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以美育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

2020-03-02 23:43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美育马克思主义

张 雯

(山西运城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运城 044000)

当前,高校应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努力强化素质教育工作,促进教育公平,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因此,强化大学生群体的德育和美育工作进而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深受党中央重视,这也为教育工作者创新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出了“以美育德”的新方向。

一、美育和德育概述

(一)美育的基本含义

美育又被称作审美教育或者美感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构成内容。美育即借助培育学生认知美、欣赏美、感受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进而使其具备美的素养、理想、情操和品格。我国高校的美育主要为培育学生行为美与心灵美,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借助美育工作可以促进大学生群体德智体全面发展。美育可以完善大学生的思想水平,发展其道德情操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可以充实学生知识体系,发展学生智力,还可以促进学生群体身心健康,提升体育运动开展质量;除此之外,美育还可以推动当代大学生群体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实施创造性劳动。狭义层面的美育认为美育仅局限在艺术教育,一般定义认为美育即美学素养教育、美感教育以及审美教育等。有学者将广义角度的美育定义为:真正的美育即将美学原则融入各学科、专业教学课程后所形成的教育。

(二)德育的基本含义

广义的德育即所有有计划以及有目的地针对社会群体在道德、政治及思想等层面加以影响的教育活动,涵盖家庭德育、社会德育、学校德育以及社区德育等层面。狭义的德育则仅指学校德育,狭义层面的德育即教育工作者依据一定阶级要求或者社会要求,系统性、有目的以及有计划地针对学习者加以道德、思想及政治层面的正向影响,并且借助学习者的积极认知、真正体验和践行,促使其养成一定阶级和社会所需品格与德行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德育即教育工作者有目的性的培育学习者品格及德行的活动。

二、“以美育德”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关系

(一)马克思理论教育为“以美育德”奠定理论基石

现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而马克思主义原理所具备的特征呈现在综合性方面,即综合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三部分内容虽然隶属学科有所差异,但研究范畴、方法及内容具有相辅相成的内在关系,特别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立场及观点等均是互相统一的关系。“以美育德”作为新兴教育手段和育人模式,主要功能在于通过德育和美育融合的教育模式展现理论教育内容。因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为“以美育德”这一创新性教育手段的理论基础,能够保障“以美育德”的教育方式朝着正确方向发展。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有关人类社会与其历史发展历程的哲学认识,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基石,其为教育工作者实施“以美育德”提供了积极的世界观与正确的方法论,为德育和美育工作提供了研究内容。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条件,利用批判性思维研究并思考资本主义社会,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斗争性与批判性,为美育、德育工作提供了研究方法。

(二)“以美育德”有利于纠正学生精神信仰偏差

现阶段,多元的社会思潮使正处在三观树立关键阶段的学生,无法避免地受到拜金主义、虚无主义以及享乐主义的消极影响。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育工作者,其责任便是助力大学生们从人性善良的视角出发,公正与客观地对外界环境进行认知及判断,继而树立正确三观,明确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态度与目标。此过程的难点呈现旨在助力学生们抵御外来消极影响,深刻感悟其内心存在的真善美,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是较为适宜的方式。审美教育应熟练掌握各种艺术形式在教育内容中呈现的差异,适当地在教育内容中渗透我国传统道德文化蕴藏的真善美,指引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并崇尚美,并能够创造美。因此,使学生们在接受艺术感染及熏陶,真正把握辨别美丑善恶的方法,并在道德文化相关教育活动中,感叹社会的美好与和谐,以及人性所具备的真善美。同时,在“以美育德”的育人模式下,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积极反思个体思想并纠正错误,塑造积极进取和具有坚定信仰的自我。

(三)“以美育德”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育受教者把握专业技术,更要塑造受教者的健全人格。现阶段,新媒体日新月异,利用新媒体传递的各类思潮充斥了学生的日常生活,特别是部分将“审丑”作为卖点的不良信息,如鼓吹马克思主义无用论的消极说辞、宣传扭曲价值观的“奇葩”思想,以及道德品质沦丧的信息等。党提出了文化自信发展要求,其根本要义便呈现在文化自律,换言之,即民众对于自身文化传播进行严格的约束,并自觉抵御消极文化入侵。在此抵御过程中,审美教育的地位不可替代。身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培育大学生群体对于美的认知,形成正确且高尚的文化品位。

三、基于“以美育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社会消极审丑思想的巨大冲击

当前,社会多元思想与文化理念层见叠出,因思想碰撞而形成的矛盾和冲突逐渐显现。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和多样化非马克思主义理念与思潮的碰撞现象持续加剧,革命与科学思想和丑恶与虚无的思想处于对立存在的境况,而此现象对学生造成的影响不可忽略。在育人工作中发现,部分学生呈现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认知程度薄弱,以及认知态度模糊等各类问题,甚至在个别学生中发生“审丑”的不良倾向。这一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错误致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面临重重困境,教育者必须采用有效举措助力学生理解并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将所学内容应用于实践。

(二)“以美育德”脱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德育、美育工作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育人工作基本是分散进行,互相之间基本停滞在形式方面的融合,欠缺深度结合。具体问题主要呈现在:首先,教育内容实践交流不足。马克思主义理论蕴藏的真理之美和德育美育工作尚未达到形神兼具的相互融通。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蕴含的德育内容受到教育者忽略,并未将其充分纳入学校德育及美育工作体系内。最后,马克思主义理论采取的教育手段创新步伐缓慢,部分教育工作者所采取的教育手段相对陈旧,欠缺对于新时期、新事物的应用及把握,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教育对于当代学生缺乏足够吸引力。这些现象,不仅导致“以美育德”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还对于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课程教育质量的提高造成反向影响。

(三)学校德育和美育工作发展失衡

传统教育体系中,美育工作在国家高等教育所指定的评价机制中并不具备硬性指标,致使多数院校对其并未高度重视。近几年,伴随祖国对于素质教育的关注及重视程度提高,不论是学校还是教育工作者均对德育、美育的要求持续提升和重视,但仍未达到相应要求和教育质量标准。现阶段,高等院校德育和美育欠缺统一且有力的部署和领导,主要问题具体呈现在:一方面,高校内部制定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不均衡。在高等院校内部对于学生群体实施综合评价的流程中,对德育和美育工作的评价指标项权重较低,更有甚者,德育和美育在部分学校中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另一方面,各区域学校间德育和美育工作能力失衡。因德育和美育能力评价欠缺硬性指标,导致各区域学校间对这项工作的具体管理工作存在失衡与松散的现象,不利于全面提升国家高等教育水准。

四、基于“以美育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策略

(一)增强“以美育德”观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的渗透

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实效性,应正确认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以美育德”存在的联系。一方面,明确“以美育德”在马克思主义教育中的应有地位。在育人工作中,增加德育、美育内容的投入力度,这一投入涵盖人力投入与物质投入,还应包含管理力度投入。另一方面,将“以美育德”观念充分渗透在马克思主义教育全过程,推动两者深刻且全面的结合,确保课堂理论和课外实践教育当中,切实呈现“以美育德”观念。最后,推动“以美育德”观念的延伸。“以美育德”观念作为纽带,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思想延伸到其他专业中,使得不同专业间实现融合发展。

(二)全面提升高等院校管理工作水准

基于“以美育德”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应提倡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美育及德育工作,抵御道德缺失及“审丑”恶习现象对于学生造成的消极影响。首先,学校应明确认知,呼吁师生群体与庸俗消极现象斗争,将党的政策方针落到实处,掌握正确前进方向。其次,学校应深化认知,宣传马克思主义德育以及美育理论,培育学生崇高的道德修养及审美素养。教师应组织多样化课内外活动,激励学生们积极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感悟其蕴藏的科学真理和人文精神,将其内化为高尚情操,进而实现全面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工作的育人实效性。

(三)提高教师团队素质

若想使“以美育德”充分渗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需要拥有强有力教师团队支撑。首先,应激励德育美育教师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教师展开合作。将“以美育德”蕴藏的人文精神真正传递至马克思主义教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包括的科学内容及思想传播至德育美育教育,实现一同学习与成长的目标。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要站稳教育阵地,真正发挥个体优势,并将“以美育德”观念有效融入育人工作中,最大程度地面向学生群体实施德育美育工作。最后,教师应积极展开各项科学研究工作,持续探究 “以美育德”渗透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新方法及新途径。

五、结语

综上所述,“以美育德”作为育人工作中不可分割的内容,需要教育工作者充分融入自身教育工作中,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其奠定了融入育人工作的理论基石。在国家倡导素质教育的当下,相关教育人员应积极探索“以美育德”的本质及其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最大程度发挥“以美育德”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优势。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美育马克思主义
论公民美育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教师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