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婧
摘 要:林语堂是我国著名的作家和翻译家,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但人们并没有对其作品作出充分的研究,这实在令人遗憾。本文从英译《浮生六记》和林语堂及其翻译思想出发,分析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表现,并着力分析译者的个性、人生观取向、文学趣味性等主观因素对于原文选择、翻译目的和策略的影响,探索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各种主体性的彰显,以期拓展和深化翻译主体研究。
关键词:译者;译者主体性;彰显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2-0-01
1、引言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然而翻译主体长期以来都是被忽视的一方,译者文化地位开始边缘化。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有关翻译主体的研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并且逐渐走向深入,译者主体性渐渐地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之中。
林语堂正是在其主体意识的支配下,从他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生活观念、文化理想和审美观点等多个角度去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阐释译者和文本的关系,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整个翻译活动。
2、林语堂及其英译本《浮生六记》简介
林语堂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其作品深受中外读者的喜爱。此外,他所写的许多关于翻译理论的文章都对翻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还提出了自己的翻译理论,即“翻译是一门艺术”。以及相关的翻译标准理论,这些理论和标准不仅丰富了我国翻译理论的发展,也为译者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在众多作品中,林语堂对《浮生六记》英译本可以说是情有独钟。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的自传体小说。全书六记,分别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全书现存四卷,其中描述了沈复和妻子志趣相投,在平淡生活中享受着艺术的乐趣。但由于封建力量和贫困生活的压迫,两人理想破灭,生死与共的人生经历。
3、译者主体性概述
所谓译者的主体性,笔者认为是指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意识和主观能动性。译者的主体性意识是译者主体性形成的前提和基础,贯穿于译者主体性形成的全过程。笔者认为,译者的主观意识可以更具体地理解为译者的生活经历、人格特征、生活态度、文化理想、翻译目的等。但是,主观能动性不能任意、无限制地发挥,它必须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这一客观规律是:译者的主体性既要考虑作者的语言特点、文化背景和审美观点,又要考虑读者的语言环境、文化背景和审美观点。
总之,译者的主体性可以定义如下:译者的主体性是指译者的主要译者在尊重翻译的目标的前提下,为了达到翻译目的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主观能动性,基本特征是主观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的翻译。译者的主体性不仅体现在译者对原文的理解、解释和语言转换等艺术再创造上,还体现在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的文化目的、翻译策略等方面。
4、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方面是指译者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文本选择等。微观层面可分为翻译的文化目的和译者的翻译策略。
首先,从宏观上看,《浮生六记》所反映的中国文人的观点和气质,与林语堂的生活态度和气质相吻合。正是这种共鸣的感觉,才使得林语堂选择了此书。而林语堂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深受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影响。虽然他的思维方式被西化了,但他的信仰、态度和行为仍然被中国最深层的传统价值观所支配。正是因为林语堂这样一个独特的文化和教育背景,在写作的时候,才可以兼顾中西方文化而不会造成误解。
另外,从微观上看,林语堂翻译《浮生六记》的目的是向世界介绍中国,介绍中国文化和历史,倡导中西文化打破民族界限,以世界文化为终极目标。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林语堂试图通过翻译让西方读者最大限度地了解中国文化。
最后,林语堂的译者主体性也体现在《浮生六记》的翻译策略上。这里的翻译策略指的就是归化和异化。人们普遍认为,中国文学作品的英文翻译应该以归化为主,因为中国和西方文化之间的不平衡使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远远低于中国读者对西方文化的理解,而归化翻译策略可以帮助英语读者消除理解障碍。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归化翻译在目前的英语翻译中是可行的。然而,必须看到的是,这样会使西方读者对中国优秀文化的了解减少,甚至产生严重的误解。为了真实、完整地翻译原作的文化特征和精神面貌,译者应逐步扩大异化在翻译中的作用。
5、结论
在翻译文化内容的过程中,译者翻译文化负载词的方式是由译者自己决定的。译者的文化取向、翻译目的等因素都会在翻译过程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关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翻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进行进一步的探索。本文的研究对深化主体性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Frank, Manfred. Identity and Subjectivity.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陈大亮. 2004. 《誰是翻译主体》. 中国翻译 (2).
[3]郭著章. 1999. 《翻译名家研究》.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