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 澍,张维亚,陈玲玲,汤 淏
(1.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南京 210038;2.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42)
近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稳定发展,城镇化及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1]。随着中国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和新型城镇化的稳步推进,城市在旅游活动中的作用持续增强,城市旅游功能不断凸显[2]。新型城镇化不是单纯的“二次城镇化”或“再次城镇化”,而是城镇化概念的转型与延续,它对以城镇化为具体发展目标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提出了新的要求[3]。旅游城镇化现象产生的主要动因是社会经济发展要素因旅游产业布局或转型而集聚。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旅游与城镇化在目标、动力、要求等方面具有协同性。
党的十八届三中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的发展目标;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新型城镇化是长期指导国内城乡建设及各行业领域发展的一整套完备战略系统。包括3个层面的发展目标:一是经济层面,以产业转型升级为抓手,强调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二是空间层面,以城市与城镇体系建设为抓手,强调区域综合有序发展;三是社会层面,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抓手,强调“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产业升级、城市建设、民生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核心。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是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新型工业化”概念相伴而生的[4],产业融合和城乡统筹是其重要内容,“以人为本”是其核心要义。新型城镇化应该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传统的城镇化,往往以工业和商贸为主要的产业动力,通过产业聚集实现人口的聚集。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商贸流通方式变革,原有的经济动力逐步弱化,对人口、资源和服务等要素的吸引力也日渐衰退,难以再次肩负起主导新型城镇化的任务。
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以旅游为主要动力之一的城镇化进程显示出了一定的发展优势。新时代下,文化和旅游融合为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旅游驱动城镇化已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第一,文旅产业发展,为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可以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等提供支撑;第二,旅游产业具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本特点,同时对其他相关产业的刺激与拉动作用也很明显,能够较多的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既方便解决人口集聚后带来的劳动力过剩等问题,也能够帮助乡村人口实现小城镇建设后的就地城镇化;第三,现代旅游产业的融合能力突出,与农业、工业、文化、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都存在融合发展的可能,可以为传统产业动能不足的地区提供转型和复兴的产业路径,从而稳定并进一步提高该区域的城镇化发展水平;第四,与传统产业相比,旅游产业总体上具有能耗低、污染小等特点,能够在产业兴旺的同时,实现“绿色城镇化”;第五,旅游产业的布局对提升区域的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具有积极的作用,能够为实现“人的现代化”这一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目标提供比较可靠的环境条件。
旅游城镇化主要包括旅游目的地的空间景观化、人口非农化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旅游与城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等。旅游资源、市场需求、经济环境、区位交通、城市规划、旅游政策等都是旅游城镇化过程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中旅游资源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作用最为明显。产业集中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前提,泛旅游产业的空间集聚,是实现旅游城镇化的核心动力。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由于资源禀赋、经营方式和开发理念等不同,旅游与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协同模式有:
资源驱动旅游城镇化是城市化和旅游业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5]。资源驱动应建立在良好的区域条件之上,以旅游资源丰富且特色明显的镇区、村落等为主,依托当地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周边客源,逐步形成主题特色。旅游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公共服务也日益完善,产业人口不断增加,以旅游为核心的消费是促进该类型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6]。
旅游产业的根本属性是经济性,促进消费是布局旅游产业的重要目的,因旅游消费的空间聚集而产生的城镇化过程,是通过旅游活动实现消费市场的繁荣,从而促进新的城镇逐渐形成。在旅游城市化发展中,随处可见购物、餐饮、住宿、娱乐等旅行消费行为,一方面表现出城市化后期相对稳定和高度繁荣的状态,另一方面则又部分显现出相对简单的商业雏形特征,常见于乡村地域的这种发展正是城镇化的动力之一[7]。
旅游产业融合性强,城市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定位也逐渐从“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并以城市建成区为核心,随着产业的融合延伸逐渐向周边辐射拓展,任何社会、文化、经济范畴的特色因子都可具有旅游吸引力,“网红”“打卡”旅游就是其中一例。在产业融合拓展的过程中,泛旅游产业的聚集成了该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推力。
在“全域旅游”和“文旅融合”指导下,许多旅游地已经开始朝着“社会资源旅游化、旅游服务社会化”的方向演进。文旅新业态的核心就是紧扣文化和旅游主题,将周边产业和文旅产业进行整合,实现“旅游+”“+旅游”,通过创新业态开发和运营,形成良好聚集效应。在业态创新作用的推动下,带来了人口和消费的集中,促进了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从而进一步提升城镇化质量。
旅游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要以全域旅游视角布局旅游地综合开发,政策支持不可或缺。政府应同步推进各项支持政策与规划,组织实施项目运作和推广,保障基础建设用地,适当增加旅游发展用地等。同时,应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8]。导入合理有效的市场运营机制,是有效推动旅游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针对中小旅游企业,要提供减免利息的贷款优惠政策,为旅游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通过政策引导和项目支持等,培育壮大特色旅游企业。
资金引导是促进旅游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政府应注意对旅游项目的资金支持和引导。政府部门还应加大对目的地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支持力度,牵头建设与旅游地发展规模相适应的公共卫生服务、污染物处理系统和环境保护系统等,用于环境污染的治理和城镇绿化建设。同时,要积极吸引社会优质资本的投入,建立更加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从而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9]。同时,还应加快优化旅游环境资源,提升旅游城镇化的总体环境质量[10]。
一般而言,旅游业对环境破坏的力度较小,旅游产业的科学布局和合理发展将有助于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但如果缺乏科学的引导与管理,不合理的旅游业发展同样也会对资源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甚至是不可逆的严重破坏。在旅游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增强生态意识,坚持绿色发展,坚决杜绝在旅游城镇化过程中出现“重经济收益,轻生态质量”的不良倾向。在城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都要有效推进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及措施的制定和执行,从政策层面固化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不断推进监督管理机制的完善,对生态环境保护各项措施进行切实有效的执行。
从旅游城镇化发展的实际来看,要实现创新发展的战略目标,需要依据不同的地区文化特质和相关资源条件,确定不同的旅游发展战略。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旅游与城镇化的协同发展需要充分发掘当地文化和旅游产业特色,依托区域文化脉络、资源禀赋、环境条件及生态优势,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业态。
同时,旅游与城镇化的高质量协同发展需要公共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一方面,旅游城镇化建设,将形成以泛旅游产业集聚为依托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基础,旅游消费的集中化将产生足量的公共服务设施和产品需求,对旅游基础设施及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目的地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也将为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提供良好的基础和环境。伴随着公共卫生、道路交通、商贸流通、健康医养、新型社区等公共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目的地“宜游、宜居、宜业、宜学、宜养”的功能将不断显现,为旅游产业与相关服务的融合创新提供新的契机,从而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目标实现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