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华成
(河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开封47500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向度,指的是它以特殊的方式参与创造世界历史的过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仅具有民族特殊性,而且具有开放性。世界各国人民可以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自己的因素,促进彼此的信任,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源于东西文化精萃,立足于中国社会实践,广泛吸纳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并一直在不断保持、充实自身的世界向度。
通过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继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返本开新,对当代西方学说的有选择借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重构了一种完整的中西古今的坐标系来理解今天的中国社会,使其先天地具有可以与世界其他思想文化进行对话、交流和分享的基础。
首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源是经典马克思主义,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与西方思想同源。从理论生成结构来看,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源泉的经典马克思主义从深厚的西方文化背景中走出,在根本上是属于欧洲政治和社会理论的主流传统,不是偏离人类文明发展大道的产物,它自身的理论特点就凸显着开放性。马克思站在了以往科学巨人的肩膀上,他的学说具有“世界大势”文化视野,为人们提供了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而不是远离世界的经院哲学。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的葬仪》(1883)中指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74页。德国社会民主党代表李卡克内西也用德语发表了演讲,他指出马克思不朽的功绩就在于“他把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党从空话下面解放出来,并给了党一个坚实的牢固的科学基础。他是科学上的革命家,是运用科学的革命家,他登上了科学的最高峰,是为了从那里走向人民,使科学成为人民的共同财富”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78页。。而“科学不仅属于德国。科学没有任何界限,尤其没有民族界限”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78页。。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的理性基础也源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它与世界文明的关系表现为它属于全世界。
其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的升华,体现了中国自身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也是人类文明成果的思想积淀。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揭示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的,他们原初所设想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发达资本主义之后的阶段,是“现代社会主义”。而自苏联社会主义的建立至今,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不发达的资本主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甚至是在殖民地基础上建立的,刚刚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都不是现代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国家面临一个怎么从传统农业国家或者不发达的工业国家到现代工业国家的转变。列宁曾英明地提出了“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的著名公式。毛泽东时代开始,特别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中国从西方或世界各国学习了许许多多的法律法规,然后根据这些规则,引进他们的资金,进行公平公正的贸易往来,并购买了为数不少的世界各国的货币与债券等,终于获得了当今举世瞩目的成就。一定程度上,今天中国七十多年来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那些根本不同于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的冲击和刺激。可以说,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将西方的优点化为中国发展的力量和因素是一件好事。同时,中国从没有无限夸大中国特色的某一些方面,并且把它和世界文明对立起来,因为那不可能在与别人的交往中获得进步。
最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灵魂,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一直是具有积极拥抱世界的传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是接着马克思列宁主义讲的,也是接着传统文化讲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55页。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之中蕴涵着丰富的普遍性,它一直和外来文明进行融合,多元性也是它的特色之一。其中,佛教的中国化、明代中晚期的思想异端,大约都与西学东渐有关,它们一方面作为外来思想适合了中国的需要,另一方面完全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具有开放、多元、海纳百川特点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源泉,它已成为中国现代化指导思想的内在基础之一。也可以说,现代化包含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已成为现代化的一部分,它们蕴涵着或分享着人类的其他文明。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包括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是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结果,也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的批判继承,更离不开改革开放实践中对西方先进理论批判地再吸收。正是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综合创新中,它的世界向度才更鲜明地体现出来。
首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返本开新。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革命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完成近代以来无数先进的中国人孜孜以求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最终解决“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时代主题。经典马克思主义源自德国,形成于英国、法国。作为中国革命者的榜样,俄国列宁所领导的十月革命也根本没有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相对于先进文化包括西方工业文化,中国传统封建文化整体上具有落后性。中国的现代化在社会形态上的表现是从封建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在经济上的表现是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到分工交易的市场经济的转变,在政治上的表现是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的转变,在人的自由度上是从农业社会中的依附关系到自由平等关系的转变。当然,中华文明有自己独特的基因,中国文化的确是特殊的,就像西方文化也是特殊的一样。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得到思想资源、智慧和启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经济上,“天下为公”;政治上,“民为邦本”“选贤与能”;伦理道德上,“讲信修睦”;社会保障上,“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①《四书五经》,陈戌国点校,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513页。;社会秩序上,“外户而不闭”;外交上,“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等等。这已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同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比较,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形态”的社会主义理论,它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成果,统一于中国与世界的深刻互动,兼顾中国特色和世界潮流。
其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反思“苏联模式”弊端、并以开放的视野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过程。一方面,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传统社会主义的范式转变。19 世纪以来,社会主义经历了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一国到多国的发展过程,形成社会主义革命高潮;20 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又经历了由“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到现代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取得长足进步;21世纪,社会主义中国一枝独秀,特别是十九大以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真正把社会主义推进到现代社会主义阶段。它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开辟了世界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新道路,确立了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形态。现代社会主义从历史上讲,不是“苏联模式”,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的超越;从内涵上讲,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真正的社会主义,即建立在现代化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是超越或必将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这种超越,一是物质上、生产力上,二是制度上、人的自由度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社会主义、人的发展与社会主义这四个基本关系上形成新认识、新论断。同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又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处于向马克思论述的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只是过渡的基础建立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上。另一方面,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现了视野转换。苏联式社会主义把差别性作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键,强调斗争的重要性。但在社会主义处于低潮、世界核威胁处于互相平衡的情况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则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也存在合作的可能性,特别是当代,二者互相借鉴,才能推动世界进步。
最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对当代西方主流社会思潮的借鉴与超越。近代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谋求发展成为各个国家共同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无论在发展内容上,还是在发展标准上都似乎具有相同的观念,经历类似的现代化道路。其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多种人类文明综合创新的优秀成果,与当代各种人类文明存在着多层次的相通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从基本理念、制度资源、制度主体、资源配置机制等多个方面借鉴了西方思想,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把扎根中国社会土壤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统一起来,把坚持党的领导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统一起来,把坚持市场决定性作用和发挥政府调节作用统一起来,开创了中国道路,形成了中国模式。由此,在政治领域,中国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放在了经济和社会建设方面,改造国家治理体系,贯彻公平正义、民主协商原则,实现依法治国,从而促进了国民的解放和自由,增强了国家凝聚力和人民对党的拥护。在经济领域,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经济指标体系中开始应用国际方法,采用GDP、贫富基尼系数等国际算法,真正走向市场化和开放化。在社会领域,近年来,中国开始重视民生,大力推行城乡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促进农村发展。并且,社会建设也开始实现数字化,重视空气质量系数,并把各项建设任务阶段化、具体化,从而赢得了广泛的拥护和赞誉。外交上,把“一带一路”、亚投行、自贸区等战略规划落实到位,推动双向开放。可以说,中国七十多年来的成就主要在经济上,这和中国承认市场经济、注意发挥市场经济作用有关,也和中国积极加入WTO、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有关。这里面就包含了国际经验,包含了世界文明的内容。实际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它充分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中国通过学习、利用资本主义,从而进一步完成马克思提出的过渡阶段消灭资本主义、消灭阶级的历史任务,为实现马克思预测的未来社会主义的特征作了准备。
长期以来,特别是冷战期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斗争主要表现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在价值观念上的针锋相对尤其明显。但随着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以及全球化的发展,作为现代社会主义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积极参与全球化的过程,在价值观念上的包容性愈来愈强,增强了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首先,社会主义中国历来承认公认的国际准则,尊重其他国家的价值选择,以和平的恣态处理国际关系。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是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之一,又是《国际人权宣言》和《国际人权公约》的参加国之一,还加入《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等,以国家的名义,承认了上述国际公约作出的关于“自由、平等、人权、正义”等价值的共同守护。同时,中国多次重申,每个国家的人民都有选择自己价值观的权利,而现有世界各国家的政治体制是各国人民的一种选择和认可,中国一直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与世界各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实际上,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提出的两个口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已经充分昭示了中国人民对待世界各国人民的态度,中国要求世界各国人民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也尊重世界各国人民自己的政治选择。此外,尽管作为生命力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追求的价值观与资本主义价值观有着本质不同,但中国从来没有也不会强求别人必须与我们的价值观保持一致,求同存异才能找到某些共识,世界人民才能找到团结在一起的基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世界各国人民不可能都生活在一种制度之下,全世界的国家与人民不可能都只有一种价值观。价值观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不能因他人的价值观与自己的不同就加以反对,价值观上可以求同存异。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在现代化追赶之路上,既没有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没有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创造了后发现代化的“中国奇迹”,不仅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启示,而且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开创了大国崛起的新路径,为人类未来发展道路提供了新的选择,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当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也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的民族性、特殊性的基础上的,它对当今世界多种人类文明的认识以及与其他文明的差异性,又恰恰可以成为其合法性的根据,也是人类文明多样性存在的一种体现。
其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有利于增进世界和平与进步,提供了解决人类文明共同性问题的现实可能性。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倡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它是以现代文明价值理念和规则为标准的,是中国大多数民众会接受、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经普遍适用的那些价值理念,既吸收又超越了西方价值观。可以说,在价值观上,中国所倡导和实行的核心价值观是代表人类的共同愿望的,并且会随着时代的变迁,提出引领世界发展方向、促进人类自由和福利的新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实现中国梦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它最根本的是实现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是个人、中国人、人类的梦;同时,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79页。,中国梦的实现并不与其他世界各国人民美好梦想的实现相冲突,相反,实现中国梦,一定会对世界共同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实际上,当今世界各国的发展已不再是零和游戏,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吸收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而实现中国梦的经验也会为别的国家特别是落后国家的发展提供可选择的方案,并不会阻碍其他国家梦想的实现。此外,实现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崇高社会理想,也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价值目标,但是并不是要求其他国家和人民现在就和我们保持一致,而是要正确处理最高要求和一般要求、阶段性要求和最终目标的关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当代中国问题的一套话语体系,本质上是中国经验的理论提升,是中国道路的理论表达。如果超越意识形态的僵化立场,摘掉睨视中国的有色眼镜,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所走的建设之路、所持有的社会发展理念、所坚持的国际关系原则以及所引领的未来社会发展目标,也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民族共同关注的或可以交流的共同性问题。
最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理念进一步彰显了中国价值观念的大度与胸怀。在价值理念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由抽象的非生产力标准的意识形态争论、彼此强调理论上的优越性,转换为重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强调生产力标准、重视实践的结果,并倡导走向生态文明的人类社会新方向。特别是十九大以来,在外交上,中国一心一意谋求世界的和平发展,多次表达与世界各国和平发展的愿望,逐步形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理念,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安全等方面。习近平同志多次在国内国际会议上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经济上,要更加关注落后国家的利益和要求,合作共赢,使世界贸易和投资更加自由,使经济全球化越来越有利于世界各个国家的发展;政治上,打破旧的霸权思维、强权政治,互相沟通,共建多渠道的协商路径与机制,构建新的世界政治新秩序;文化上,以交流打破隔阂,以多样性取代冲突性,共存共荣;安全上,争端以对话来解决,共同应对各种恐怖主义,维护国际安全;生态上,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共同保护地球。作为外交理念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一种崭新的全球观、世界观、国际观,不仅继承和弘扬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而且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为破解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全球性挑战提出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中国气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当代实践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提升,也表明了对世界当代问题的看法和立场,给出了对世界共同性问题的中国解答,进一步增进了中国与世界的双向互动关系,具有宽广的世界视野。同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也以其独有的实践形态和理论形态记录并反映了中国“国别史”走向“世界历史”的历史进程,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推进到新的阶段。
总之,作为经典马克思主义当代最伟大成果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同时,它也是世界多种先进思想的综合创新,具有世界向度,必将对中国未来发展乃至人类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