行为方式上,这也恰恰是整合审计内容中“知识溢出效应”的客观体现,使得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重述表现出整合发展的趋势,从而有利于企业的正常经营与发展愿景。
四、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重述整合措施
1、不断完善上市企业财务重述制度,保证审计的规范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保证企业的快速、有序、健康的发展,企业应不断完善财务重述制度,细化财务管理机制,提升财务重述信息披露的透明性和准确性,此外,政府的监管部门要及时建立并完善财务重述的追责机制,增强财务重述的行为规范,保证公司财务审计的正确性和规范化,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
2、构建独立严格的外审机制,促进财务管理的有效发展
要想减少企业在经营发展中财务重述的现象,应从根本上的财务信息进行保证,确保其财务数据的有效性、準确性,从而使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机构采取全面、科学的审计结果,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财务信息,同时,还应构建独立严格的外审机制,保证审计师的独立性,避免出现“经济关联假说”的现象,从而有效促进财务管理的有效发展。
3、加强内部控制和审计处罚手段,避免财务重述的行为
为了确保企业经营的良性发展,保证企业财务数据的有效报告,企业应加强内部控制和审计处罚的手段,注重财务报告的质量和内容性,同时,对造成财务重述的人员以及财务报告数据存在“瞒报”、“误报”的行为进行严厉的出发,从根源避免财务重述现象的发生。
综上所述,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重述进行有效的整合和规范运行,可以保证企业基本的财务执行情况和有效经营的机制发展,此外,在外部制度和机制的执行下,企业内部也需要增强自我管控的意识和能力,保证合法经营、有效报告的社会责任,最后,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内部文化的管控机制,希望在今后的企业经营中,完善公司管理模式,改善内部控制环境,做好财务预警机制,从而杜绝财务重述的行为,促进企业正常发展。
参考文献:
[1]童礼良.整合审计下的内部控制审计水平与财务重述[J].智富时代,2017(12).
[2]李珩.整合审计下的内部控制审计水平与财务重述研究[J].现代国企研究,2016(18):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