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慧
摘 要:每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其句子都是有意义的。当作者创造意义时,也就发生了语义偏离。因此,在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中,都能发现语义偏离的痕迹。本文以张汉熙《高级英语》中的文章《祖母的日用家当》为语料,重点分析语义偏离在文中的应用。而语义偏离通常是通过修辞表现出来的,诸如明喻、隐喻和反讽。因此,本文试图通过这些修辞来探讨文本中语义偏离的美学效果,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及其背后的文化、历史。
关键词:语义偏离;《祖母的日用家当》;修辞手法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2--01
一、前言
精读是大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此时,张汉熙的《高级英语》就成了首选。而《祖母的日用家当》正巧被收录于此教材中,这足以说明其重要性。《祖母的日用家当》是著名小说家爱丽丝·沃克短篇小说集“爱与麻烦:黑人女性的故事”的一部分,于1973年首次出版,被认为是反映非洲传统文化生存状况的代表性小说。
语义偏离是语言使用的突出特征之一。根据Leech,它是为了达到语言效果的目的而对词语的一种超常规使用。但这种超常规的使用是具有一定特殊意义的,并不是一种错误的表达。而修辞手法被认为是语义偏离的表现形式。因此,本文试图从明喻、隐喻和反讽的角度分析小说《祖母的日用家当》中存在的语义偏离,以帮助读者了解其人物性格、行为,从而深入把握作者的思想,全面赏析小说。
二、明喻
明喻是对两个不同元素进行比较的修辞手法,这两个元素至少具有一个共同性质或特征。为了进行比较,“像,正如”等这样的词被经常用来将一个事物的特征转移到另一个中。因此,这是一种直接的比较,能够使所描绘的事物更加形象生动。在这篇文章中,大量的明喻被使用,并且大多与动物的形象所联系。这是作者更准确客观地刻画母女角色的需要。
(1)院子就像一个宽敞的起居室。
(2)它笔直立在那里,就像绵羊身上的毛。
这只是从文章中摘录的部分例子,诸如这样的表达还有很多,这些句子都用“像”一词连接,是非常明显的比喻。在(1)中,院子被描述为起居室,这表示院子对玛吉和她的祖母是来说非常舒适的。例(2),作者使用明喻来将一件事比作另一件事,将玛吉的头发比作绵羊上的羊毛,这样将两个实际上不同的实体联系起来,使描述更加生动,从而引起读者的注意,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目前祖母和玛吉的形象是多么的令迪伊反感。
三、暗喻
隐喻涉及到两个概念的比较,一个概念是通过另一个概念来建构的。它使我们能用更具体的,或者是更高度结构化的主题来理解相对抽象的主题。隐喻侧重的是一种意象。所以,隐喻所暗示的事物不仅在形状或特征上有相似之处,而且还强烈地刺激着感官。
(3)她认为她的姐姐一直将命运握在手中,世界从未学会对她说一个“不”字。
(4)她用虚构的东西洗涤着我们,用大量的知识燃烧着我们。
这些是文章中使用隐喻修辞的句子,这些都是用来描绘长女迪伊的。与自己相比,玛吉认为姐姐更受偏爱,就连世界都不忍对她说“不”。这里作者把世界当做是一个能够表达自己态度的人。同样,在例(4)中通过把“东西”、“知识”描写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事物来展现迪伊一种居高临上的架势。通过这些隐喻的使用,人物的形象被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来,这体现了作者独具匠心的写作能力。
四、反讽
反讽是一种通过相反的话来达到强调目的的一种修辞手法。Leech指出,反讽是一种明显的冒犯方式,词语的本意与其通常意义相反。也就是说,反讽是一种表达事物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中,所说出单词的本意与其字面意义相反。人们在讲话中倾向于使用反讽,尽管有时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讽很容易被识别,因为听者能从说话者的语气和面部表情看出其本意。
(5)這样炎热的天气,她竟穿着一件拖地长裙。裙子的颜色也亮得耀眼……甚至能够反射阳光。
此例是关于迪伊的描述。作者用幽默的方式表达了母亲对女儿服装的态度。这样的天气,在母亲看来,她的穿着是奇怪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我们可以看到,反讽是作家所运用的最宝贵和最有效的武器,使写作变得幽默,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总结
本文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了《祖母的日用家当》中的语义偏离,包括明喻、隐喻和反讽。可以看出,语义偏离的使用不仅是揭示对遗产不同态度的工具,也是作者对语言完美驾驭的一个展示。最直接的意义是帮助读者理解文章及其背后的真实用意。
然而,本文也有局限性。首先,由于不同的人对文章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有不同的看法,可能涉及到一些主观因素。其次,由于作者缺乏进行研究的经验,在分析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此外,本文只是对英文文本译句的分析,存在不准确性。
参考文献:
[1]Leech, G. N. 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M]. Beijing: London: Longman. 1969.
[2]Leech, G. N.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London:Longman. 1983.
[3]Lakeoff, G. Metaphor and Thought[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4]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5]张汉熙.高级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