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雪姣
(嘉善县中医医院,浙江 嘉善 314100)
痤疮是由于遗传、雄激素诱导等原因导致皮脂大量分泌、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炎症、免疫反应、痤疮丙酸杆菌繁殖等因素而形成的[1]。痤疮虽然是一类皮肤病,其影响并不仅仅在躯体上,对患者的社交、情绪、心理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目前,西医对痤疮的治疗,主要采取外用维A 酸、抗微生物、抗雄激素等方法[2],效果不一,仍需要更多的方法来改善痤疮症状。而针灸是临床治疗痤疮的方法中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笔者收集整理了近年来的相关文献报道,现总结如下。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针灸治疗痤疮的方法主要有:毫针、埋线、火针、刺络放血、穴位注射等。
1.1毫针 针刺治疗痤疮以辨证取穴及局部取穴为主,对特定穴位经行刺激,补虚祛痰瘀,疏通面部经络[3]。罗薇[4]将100 例重度痤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 例。对照组用粉刺针清除粉刺、成熟脓疱;治疗组采用粉刺针和毫针围刺综合使用。2 组均每周治疗1 次,4 周后统计结果,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耿洪岳等[5]将50 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5 例,对照组用迪维维A 酸乳膏局部患处涂擦,睡前1 次,30 天为1个疗程。治疗组按辨证论治分型取穴进行,并取主穴大椎、合谷、四白、太阳、下关、颊车进行针刺,留针30 min,1 次/天。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周媛等[6]选取60 例青春期痤疮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药物治疗)和观察组(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传统针灸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面部潮红、口干口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评分、皮损评分及满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扰素-γ(IFN-γ)水平高于对照组,白介素-8(IL-8)、白介素-17(IL-17)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76.67%),复发率(6.67%)低于对照组(26.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针灸联合药物治疗青春期痤疮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调节炎症因子的表达,提高满意度。
1.2埋线疗法 埋线疗法是在我国传统医学经络腧穴等理论知识指导下,将羊肠线埋在相应的穴位或特定的部位中,持久地对穴位进行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7]。李明高等[8]将60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 例。治疗组予阿是穴围刺联合背俞穴埋线治疗,对照组予口服异维A 酸软胶囊治疗,两组均于治疗4周后和治疗后1个月观察疗效,治疗组有效率(86.66%)高于对照组有效率(64.2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吴春华等[9]将就诊的96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口服异维A酸联合埋线治疗组和单独口服异维A 酸对照组,埋线每次根据辨证选取两个穴位,14 d 重复1 次,5 次为1 个疗程,所取穴位有大椎、肺俞、脾俞、胃俞等,每次两个穴位交替使用。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有效率为62.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3火针疗法 火针古称“燔针”,既有针的刺激又有温热刺激,能促进气血运行,鼓舞正气,正气充盛,则能排除脓毒;且有引气和发散之功,可使火热毒邪外散,从而达到活血行气、祛邪解毒的目的[10]。火针治疗痤疮具有调和气血、引热外达、消癥散结、祛腐生肌等作用。姜敏等[11]将60 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火针组和药物组各30 例。火针组取穴为每个皮损顶部中央,较大的结节或囊肿取皮损顶部和基底部,5 天治疗1 次,共4 次。药物组予口服多西环素片100 mg,每日2 次,饭后口服;每晚睡前予阿达帕林凝胶于皮损处均匀涂抹1 次,连续治疗20 天。结果火针组愈显率为69.0%,药物组为4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火针组优于药物组。姜建芳[12]选择面部脓包性痤疮患者60例,按1∶1 的比例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红霉素肠溶胶囊,每次50 mg,每日2 次,口服;治疗组给予火针 治疗,1 周治疗1 次。2 组 均 治疗4 周为1 个 疗程,共治疗2 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6.66%,对照组有效率为80.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4刺络疗法 刺络放血疗法又称刺血疗法、放血疗法,是利用三棱针或采血针等针具针刺特定部位及穴位,放出一定量的血液,或通过挤压、拔罐或角吸的方法吸出一定量的血液,以祛除机体内离经之血,达到疏通经络的作用[13]。谢晚秋[14]选取27 例双侧面部痤疮红斑患者,采用随机自身半边脸对照研究,右脸作为治疗组进行放血治疗,左脸为对照组不予处理。每次治疗间隔1 周,共治疗3 次,3~4 次为1 个疗程。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前后红斑分数及直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效果明显。陈娟娟[15]随机将100 例痤疮患者按照就诊时间依次编号,按照单双号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 例。对照组给予背俞穴刺络放血拔罐,观察组则在背俞穴刺络放血拔罐的基础上联合毫火针进行治疗,持续治疗12 周。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8.00%)显著高于对照组(8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6 个月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5穴位注射疗法 穴位注射疗法又称水针,一方面沿用了传统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施治,以发挥经穴的整体调节作用;另一方面又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以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16]。陈立明等[17]治疗120 例痤疮患者,其中60例接受红蓝光照射治疗(对照组),另60 例接受穴位注射联合红蓝光照射治疗(研究组),每周治疗2次,连续治疗1 个月。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刘敏怡等[18]将300 例痤疮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100 例采用中医辨证内调配合三黄洗剂外搽,治疗组200 例加用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分别于治疗4 周、8 周后,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皮损变化情况。结果治疗4 周、8 周后,两组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2.1刺络拔罐联合艾灸法 刺络拔罐是针对患者病灶的治疗,艾灸是一种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具有标本兼治,调节免疫功能和调节经络的作用[19]。《外科大成·肺风酒刺》亦云“肺风由肺经血热郁滞不行而生酒刺也”。刺络拔罐联合艾灸疗法具有机械刺激、温热作用,可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缓解机体疼痛,达化瘀、逐邪、活血、通络之效[20]。刘子凤[21]将符合痤疮诊断标准的60 例患者随机分为A、B、C 三个组,每组患者20 例。A 组采用刺络拔罐联合艾灸法,B组使用刺络拔罐法,C组采用艾灸法,三组均治疗2 个疗程。结果皮损积分疗效方面比较:三组均能改善皮损积分(P<0.05),且A 组优于B 组(P<0.01),A组优于C组(P<0.01),B组与C组皮损积分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生活质量积分疗效方面比较:三组均能改善痤疮患者的生活质量积分(P<0.05),且A 组优于B 组(P<0.05),A 组优于C 组(P<0.05)。临床疗效方面比较:A 组优于B 组(P<0.01)和C 组(P<0.01)。
2.2蜂针加自血疗法 蜂针疗法是医者以镊子夹持蜜蜂,在中医针灸理论的指导下,使蜜蜂尾部蛰针蛰刺人体相应腧穴,将蜂毒的药理作用与穴位的治疗作用相结合的一种疗法[22]。自血疗法是自身血液注入穴位后,通过穴位吸收,可激发和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微循环,使皮肤得到充分营养;血液的独特成分在穴位内缓慢吸收而对穴位产生持续刺激,从而起到治疗作用[23]。胡阳等[24]将60 例中重度痤疮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 例。对照组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蜂针加自血疗法。观察两组患者治疗1 个疗程后卡的夫痤疮伤残指数、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两组治疗后皮损数量、CADI 评分及红斑色素沉着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后观察组皮损数量、CADI 评分及红斑色素沉着评分均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2.3微针联合中药面膜法 微针与传统中医的梅花针相似,一个小的滚轮上面密布着特殊材质的细小针。当微针穿刺皮肤时,刺激皮下、真皮胶原蛋白、纤维母细胞增生,达到修复皮肤的作用[25]。中药面膜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用一些中药材粉末或中药提取物,添加水、蜂蜜等做成膜物质,均匀敷于面部的一种涂剂,可改善局部皮肤微循环,起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宣导气血、防衰驻颜作用[26]。陈红霞等[27]将116 例痤疮患者根据Excel 随机表格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8 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的纳晶微针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面膜外敷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8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03%,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在中医学中痤疮属于“粉刺”“面疮”“暗疮”等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汗出见湿,乃生痤痱…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的记载。临床上针灸治疗痤疮应用较为广泛,且各种针灸疗法均有一定的疗效,但由于各种临床试验没有统一设计方案,且抽样人数不一,目前并没有在各种针灸治疗手段中寻找出一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希望在今后研究中,能够扩大样本量,以进行大样本的系统研究,以进一步确定确切的疗效观察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