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滢 沈万根
摘要:以我国长期以来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以延边州为例,论述大学生在服务地方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义务劳动、科学文化先导、提供人力资源的作用,每个作用的发挥都有相应机制的配合和支撑,机制的运作离不开政府层面、学校层面、乡村层面的不懈努力和维持,同时这些机制的实现需要政府、高校、大学生、乡村共同合作,如此才能促进大学生充分发挥其服务地方乡村振兴的功能和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服务 乡村振兴 作用机制 延边州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2-0026-02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部署,全国上下都在加大力度投身于乡村振兴之中,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必然有责任为乡村振兴事业出一份力。
一、发挥义务劳动作用
在社会发展现实和国家大力号召下,为了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各大高校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为大学生提供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这也为大学生服务地方乡村振兴提供了契机。延边大学坐落在吉林省延边州,近年来,延边大学的学生在不同的教学实践、校社团、青年志愿组织等活动中发挥着义务劳动的作用,这种义务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延边大学每年寒暑假都会推出多个社会实践教学的课程,大学生十分踊跃地报名参加。社会实践教学的内容多为走访延边州周边的乡村地区,为农民浇花、铲草、喂养家禽等。还有的同学会帮助村内的土特产电商做宣传,通过微信、淘宝等电商平台以合理的价格帮助村民宣传和销售,将智慧用在为乡村脱贫上。除了寒暑假,平时,延边大学的很多社团、青年志愿者协会也会组织“三下乡”活动,让大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义务劳动,帮助农民减轻负担,同时为早日实现乡村振兴出一份力。
大学生在地方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作用,需要相应机制的支撑和配合。一是学校政策支持。学校有责任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如把社会实践成绩纳入总成绩、评选优秀劳动楷模、推出更多实践教学活动课等,调动大学生在乡村振兴中参加义务劳动的热情,提高大学生义务劳动的水平。二是政府激励机制。大学生在义务劳动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交通费、伙食费等费用,学校能为实践教学活动提供的经费有限,一些社团和青年志愿组织都是自己出资,因此,大学生们的义务劳动进行得并不顺利。为此,需要政府提供小部分的必要经费支持。三是长期合作机制。现阶段大学生在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义务劳动的作用是初步的、不稳定的,而建立长期有效的义务劳动合作平台,就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地方乡村间相互沟通和配合,形成一个长期合作的循环机制。
二、发挥科学文化先导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和技术在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过程中将起到关键的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各种新型和实用的技术。大学生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力的代表,掌握着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是实现地方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重要力量。大学生在课堂上获取这个时代最先进的知识,有责任和义务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地方乡村振兴建设中去。延边大学的学生在身体力行中发挥其科学先导的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其科技转化成果上。当下科研项目的一大局限就是科技转化成果低,许多科研项目无法应用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而延边大学多个学院的学生将相应领域的科技成果应用到延边州的乡村发展上,如农学院的学生把培育出的新型品种提供给延边州一些乡村种植,以提高特色农产品的产量;理学院的学生将研制出的新型化学制品提供给一些乡村的工厂,以降低集体产业的成本等。另一方面,科学先导的作用体现在传授知识文化上。由于延边州是一个朝鲜族自治州,延边州乡村地区有很多汉语水平相对较差的朝鲜族人,而许多关于种植业、养殖业的书籍都只有汉语版本,有的村民看不懂,延边大学朝语专业的学生将那些读物翻译成朝语,通过出版社将朝语版书籍装订成册,送到村支部和村民手中,让更多村民学习文化知识。这都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在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科学文化先导的作用。
大学生在服务地方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科学文化先导作用需要以下机制的支撑和配合:一是科研机制。各高校要为大学生争取更多科研立项的机会,激发大学生创新创造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进一步完善科技转化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将科研成果应用到具体的生产活动中去,提高乡村的生产力。二是联合机制。高校和政府应该合作共建科学智库,为大学生提供科学文化和技术的交流平台,不断更新大学生的知识文化系统,培养大學生实验和实践的能力,使大学生始终走在科技文化的前沿,在科学文化方面对地方乡村振兴起先导作用。三是对口机制。大学生发挥科学文化先导作用实际上是利用各专业学生的文化知识和实践经验为乡村地区在相关领域引入更加科学专业的文化和技术,这就要实行对口机制,即学校建立“一对一”帮扶项目,“一对一”具体指不同的专业对接不同的帮扶内容,如人文学院的学生向村民弘扬新思想新文化,工学院的学生在特定期限内专门为村民研制新型农业机械工具,农学院的学生定期向村民们传授科学种植经验等,提高村民的科学文化涵养,有助于发挥大学生的科学文化先导作用。
三、提供人力资源作用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当今时代,最缺的就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同时也是最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在广义上是一个社会具有智力劳动能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地方乡村落后的一大原因就是人力资源匮乏,而地方高校的大学生是优质的人力资源。在延边州的乡村振兴过程中,延边大学就发挥了这一作用,在很多方面为延边州乡村地区提供了人力资源。延边大学师范类专业有定向生政策,专门培养中小学教师,向不同的乡村地区输送教师资源,一般是在师范定向生毕业后将其派到其户口所在地的农村学校进行教学,延边大学有很多延边州本地的大学生,这就为延边州乡村的许多学校提供了教师人才。与此同时,延边州乡村地区的很多村支部都有延边大学学生的身影,他们中有的是参加无偿实习,有的是考公务员到乡村地区任职。大学生可以为组织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增强组织的先进性和创新性,提高管理的现代性和科学性。延边大学作为一个比较优秀的综合性大学,为延边州乡村地区提供了一定的人力资源,为延边州早日实现乡村振兴助力。
大学生在服务地方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提供人力资源作用需要以下机制的配合和支撑:一是基层服务观念培养机制。各高校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些大学生对基层服务的认识有一定的偏差,这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从理想信念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服务基层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来提高大学生服务基层的认识,增强服务基层意愿。二是专业设置对接机制。要求地方高校应结合地区经济发展需要设置专业,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避免基层工作和专业不匹配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迎合地方乡村振兴的需求。大学生的专业设置应该是具有地区实用性的,这样也有利于大学生以地区为背景进行实践教学的活动。三是就业安家优惠机制。政府要面向大学毕业生推出就业安家优惠政策。越来越多的大城市在上演抢人大战,像北京、上海、深圳、南京等大城市都推出了“博士房”、安家补贴、就业补助等政策,即按照不同的学歷为就业安家在本地的人才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好处,吸引人才的同时减少人才的流失,这样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
四、结语
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国要想强,农业必须强,农村必须强。实现乡村振兴,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百年目标的关键步骤,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新一代接班人,服务乡村振兴,理应一马当先。在机制结构的不断完善下,大学生服务地方乡村振兴必然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沈万根.中国朝鲜族聚居边疆地区农村贫困问题研究[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18.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2018-02-05).http://www.moa.gov.cn/ztzl/yhwj2018/spbd/201802/t20180205_6136480.htm.
[4]沈权平,沈万根.东北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重点破解问题及路径设计[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9(5):28-34.
[5]陈立红.高校学生服务社会的意义、路径和政策建议[J].龙岩学院学报,2010(6):52.
[6]罗国荣,罗秀.校地合作 实现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的互动双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11):1.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