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文渌
(沈阳师范大学粮食学院,沈阳 110034)
伴随国民经济步入“稳步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常态,我国粮食生产也结束了“十二连增”的增长期,转而进入“五连稳”的滞涨期。面对粮食生产的新形势,如何保障新常态下粮食安全,是现实摆在我们面前必须去认真思考、正确应对的新课题。我们只有客观分析当前粮食生产能力、准确预测未来粮食供需形势,才能科学制定出新常态下我国的粮食安全保障措施,从而确保我国当前及未来的粮食安全。
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粮食供需状况也发生了新变化,粮食安全也将面临新的形势。
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一直在6亿t徘徊(2017、2018、2019 年分别为 6.17、6.57、6.63 亿 t,年均增长2.3%),进入了“滞涨期”。“滞涨期”的不期而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在向我们透漏出这样一个信号:我国目前的粮食生产已经接近或者达到了现有自然和技术条件下的最大产能。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是我国基本上已无再增耕地可用,二是现有耕地肥力正在逐年下降,三是农业科技对粮食产能的大幅度提升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因此,若想再像过去那样主要依靠“扩大粮食生产、增加市场供给”来保障粮食安全已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力不从心了。有鉴于此,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因势利导,适时将粮食安全的重心转移到“深化粮食供给侧改革、提倡科学合理用粮”的轨道上来。
近3年我国年进口粮食均超亿吨(2017、2018、2019 年分别为 1.2、1.15、1.06 亿 t),进口的品种也由以往的“只进大豆”转变为现在的“大豆与谷物并进”(近3年来年均进口大豆0.9亿t、谷物及谷粉0.2亿t);进口的目的也由过去的“补充油料不足”,逐渐转变为“补充油料与谷物不足并存”。上述情况说明,在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将步入年进口“超千万吨”谷物、“近亿吨大豆”的“常态期”,这也意味着我国粮食安全的对外依存度在逐渐提高。据报道,目前我国粮食自给率已降至85%,现在不仅是我们的“油瓶里”装的几乎都是“人家的油”,而且就连我们的“饭碗里”也装着一部分“人家的粮”,对此我们必须要保持清醒的认识。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二胎生育”政策的全面放开,我国粮食需求量会再次进入一个新的“增长期”。首先是“口粮”需求的增长,添人增口必须要有饭吃,按照目前人均年消费 “口粮”150 kg计算,我国每年多增加500万人口(2016、2017、2018年分别净增809、737、530万),就需要多增加75万t“口粮”供应,预计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4.5亿,“口粮”消费就需要2亿t以上;二是随着人均占有肉蛋奶数量不断增长的预期,我国饲料用粮也会逐年增加,预计将由目前的每年2亿多吨,增加到10年后的5亿t。二者合计,届时我国粮食年需求量预计高达7亿t以上,将成为不争的事实。
新常态下,我国的粮食安全也将面对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只有勇于正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有助于保障“新常态”下的粮食安全。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青年进城务工、离家求学比例的提高,导致从事粮食生产的 “种田人”逐年减少已成事实,80后不爱种、90后不会种、00后没人种的情况在部分地区已经出现。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底,我国外出务工人员多达2.9亿,其中过1.4亿多都是原居农村的80后、90后、00后年轻人。也就是说,目前农村地区外出务工的年轻人数量已经超过了他们的父辈,所占比例也超过了50%。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坚守在农村的“种田人”却日趋减少,“种田人”的老龄化也日趋严重。如果再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有田无人”将会严重威胁到我国未来的粮食安全。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我国基本上没有发生大规模的“饥荒”,这虽是全体中国人的幸事,但也因此淡化了部分国人的粮食安全意识,导致粮食“浪费严重”。据报道,我国每年仅餐桌上浪费的粮食就高达近千万吨,价值高达2000亿元,足够2亿人口吃1年。半碗剩饭、半拉馒头已成餐桌上司空见惯的现象,这种情况在从未尝过饥饿滋味的青年人中尤为严重。有些人的潜意识里,仍然固执地认为有钱就可以随意消费粮食,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是在浪费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这种肆意浪费粮食的行为,不仅与每年都需要进口上亿吨粮食的供需“紧平衡”形势极其不和谐,而且也将严重损害我国未来的粮食安全。
尽管我国持续加大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力度,但由于既往破坏造成的后遗效应,使耕地的肥力逐年下降,导致“良田不多”。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现如今全国优质耕地只占21%,土壤有机质低于0.5%的耕地约占10%;全国耕地有机质含量平均已降到1%,明显低于欧美国家2.5%~4%的水平;东北黑土地带土壤有机质含量由刚开垦时的8%~10%已降为目前的1%~5%;全国50%以上的耕地微量元素缺乏,70%~80%的耕地养分不足。不仅如此,全国还有3.5亿亩土地不同程度地被污染,重污染的就有5 000万亩,有一部分土地甚至不能再耕种了。这无疑是中国未来粮食安全的巨大隐患,我们必须要尽早找到应对措施。
尽管我国近年来粮食产量一直稳定在6亿t以上,但品种构成极不合理,“谷多豆少”问题十分突出。例如,201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6.57亿t,其中以玉米、小麦、水稻为代表的谷物就高达6.1亿t(占92.8%),而大豆仅有区区的0.15亿t(占2.3%)。国内巨量的大豆需求,倒逼着我们同期进口大豆近0.9亿t(占需求的86%,是国产大豆的6倍)。由于这种极其严重的品种结构失衡,导致我国一方面每年花费近400亿美元进口上亿吨大豆,另一方面却在部分地区出现了程度不同的谷物过剩问题,这不仅使我国的粮食安全有“受制于人”的风险,同时也因“谷贱伤农”挫伤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基于“新常态”下粮食安全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我们应该尽早建立起“多维度、全要素”的粮食安全保障机制。“多维度”,就是要从粮食生产、储藏、贸易层面保障“广开粮源”,“全要素”就是要从粮食加工、使用、消费等环节做好“节约用粮”。
“14亿人口年均消费粮食7亿t”,是我国粮食消费形势的新常态。为了适应这一新常态,我们必须铁腕狠抓粮食生产,夯实粮食安全基础,努力确保年均粮食产量稳定在6亿t以上。为此,我们要继续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确保18亿亩红线不突破;继续优化粮食产业政策,确保粮农增产增收;继续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减轻土壤和水源污染;继续加大粮食科技投入,不断提高科技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继续重视粮食生产后备力量培养,鼓励和引导有知识、懂技术的年轻人从事粮食生产。
粮食消费的“经常性和必需性”以及粮食生产的“季节性和波动性”,客观上都要求我们必须做好粮食储藏。通过规模适度、数量合理的粮食储藏起到“以丰补欠、防灾度荒”的作用。尽管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丰收年景,我们可能白白地浪费了 “保费”,但是一旦遇到“天灾人祸、青黄不接”的艰难时期,这些库存的粮食就是“定心丸、维稳器”。“存粮如存金、有粮不担心”,新常态下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各种突发事件可能会不期而至,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只有“库里有粮”,才能“心中不慌”。不管我们如何“节能降费”,全体国民的粮食安全“保费”不仅不能降,反而要“上全、上足”。
新常态下,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互补性越来越强,粮食产业也是如此。尽管我们期望饭碗里要装满自己的粮,但是受到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做到“啥啥都种、年年丰收”。因此,我们在坚持“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原则基础上,也需要在特别时期、特殊品种上适度放开粮食进口,从而起到补充不足、调剂品种的作用。此举如果运用的合理、适度,不仅不会削弱我国的粮食安全,反而有助于补齐我国粮食安全的“短板”。
由于消费水平提高以及加工设备的更新升级,粮食加工越来越精、越来越细,“精米白面”主打市场、“糙米全粉”少有问津。但“物极必反,过犹不及”,“过度加工”不仅造成了粮食中微量而重要营养素的大量流失,而且也造成了宝贵粮食资源的巨大浪费。据国家粮食局统计,我国每年在储藏、运输和加工环节损失粮食约 350亿kg,其中加工环节损失约 75亿kg,占21.4%。我国年产稻谷约2亿t,可加工三级米约1.4亿t,但若加工成精制米则仅有约1.2亿t,无形中就损失了0.2亿t,这相当于1.3亿人 1年口粮或0.4亿亩稻田1年产量。因此,我们必须权衡利弊、立足长远,及时纠正不理智、不科学的粮食“过度加工”行为,转而推广省资源、保营养的粮食“适度加工”工艺。
“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节约”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新常态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一大利器。因此,建议在全体国民中开展粮食安全教育,要让大家懂得粮食不仅是果腹充饥的日常消费品,更是维稳安邦的重要战略资源;要让大家明白“惜衣有衣、惜食有食”、“常把有时当无时,则恒有”的道理。同时,要在民众中开展“光盘行动”,弘扬“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的消费时尚,进而使大家树立起“理性消费、节约用粮”的粮食安全意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面对新常态下粮食安全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我们要尽早拿出“新思路、新对策、新举措”,通过粮食安全保障新机制的全面构建,使我国粮食安全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均得到同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