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雪,赵志敏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北京 101149)
患者女性,51岁,主因确诊结核性胸膜炎10年,发现右侧乳腺肿物40余天收入我院,患者10年前因发热就诊当地医院,发现胸腔积液,曾引流胸水,量不详,确诊结核性胸膜炎,给予异烟肼、利福平等抗结核治疗半年,具体药物不详,未复查。40余天前发现右侧乳房肿胀、疼痛,伴发热,体温37.5℃,予抗炎治疗7天,体温恢复正常,乳房肿胀无改善,行乳腺B超检查,右乳感染性病变,考虑脓肿伴液化,胸CT示右侧乳腺团块,肿瘤待除外,并腋下淋巴结增大,右侧胸大肌及第三前肋受累,双侧胸膜增厚,右侧为著,后复查 B超考虑右侧胸壁多发脓肿,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为进一步治疗于2019年1月25日收入我科。查体:体温36.8℃,脉搏80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15/78 mmHg,胸廓正常,胸骨无叩痛,右侧乳房裹实性包块。形态规则,边界不清,触之有压痛,呼吸运动正常,肋间隙正常,语颤正常,无胸膜摩擦感,无皮下握雪感,叩诊清音,呼吸规整,双肺呼吸音清晰,右肺呼吸音低,未闻及干、湿啰音,心音正常,律齐无杂音,腹部柔软,无压痛反跳痛,双下肢无浮肿,血常规回报,白细胞4.83*109/l,中性百分比61.8%,肝功能示:ALT 10 U/L,AST17 U/L ALB 38g/L,凝血脓液 Xpert阳性,有rpob基因突变,因查到利福平耐药基因,采用耐药方案治疗,经心理评估,将方案定为乙胺丁醇、莫西沙星、环丝氨酸,吡嗪酰胺、丙硫异烟胺、利奈唑胺治疗,局部穿刺抽脓注药,局部康复新外敷。患者乳房疼痛减轻,于2019年2月1日出院。
乳腺结核,多继发于肺结核、肠结核或肠系膜淋巴结核,多由肺或肠系膜淋巴结结核血源性播散导致,是经血行传播至乳房所引起的结核,多发生于20~40岁妇女,临床较少见。初期乳房内有一个或数个结节,无疼痛或触痛,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常有皮肤粘连,同侧腋窝淋巴结可肿大。临床表现无发热。肿块软化后形成冷脓疡,可向皮肤穿出形成瘘管或窦道,排出有干酪样碎屑的稀薄脓液;少数病人的肿块经纤维化而变成硬块,使乳房外形改变,乳房内出现结节,无疼痛或触痛、乳头内陷等。通过X线检查、B超、乳腺导管造影、红外线扫描、乳腺冷光源透照、乳房热图检查、乳腺细胞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结合检查可见瘘管口或溃疡呈浅蓝红色,皮肤边缘有色泽较苍白的肉芽组织;镜检可见到有坏死组织,有时可以找到结核杆菌;组织病理学检查等诊断。多数经有效治疗可治愈。
①注意休息,保证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嘱患者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利于患者疾病恢复。
②合理饮食,加强营养,多摄入新鲜蔬菜和水果,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忌饮酒。结核病属于消耗性疾病,给予患者高热量,丰富蛋白质,高维生素,易消化,富含钙铁,品种丰富的食物。如多吃豆制品、海带、瘦肉、鸡蛋、酸奶、蔬菜水果等,有利于伤口愈合。
③保持病室空气流通,每日定时通风换气,每日病室消毒,避免伤口感染及播散。
抗结核药物的合理应用对结核病的控制起决定性作用。患者脓液Xpert阳性,有rpob基因突变,因查到利福平耐药基因,采用耐药方案治疗,经心理评估,将方案定为乙胺丁醇、莫西沙星、环丝氨酸,吡嗪酰胺、丙硫异烟胺、利奈唑胺治疗。详细向患者讲解所用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取得患者的配合。如:乙胺丁醇:可引起球后视神经炎,需在用药前、后O.5~1个月检查视觉灵敏度及颜色的鉴别力。莫西沙星:可引起恶心、腹泻、眩晕、头痛、腹痛、呕吐,肝功能升高,偶有光敏性皮炎,可诱发癫痫的发作,用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是否有胃肠道反应,1~2周复查肝功能,嘱患者避免日光暴晒。利奈唑胺:须避光密封保存,输注中选用专用黑布套完全遮住药瓶,特制避光输液器,以防药效降低。
右乳脓液较多时疼痛明显,给予抽脓以减压防止破溃,减轻疼痛.带无菌手套,注意无菌操作,局部消毒抽出脓液后注入异烟肼,于脓肿上方健康皮肤进针,避免形成瘘口。
它是由美洲干燥虫体乙醇的提取物。它不含有激素,但是又有很多激素没有的效果,康复新液有强大的消炎作用,加速坏死组织脱落,迅速的修复溃疡,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外敷有效减轻疼痛
病人右乳疼痛,影响睡眠,嘱病人左侧卧位,避免压迫右侧乳房,避免破溃形成窦道。由于乳腺结核影响乳房健康与美观,对患者造成较大心理压力,病人注重自我形象,认为形象收到影响,情绪消沉阴郁,除身体痛苦外,同时伴疾病而来的间接问题,如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照应是否周全、夫妻关系害怕预后不好,使患者产生了恐惧心理,心情焦虑不安,对治疗缺乏信心。
乳腺结核虽然该病临床少见,病程长,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乳房是女性的第二性器官,乳房患病对病人身心都造成很大伤害,我院在全身抗结核治疗基础上,给予局部穿刺抽脓注药治疗,康复新外敷,通过正确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有效减轻疼痛,取得良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