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供给路径研究

2020-03-02 23:43王丹丹
关键词:思政课供给教学内容

王丹丹

(新疆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关于经济方面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后,“供给侧改革”渐渐被社会熟知并成为一个的热词,随着视角的转换,主要在经济领域的供给侧被逐渐应用到了教育领域,即这样一个话语也同样适用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尤其需借以这一思路,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在供给侧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思考并提出高校思政课教学供给侧的新的思路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高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指出“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高校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阵地,是彰显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性质,凸显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中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体现高校“培养什么人”的大问题。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因此高校思政课在教学供给侧方面的改革势在必行,教学改革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的重要举措。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供给侧改革的含义

高校思政课供给侧改革是指从高校思政课教学供给体系入手,不断提高教学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提高教学供给方面的实效性,在对接学生需求方面,能够满足学生的真实需求,实现时效与实效的双重效益。当今高校思政课必须已经在适度关注、满足学生真实需求的同时,重点转到如何提高教学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方面,从教学供给侧方面加强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推动思政课教学持续健康发展。

二、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新时代以供给侧改革为视角,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从根本是由高校思政课的不可替代性即特殊重要性决定的。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供给侧改革有助于立足“以人为本”

我国的高校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人才的坚强阵地,思政课教师尤其必须明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些最能体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问题。大学生是国家经济建设、科技攻坚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回归回位势在必行。因此,在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供给侧改革方面要体现“以人为本”,只有这样才可能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用的课程。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供给侧改革有助于提升“社会效益”

学生是供给侧改革的受益群体,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供给侧改革在社会效益上体现为:能够为社会提供相当的具备智力创新等素质的人力资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校的教育体系中思政课是关于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教育途径,进而促进大学生思想进步和全面健康发展,总之从宏观上能实现相当的“社会效益”。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供给侧改革有助于提高“认同接受度”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而高校思政课又是一门具有较强政治理论性的公共必修课,当代大学生主体都是“90后”“00后”,高校思政课教学现实中,的确有一些学生存在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关注度不高甚至漠视,反感现状,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做出调整。思政课虽然教授较强政治理论,但思政课教学并不是单方向的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传授的理论及其科学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武装头脑,适应时代的发展,从而改造他们的生活。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供给侧面临的现实困境

当前,制约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因素有很多,从供给侧视域下具体存在以下现实困境:

(一)供给体系中供给内容不足

统编的高校思政课教材架构完整严谨,内容充实丰富,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供给的确不能满足学生真实需求的现实困境。应当承认的是,高校思政课教材存在高校思政课程之间、高校与高中思政课程之间内容有重复的知识体现,虽然高校思政课程之间和高中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有时代背景和需要掌握的要求层次不同,但这样的重复甚至是一致的 “错觉”会影响高校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喜爱并进而影响到其学习质量。

(二)供给体系中供给方法不足

高校思政课在现实的教学中,依照教材,所要传导的都是以弘扬核心价值观等为主的内容,所以就内容而言不缺乏积极正能量的主题教育,而具体的困惑就体现在现实教学中实际所缺乏的表达传播能力。思政课的知识的确是要靠传授的,所以思政课教师的能力就尤为的重要,即教学原则中要求 “实现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有好的教学方法”。现实教学环节中由于教材内容多而时间有限的客观矛盾因素,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创新性,进而影响学生学习效率。

(三)供给体系中供给渠道不足

课堂教学在供给渠道方面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统主渠道阵地的作用决不可替代的同时,新时代下催生的以新媒体新技术为载体的新渠道也是不容忽视的。主渠道是主阵地,当今时代条件下,不与时俱进地抓好网络平台等新媒体渠道同样也不行。传统主渠道与新媒体渠道要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力。然而,目前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践过程和效果来看,供给体系中供给渠道不足突出体现在思政课教师运用新媒体新渠道的能力尚不够。

四、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供给的路径探析

基于对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教学供给侧面临的现实困境的分析,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在供给侧视域下进行以下尝试。

(一)以供给侧改革教育理念的确立为前提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供给侧改革”不仅是一种手段,是一种思维,而且更应当是高校教育者尤其是高校教师提升自身的教育理念。在供给侧改革教育理念指引下,高校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这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做出供给侧改革的前提,这样才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中“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整体水平和能力,在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互动中形成合力,从而加强高校思政课的认同。

(二)以供给侧改革教学内容的优化为基础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学内容要关注学生个体和现实生活。以学生喜闻乐学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理论结合故事、案例、时政热点和生活实际,对准现实问题,着力解疑释惑,通过案例分析,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适应和引导学生的需要,让学生喜爱思政课,并从中受益,积极努力的以相对“精准”的原则将教学内容及时供给,优化供给的内容,提高供给的发展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喜爱感”“认同感”做到“三因”,并使思政课更加接地气,真正满足学生的需求和需要。

(三)以供给侧改革教师主体的引领为根本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言一行对于课程来说至关重要。供给侧改革带给高校思政教师的最大的启发是教学主体即教师会影响思政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和教学内容的供给方,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理论储备及架构,更要增强阵地意识,既能理直气壮地灌输传播正能量,又能为学生喜闻乐见,要从“立德树人”的高度,以社会主义性质的高校为立足点,认真贯彻“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重任,履行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站在一线讲台的教师的责任,自觉努力积极地担当起教书育人使命,把思政课作为引导学生成长发展和人生幸福的一门重要课程。

(四)以供给侧改革教学手段的改善为平台

教学内容能否实现“春风化雨”的效果,取决于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完善。在供给侧视域下,探索适合不同专业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授课,实现对不同专业学生有差别地供给。同时,要发挥并强化课堂之外有着 “第二课堂”称谓的“教学实践基地”的作用。积极发挥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实践基地的育人功能,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相互配合促进中,完成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巩固并实践,真正把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课内课外的补充促进,进而切实有效地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供给的实效性。

(五)以供给侧改革教学渠道的创新为动力

提高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喜爱度”,不仅要思考加强“供给侧”方面的途径,还需要从学生层面出发,准确分析学生整体及个体需求,把脉好“需求侧”,两方分占两端,发挥齐抓共管的作用才能取得实效。互联网时代,网络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在“互联网+”背景下,要有效地迎接“互联网+”的新挑战,课堂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教师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把学生的眼光和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让高校思政课真正有听众。在互联网连接一切的当下,因势利导、借势发力,不断丰富与完善供给侧改革教学渠道,主动出发、借势而动,全力打造跨越时空的大学生思政课供给侧改革教学渠道的常态化网络平台。

(六)以供给侧改革教学环境的优化为保障

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助力和正强化作用的环境是思政课教学必须充分考虑的环节,进而高校思政课供给侧改革的途径,需要探索良好的环境因素。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取得实效必须重视环境的优化,高校思政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学校思政课程单方面发力,必须借势环境,与环境联手,一起用力,积极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环境”。

综上所述高校思政课的供给侧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扎实有效推进以供给侧改革教育理念的确立为前提;以供给侧改革教学内容的优化为基础;以供给侧改革教师主体的引领为根本;以供给侧改革教学手段的改善为平台;以供给侧改革教学渠道的创新为动力;以供给侧改革教学环境的优化为保障;着力从供给端入手,提高供给质量,保障有效供给。从供给侧视域出发,探索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的实践路径,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必将呈现出一番新的前景。

猜你喜欢
思政课供给教学内容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