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玉
时下,“守正”是一个热词,很重推崇。
“守正”之词,非今之创造,而是古来有之。老子《道德经》:“流而不盈,持中守正。”《汉书·刘向传》言:“君子独处守正,不桡众枉。”《史记·礼书》:“循法守正者见侮於世。”唐代皮日休《鄙孝议下》:“有守正者,虽大孝不录。”清代龙启瑞《陈平周勃论》:“岂不阴识陵之守正?”……由此可见,“守正”是一个褒义词,是一个自古传承、内涵不断丰富的懿词。
“守正”者,恪守正道也。何谓“正道”?事物的正确运行规律与本源思想,其反义即是“歪门邪道”。故欲“守正”,就必须知何谓“正”,何谓“不正”,何谓“正道”,何谓“不正道”。否则,虽言之反复,却未得其要义,最终“走上邪道”“开进歪道”。“守正”终不得践行,成了一纸空文。
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也。只有且必须在教书育人中做到“守正”——坚守正确的育人方向——这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场景之中都必须恪守的教育信念与追求,不可有丝毫动摇。否则,就会“失正”“失道”,就会将我们的育人对象带向“歪门邪道”,其后果不堪设想。
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尤甚。因为语文是一个国家的母语学科,是这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其不仅仅是所谓语言工具性的问题,更是启迪、引导、培育学生从小树立国家思想、爱国意识、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为未来成长发展奠基的核心载体,即语文之中蕴含着诸多重要的核心价值观的发展问题。这才是语文学科真正的“守正”。
但可惜的是,尽管国家花了大气力统编了语文教材,且进行了大量的培训,但在具体教学中,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而科学施策的学科教师却寥寥无几,他们穿着新鞋,走着老路,他们旧瓶装着新酒,他们不理解、不认识、不研究变化的内涵,导致问题多多,弊端种种。
如何改变?要确立“守正立人”的教育思想,全面科学实施“正语文”课堂教学。
“守正”者,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三维目标”都必须做到符合语文教学之要义,都必须符合语文教学之规律,这是怎样培养人的方法问题。
“立人”者,文本解读、目标确立、内容选择、思想渗透、方式应用、过程实施等都必须为学生真正成为未来中国发展需要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培养什么人的方向问题。
“守正立人”者,就是围绕语文课程标准,依据语文统编教材,教语文应该教的,学语文应该学的,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用语文的方法學语文——不仅要学语文要素,还要学主题思想;不仅要学语言表达,还要学祖国文化;不仅要读写,还要培养听说;不仅要学思维方法,还要学审美创美;不仅要学文本,还要创设环境;不仅要求学生,还要身正为范;不仅要知其果,还要探其因;不仅追求知识,还要追求品质;不仅知道思想,还要知行统一。
其实,国家除语文学科统编外,历史、道德和法治也进行了统编。如何使统编目标得到实现?树立并实施“守正立人”思想理念是关键与核心,“守正立人”将教材教学方向性与方法性有机融合。唯此,教育教学才能“归正”,学生才能真正发展,国家未来才能充满希望。
——“守正立人”,是语文学科教学的应然追求,是统编教材教学的应然追求,是一切学科教学的应然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