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玮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经济管理系,山东 烟台264003)
2019 年4 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意见指出,国家将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带动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伴随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推动,高职专业群建设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本文通过归纳专业群建设文献,总结专业群的概念、专业群建设的政策演进、必要性和意义、理论基础、构建原则和方法、建设路径、保障措施,并对已有文献作出评述,为高职专业群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专业群是按照与产业链和职业岗位群对接的原则,由一个或多个重点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技术领域相近或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集合(袁洪志,2007)。
专业群概念包括三个要素:1.与产业链和职业岗位群对接是专业群设置的基本依据。脱离产业链和职业岗位群的专业群终将成为无本之木。2.专业群内要有核心专业。任何专业群,其内部必须有1—2 个核心专业,以引领和凝聚其他相关专业的建设与发展。3.专业群构建有以下几种角度:(1)从基本技能培训与实训资源共享的角度,主张将若干专业技术基础相同、能在同一实训体系内完成实践教学,并能涵盖某一技术领域的若干专业构建成专业群。(2)从基础教学以及师资资源共享的角度,将学科基础相同的若干专业构建成专业群。(3)从毕业生就业迁移能力、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角度,主张以区域内重点发展产业为出发点,针对产前产中产后、售前售中售后等产业链和职业岗位群构建专业群(卞建鸿,2015)。
我国高职专业群建设政策经历了试点、普及、优化阶段。1.高职专业群试点建设阶段(2006—2010)。此阶段政策明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方针,系统提出高职专业群建设的具体内容。2.高职专业群普及建设阶段(2010—2014)。此阶段确立了涵盖所有高校的模式“以重点专业为龙头辐射带动相关专业”。3.高职专业群优化建设阶段(2014—至今)。此阶段的政策导向完善了高职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明晰高职专业群动态调整的实施策略,建立高职专业群动态调整的诊断与改进制度,保证专业群建设质量(张栋科、闫广芬,2017)。
目前高职专业划分过细,相对孤立分散,难以适应经济融合、变化发展需求。而与单一专业建设相比,专业群建设具有如下优势:1.专业群建设更有利于整合资源,提高办学效益。2.专业群建设能更灵活地适应产业变化的客观要求。3.专业群建设能更好地适应产业融合发展要求。4.专业群建设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郭福春、徐伶俐,2015;张红,2019)
专业群建设有利于高职院校形成多方面优势。1.专业集群优势。2.实践教学优势,共享实训基地,降低实训成本。3.师资队伍优势,形成教师团队。4.专业特色和品牌优势(董显辉,2011)。
专业群建设的理论基础包括产业集群理论、资源共享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协同创新理论、学科群理论。1.产业集群理论。根据产业集群理论,把相关专业聚合发展。2.实现资源共享。专业群内各专业有共同的专业基础课、核心课、师资队伍、实训基地、资源库,能够实现共享。3.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专业群建设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核心专业知识,还可以通过专业群内其他课程得到启发与锻炼,实现全面发展。4.协同创新理论。不仅专业群内各专业相互配合能发挥协同创新效应,而且专业群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资源库建设、保障措施等各方面相互配合能发挥协同创新效应。5.学科群理论。专业群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衔接的同时,应在学科群理论指导下,构建包含多学科知识的课程群,促进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卞建鸿,2015;郭福春、徐伶俐,2015;张栋科、闫广芬,2017)。
专业群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1.由外延扩展向内涵拓展转变。专业由全而不强转向精而专。2.以多个专业方向应对岗位群不同岗位需求。3.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4.专业设置具有前瞻性。5.量力而行。专业群构建应根据高职院校的客观环境和办学条件,在原有的基础内涵上发展(常宏志,2009)。
专业群构建包括专业群整体布局、内部专业设置和内部专业组合方式。1.专业群应根据产业链、岗位群、学校办学基础构建整体布局。2.内部专业设置包括确定核心专业和相关专业。核心专业即重点专业,相关专业则围绕产业链、岗位群、核心专业选择技术领域相近、学科基础相近的专业。重视专业群内资源分配均衡,鼓励核心专业带领非核心专业发展。3.内部专业组合方式有四种:(1)单核心引领型,即以一个重点专业为核心,相关专业聚集起来。(2)单核心辐射型,结构与单核心引领型相同,但核心专业发展成熟,辐射专业宽,带动相关专业发展。(3)协同发展型,即基于共同的工作目标,群内专业需要高度配合才能完成一个工作任务。(4)双核心型,即以两个重点专业为核心,相关专业分别围绕在两个核心专业周围(张栋科、闫广芬,2017;兰金林、田静、石伟平,2019;袁洪志,2007;张红,2019)。
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习模式。1.人才培养定位主要培养其岗位迁移能力。2.共同合作,互借优势。3.课程体系包括课程体系建设途径与课程体系结构。课程体系建设应通过解析产业链、岗位群工作任务确定专业群的课程群,确立标准,建设平台。4.实习模式除了包括认岗、跟岗、定岗实习,还包括在专业群对应的岗位群之间轮岗实习(兰金林、田静、石伟平,2019;张栋科、闫广芬,2017;朱厚望、龚添妙,2018)。要培养双师型教师团队。选好专业带头人特别是核心专业带头人是教师团队建设的关键,选拔标准包括技术水平、领导能力、协调能力。要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袁洪志,2007)。
建设开放、共享的实训基地。优先建设通用性强和能形成学生关键职业能力的实训室。(兰金林、田静、石伟平,2019)。按照专业群共享、专业通用、校企对接等模块,将课程、实训、企业案例、行业标准、政策法规等建成资源库。资源库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领导足够重视,教师共同参与(兰金林、田静、石伟平,2019;袁洪志,2007)。
主要包括:一是组织和制度保障,建立强有力的领导组织,负责工作的安排和协调。要完善涵盖课程、教学、实训等多方面的制度,规范管理。二是资金保障,开辟多方资金来源渠道,统一规划。三是质量保障,建立以专业群就业质量为评价重点的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兰金林、田静、石伟平,2019)。
已有文献对专业群建设的研究包括多个角度和多方面内容。研究角度包括专业群链条的建设、专业群某一方面的建设、某一类专业群建设、某地区专业群建设、某院校专业群建设,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和理念。但是,大多数文献对专业群建设的研究限于理论研究和思辨,缺乏实践和实证研究,从而缺乏实践操作性。这需要提供实践指导。同时,专业群建设的成功案例需要提升到理论层次,指导专业群继续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