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对培育干部务实精神的启示

2020-03-02 18:09衣春迪韦忠将
理论与当代 2020年5期
关键词:知行合一求真王阳明

衣春迪 韦忠将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整体视野观与实干行为观的有效结合。“知行合一”意味着“知”与“行”是一个整体,合一并进,对于共产党人而言,这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求真务实传统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引用“知行合一”,旨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形成实干担当的良好政治风气,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传统,提升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以更好适应新时代特征,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知行合一”与务实精神的相通之处

(一)“知行合一”的内涵

知行问题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最早可上溯到《尚书·说命》中的“非知之艰,行之惟艰”,而后历经孟子的知先行后、荀子的行先知后,程颐、朱熹的知先行后、行重知轻等阶段,至王阳明基于“天地万物本吾一体”首倡“知行合一”,他从龙场悟道始论“知行合一”,到探亲途中与徐爱深入讨论“知行合一”,再到晚年回顾东桥、周道通等人书信中详细论述“知行本体”,对于“知行合一”内涵的阐释逐步深入。在“知”与“行”的内在联系上,破除轻重先后的局限,强调合一并进,即“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在“知”与“行”的侧重点上,“知”是一个主观状态,是对道德规范的自觉认知;“行”是一种客观行为,是对自觉认知的实践履行,“知行合一”思想要破除“懵懵懂懂任意去做”和“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两个误区,既不能只是思考揣测而不去实践,也不能冥行妄作而不加思索;“知”与“行”都离不开实践,“知行合一”既是一种思想境界,也是一种行为品格,最理想状态是即认识真切地付诸行动就是实践,实践中明白精确地体察就是认识,正所谓“知之真切笃实处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是知”,只有重视“事上磨炼”,才能不断提升认知水平。

(二)务实的内涵

求真务实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最早由毛泽东同志在民主革命时期提出,用以批判不切实际的空谈,尤其是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两种现象。教条主义主要表现为以僵化的书本知识、条条框框代替实际,一切从理论定义出发,将理论与实践割裂开来,热衷于夸夸其谈;形式主义是指注重表面超过内容、注重形式超过实效、乐于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务实就是要克服教条主义与形式主义的不良影响,排斥虚无空想,一切从实际出发。共产党人倡导的务实精神往往与求真联系在一起。“求真”意味着“求是”,着重于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从本质上提升认识的能力和水平,这是务实的前提;“务实”意味着“践行”,在正确认识的指导下强调实干,有所作为。因此,“求真务实”也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认识的对象是客观规律,二是坚持苦干实干的精神。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践行,是党员干部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

(三)相通之处

“知行合一”与务实精神的相通之处有以下两点:一是都倡导思想境界和行为品格的相互结合。“知行合一”中,圣人要生知安行,意思是天生就知道,而后就能实践;贤人要学知利行,代表着通过学习知道后就要顺利实践;学者要困知勉行,意思是学者要在不断的克服困难中学到知识,有了知识就努力勉励自身进行实践。务实精神中以“求真”为前提,将认识客观规律与采取有效行动联系起来,思想和行为同等重要。二是都注重平凡的力量崇尚实干。王阳明认为人人皆可成圣,普通人也是知行合一价值主体,只要以良知为基础进行实践,最终都会实现修齐治平的理想。就务实而言,克服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最重要的就是讲求实干精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治国理政重在实干,党员干部贵在知行合一,勤政务实。

二、王阳明的为政实践与务实精神

王阳明曾言:“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他二十八岁中进士,曾任观政工部、刑部主事、兵部主事、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南京鸿胪卿、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职,最终成为“立德”“立功”“立言”兼三不朽之人,就得益于他的为政实践始终秉持“知行合一”,离不开“务实”二字。归纳有三:

(一)务实的前提是求真

求真就是要在掌握实情基础上依从是非曲直作出正确判断,务实就要求在判断后付诸行动。王阳明贬谪龙场的经历就体现他对求真务实、知行合一的价值追求。晚明时期,旧体制和社会变迁的矛盾日益增加,国家权力沦为少数利益集团的工具,利用国家机器攫取不当得利。面对宦官刘瑾专权、特务统治残酷、忠臣谏言被杀的政治环境,王阳明在1506年(正德元年)12月初独自上疏,试图拯救戴铣等21人,遏止政治灾难的继续蔓延。表面上看是与太监刘瑾作对,实际上却是对宦官干政的抗争。然而事与愿违,这封奏疏触怒刘瑾,王阳明被贬到贵州龙场驿作驿丞,他的父亲王华调任南京吏部尚书。王阳明要冒着牺牲政治前途甚至身家性命的风险选择直言不讳,是依从良知之心作出道德是非判断之后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求真务实精神。务实首先要求真,求真而后就要实践,这与他主张的知而不行就同于未知、知行合一是一致的,要做到知行合一,就必须坚持真理、不怕牺牲。

(二)务实的核心是实干

实干是在正确价值观指引下有所作为。王阳明认为作为官员,必须为人民办实事,以保民、爱民与富民为宗旨。“大抵天下之不治,皆由有司之失职”。贬谪期满他赴任庐陵知县,面对朝廷摊派的异常增多的赋税任务,王阳明一边以仁人之心安抚百姓避免民变;一边以《为乞蠲免以苏民困事》的报告向吉安府申告减免加派的税赋,同时积极向朝廷派在江西督税的镇守中官王太监陈情,最终获得批准免除摊派,赋税问题得以解决。而后以发告示的形式规劝百姓打官司告状要走合理程序,树立仁心、孝心,以舒缓百姓与政府的关系,形成好的社会风气。而后,他又实行拓宽街巷以防火灾、大办教育以提升道德等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仅以七个月的时间就改善了庐陵的社会治理。这得益于他坚持从百姓出发的“实干”精神,“为政不事威刑,惟以开导人心为本”,知百姓需求而后勤勉奋发,精于思考,善作善成。今时今日,面对更为复杂的治理事务、更为丰富多样的人民诉求、更为快速便捷的信息媒介,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勤政务实的态度妥善应对、积极处理。

(三)务实的关键是攻坚克难

在为政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这就需要干部具备攻坚克难的素养。1515年,赣闽粤湘四省之界发生民乱,当地府衙越管越乱,局势愈演愈烈。王阳明于1517年初赴任赣州,处理民乱事件,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通过三大战役,便平定了民乱事件,可谓临危受命、攻坚克难。他首先抓住主要矛盾,通过更换南安府主要官吏和驻扎官兵、就地组织将官和教官训练民兵等方式,提高官兵战斗力,为平叛奠定坚定的战斗基础;其次完善保障措施,在不加重当地民众税负的情况下,王阳明疏通盐法筹措粮饷,使南赣地区“不加赋而财足”;而后强化监督管理,推行“十家排法”,“沿门按牌审察,遇面生可疑人,即行报官究理。或有隐匿,十家连坐”,消除“贼寇”的耳目;最后着眼于安民教化,制定《南赣乡约》,并强令各州府严格遵照执行,终于使得南赣地区摆脱民乱,社会风气开始好转,生活生产走入正轨。“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意味着人需要在不断的攻坚克难中磨炼自己,领导干部更应该有接受挑战的决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不断升华境界、成就事业,以担当起时代赋予中国、赋予共产党的大任。

三、践行“知行合一”,提升务实精神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为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改革开放的既定国策,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提供了一种科学务实的思维方法和精神动力。”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实现自我净化、自我革新、自我完善,就应该严格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注重涵养政治品质,以“知行合一”提升务实精神,脚踏实地将既定的科学目标和好的工作蓝图变为现实。

(一)“知”精神内涵,提高思想境界

“知”是“行”的思想前提和先决条件。务实首先要有正确的思想认识,只有思想认识到位,才能切实指导实践,如果“知”出了问题,偏离一尺,那么“行”就会偏离一丈,因此党员干部要注重经常检视道德良知,做到明觉精察。

一要立良知之志。共产党人的“良知之志”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说“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因此共产党人的“良知之志”就是牢记党员身份、牢树为民情怀、坚定理想信念,“立志”就是要求党员干部自觉认同这一政治角色和人格追求,坚定自信,强化党性,在艰苦磨炼中实现理想、成就事业。

二要行素位之事。“素位”取自王阳明“君子素其位而行,思不出其位”,意指思想和行动都必须在适当的位置上,反对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敦促领导干部“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办事”。“行素位之事”要在思想认识层面经常反思三个问题:本职要求是什么;距离标准有多远;纪律底线在哪里。知责思进,保持好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三要破心中之贼。“心中贼”即个人私欲,几乎人人都有,甚至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即便是党员干部,如果忽视了学习反思和对照剖析也难免会利欲熏心、行为失范,最终演化成利禄之徒,轻则有损个人事业、家庭和谐,重则破坏党风政风、失信于民。而追溯“心中贼”的源头,则在于党员干部认知不清、自律不足,因此要将条文式的刚性约束和慎独式的道德教化相结合,省察克治、向内用功、启迪良知、回归本心。

(二)“行”精神实践,树立行为品格

“知行合一”阐明的核心就是“人不患不知,而唯患知而不行。”因此,“行”是“知”的实践深化和最终归趣。党员干部需要将思想自觉转化为行动自觉,形成“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闭环,做到真切笃实。

一要勤于业。“勤于业”是党员干部的施政要求。当前,一些干部存在推诿扯皮、不负责任、不思进取等“慵懒散”的不良作风,使得工作推进不力、效率不高、群众满意度差,这些是党员干部缺乏务实精神的表现。“勤于业”就是要改变“慵懒散”等不良作风,及时落实上级的指示精神和政策要求,及时跟进领导的安排部署,及时回应群众的困难问题,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

二要顺于势。“为政者,因势之所便而成之。”“顺于势”是党员干部的施政方法,是指顺应时势、善作善成。党员干部面对各种工作要想做到摸实情、求实策、见实效,必须要善于把握大势。“顺于势”归根结底在于党员干部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的有效统一,遇到急难险重任务,见微知著、整合资源、胸有成竹,最终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即可事半功倍。

三要宜于人。“君子之政,不必专于法,要在宜于人。”“宜于人”是党员干部的施政目的,是指使百姓安稳适宜,这与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意识如出一辙,正所谓“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党员干部在施行政务的过程中要懂得敬畏人民、才能谨慎使用手中的权力;要懂得充分调研民情、才能做出正确决策;要懂得让利于民、才能推动社会稳定发展。

猜你喜欢
知行合一求真王阳明
张锦绣
阎生德
大医求真 惠民求实
走出教材窠臼,走向求真求是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浅析王阳明“知行合一”说
关于王阳明的入仕之道
王阳明研究的知识进路
王阳明的著述观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