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林,李建梅,保丽娟
(云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云南昆明 650500)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重要方式,也是大学生文化学习和认知的基本方式,是促进大学生心智发展的有效途径。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文化信息中心,具有知识积累、管理、继承与发展的功能。倡导良好的阅读文化,深入有效地开展阅读推广服务是高图书馆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在新形势下,信息化、网络化技术几乎颠覆了高校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模式,阅读推广工作已成为各高校图书馆服务新常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步发展成为图书馆的一项核心业务工作。
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和条件对大学生进行学习经典的引导,是高院校图书馆服务教学、参与人才培养的创新方式,是补充第一课堂的有力措施。现行的高校教育,囿于教学计划、课时数量的限制,仅靠课堂上学习获取经典知识非常有限,图书馆作为“第二课堂”和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可施教的内容和形式更为灵活,引导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善学,促进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譬如云南中医药大学开展的“读经典、学经典、用经典”阅读推广活动中[2],学生通过手绘经络腧穴、手绘中药植物形态并描述功效主治的过程,就是强化专业基础的过程,有的学生为了追求作品完美,反复绘画,乐在其中,学在其中;又如组织经典诵读,学生通过集体背诵,将一些经典中难记的段落篇章、方剂组成配上古典音乐,或加入情节编排成小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诵读比赛结束后,大家都意犹未尽,学生们表示特别喜欢参加图书馆的活动,这里成了他们学习和交流的中心。
在阅读推广组织策划过程中,教师和馆员团队业务素质和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为了做好对学生的引导工作,馆员老师必须学在前、读在前,锻炼成长为一支服务于全校师生教育的馆员队伍。
通过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一方面可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培养多读书学习的习惯,学会利用图书馆各种文献资源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增长见识,进而提高图书馆文献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通过大学生利用图书馆各种文献资源数据,譬如馆藏文献借阅排行榜,读者阅读偏好、搜索轨迹、读书笔记等行为需求,促进并改进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为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提供实用的文献资源需求依据,使图书馆购买的资源达到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读者需求,使图书馆购买的文献资源得以充分利用,而不是进行盲目地进行购买资源。
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课余时间较为充裕,平均每天课余可自由支配时间为3~5小时,相比高中阶段拥有更大的自主支配权[3]。特别是刚进入大学的新生,他们一般都具有强烈的求知感,同时会处于求知过程的盲目期或迷茫期。图书馆作为“第二课堂”,馆员有义务也有责任将大学生引导到图书馆,充分利用图书馆丰富资源,同时向大学生推荐经典阅读书目体系,帮助并引导大学生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素养。通过课外阅读更新知识、答疑解惑,找到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方式方法,踏上自主学习、终生学习、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规律,为圆满完成大学学习生涯打下坚实的学习理念和学习习惯。
随着移动互联网、智能设备、电商平台等的兴起与发展,数字阅读已经逐渐成为重要的阅读渠道与方式之一[4],师生早已习惯用手机、Kindle、iPad等移动设备进行文献查询与阅读。但图书馆购买的传统数字资源提供商如超星、方正、书生等缺乏服务创新,且图书馆在平时管理和使用数字资源中,过分依赖数据库商,而数据库商不了解读者实际需求,造成阅读推广实践活动与读者需求严重脱节,不能满足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要求。为此,图书馆往往注重并依赖纸质资源的推广,譬如在每届阅读推广活动中发布的书目,介绍的书目绝大部分以图书馆馆藏的纸质资源信息为主,数字阅读推广方式的较少,缺乏阅读资源的丰富性、灵活性和创新性,从而影响读者阅读资源的便捷性和积极性,影响阅读推广活动的目的和效果。
阅读推广的初衷是引导读者多读书,并提升读者阅读能力及阅读兴趣。阅读与个人的爱好、需求息息相关,推广工作必须落到实处,满足需求、触动心灵才能使阅读风气日渐浓厚[5]。但以往的阅读推广往往是图书馆制定了一系列阅读主题系列,编发导读手册,活动形式丰富多彩,从活动内容及形式上仍带有一定的强制性。阅读推广效果往往以某一过程的活动内容、形式、借阅量作为评价标准,缺乏分析读者的阅读习惯、阅读偏好、阅读笔记、收藏评价等行为数据,在整个阅读推广活动中,除有相应的借阅排行榜外,没有详细的读者阅读行为数据的支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图书馆了解读者的阅读兴趣与阅读需求,也达不到阅读推广活动的初衷及效果。
目前,阅读推广工作成了高校图书馆的一项核心业务工作,但由于受图书馆人员、资金、条件等限制,很多图书馆未设立相应的阅读推广技术平台,如良好的网络环境、硬件设备、人员配备等提供给学生使用,影响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另一方面,据国内研究调查者发现,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中专门设有阅读推广部门及专职阅读推广人员的图书馆占比很少[6]。在实施阅读推广活动时,馆领导或是牵头负责人把相应的任务分解到图书馆各个部室工作人员手中,让各个部室人员参与到相关阅读活动中,工作人员相对分散且不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阅读推广活动的效果,也难以实现阅读推广工作经验的积累和专业化的发展。
近年来,高校图书馆每年超过50%的经费用于数字资源的采购,而且发现馆内纸质图书的借阅量呈逐年下降趋势,这说明,在数字化技术的普遍应用下,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行为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人更适应无纸化时代,师生早已习惯通过平板、PC、手机等电子终端设备进行文献查询和书籍阅读。因此,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面临创新与转型,打破行业传统,引入全新机制,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带来的红利,将数字阅读推广活动常态化、持续化。推广的内容不再局限于纸质资源,而应注重电子文献、音频、视频等多种数字文献的推广。注重数字阅读文献的推广,有利于深度分析研究读者的阅读心理和阅读行为,进而促进阅读推广工作向专业化发展。
高校图书馆通过数字阅读数据,重点研究大学生阅读行为,譬如“哪些读者使用了哪些资源?使用到什么程度?”“哪些资源被使用了?哪些使用得好?哪些使用得不好?”“读者究竟喜欢什么样的书?”“读者阅读时间有多久?”“阅读时间段集中在何时?”“外借、下载的图书到底读了没有”等等数据信息可分析出大学生阅读行为数据,图书馆可根据此类阅读行为数据进一步分析出大学生阅读喜好及资源需求,这一块工作恰好弥补了纸质馆藏利用数据的空白与不足。此块工作主要依赖于数字阅读数据,故高校图书馆可借助知名电商平台(京东、亚马逊、当当网等),或与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商强强联合,利用它们强大的资源管理系统,丰富的阅读内容和用户行为数据解决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中的痛点和难点[7]。
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有效开展,迫切需要界面友好的、交互性强的外部平台作为支撑,优化和完善阅读外部平台,营造良好的新媒体新技术阅读环境。传统型阅读活动多依赖实体平台,强调物理环境,如阅读书目及导读手册、资源展示平台、多功能阅读空间等,而在移动新媒体技术时代,阅读推广活动中应引入多媒体技术、数字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如利用手机移动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虚拟社区系统、智能阅读机器人等技术平台,随时随地服务高校师生读者,帮助师生实现碎片化阅读和数字阅读,以满足读者多元化阅读形式的需求。同时,便于读者充分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在新媒体网络环境下,可利用电子技术及网络终端嵌入读者阅读行为与阅读习惯,通过微信、QQ、微博及特定APP等工具进行信息推送、资源共享、阅读交流等,使得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形式、途径不受传统阅读场馆限制,能更加灵活、高效地完成相关阅读主题活动,并能为读者提供深层次的阅读服务,满足读者多元化的阅读需求[8]。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图书馆应依据每届阅读推广活动效果、需求等数据,不断完善、创新技术手段,使这些技术手段不断被运用到阅读推广工作中,促使高校阅读推广活动推向更专业化发展。
阅读推广工作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是阅读推广工作的主要责任部门,是倡导和推进师生阅读最主要、最有力的组织策划者和实施者。同时,也是高校系列阅读推广活动中的引领者和主力军。健全阅读推广专职机构,在图书馆设立专门的阅读推广部门和专职阅读推广岗位,是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常态化开展的现实要求[6]。设立专职部门和专职岗位,一方面可以实现由专人负责研究分析大学生读者群体的心理特点,并对其阅读行为、阅读需求、阅读特点等进行深入剖析,制定适合其阅读兴趣的推广方案[9],不断增强阅读推广的专业性和创新性;另一方面可以统筹安排高校阅读推广工作的策划、宣传、实施和总结等,依据馆内的资源优势与当前的时事热点,与其他学校业务部门沟通协调、集思广益,制定可行有效的阅读推广活动方案,促进每届阅读活动取得良好效果。同时,通过与各业务部门的紧密合作,能高质量解决高校图书馆和各院系及相关单位在阅读活动组织上各自为政、多头分散的问题,整合高校阅读推广资源,使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形成高校文化品牌活动之一,增强文化自信内涵;再一方面,组建专业稳定的阅读推广人员可使高校阅读推广活动可向专业化、品牌化发展,反过来,通过从事专项阅读推广工作,精心设计阅读推广活动的策划、宣传、实施、交流和总结等流程,可以促进培养并提高高校阅读推广队伍,全面提升高校图书馆馆员的专业素养。
在新形势下,阅读推广工作已成为高校图书馆一项核心业务工作,高校图书馆应改进传统的工作方法,重点分析读者的阅读习惯、阅读需求和阅读行为,搭建先进、友好、适用的阅读平台,使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向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促进阅读推广工作在高校文化建设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