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四个维度*

2020-03-02 15:39:59叶官谋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汉语言专业课程育人

叶官谋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文化与传播学院,广西 来宾 546199)

进入新时代,思想交流、交锋、交融更为频繁深入,意识形态更为错综复杂。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特别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鉴于高校是培养各级各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十分重要的阵地,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又强调指出:“(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3]由此可见,在新形势下,“立德树人”更加受到党中央的重视,并提出了一系列工作要求,为课程思政育人工作统一了思想,指明了方向。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立德树人”的具体工作实践中,我们过去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所具有的“立德树人”重要使命,使得地方本科院校实际上只有思政教育专业担负着这一非常重要的使命。我们还不难看到,一些非思政专业课程任课教师由于过分标新立异而在课程思政育人上走了样,不但不能与思政教育专业课程同向而行,极少数教师甚至还反向为之,使德育工作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导致“立德树人”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这实在令人痛心。

因此在新时代,必须着力解决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认真做好调研,研究每一个专业每一门课程所具有的课程思政内容以及可以达到的思政效果,以切实搞好课程思政育人工作。综观众多的非思政教育专业,人们对具有丰富思政内容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工作寄予了厚望。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理应在课程思政育人工作上走在前面、作出榜样,以引领其他非思政教育专业顺利有效地推进课程思政育人工作。而要做好课程思政育人工作,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有与时俱进的理念并探索出良好管用的举措。就汉语言文学专业而言,根据其具有思政内容丰富多样、感人故事俯拾皆是等特点,完全可以通过抓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并让其成为一种常态扎实推进课政思政育人工作。

一、主辅式教材选编

课程思政育人工作首要的是必须提供实用、管用的教材。目前的情况是,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只有部分课程使用国家教育部组织统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系列教材。同时,一些课程尽管已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但在使用过程中教师们发现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和问题,例如一些教材理论性过强而应有的形象性不足,有一些育人内容显得较为牵强,没有能够很好地将思政内容巧妙地融入其中;还有一些教材的内容安排不够科学,尤其是没有能够做到详略得当,应有的课程思政内容更是体现得不够充分;如此等等,都是导致一些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任课教师在课程思政育人方面不大愿意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的重要原因。而更令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工作难以推行的是不少课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尚付缺如,致使一些教师在课程思政育人上的随意性较大,工作成效难如人意。

因此,当前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工作,除了继续征订使用已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并不断根据教师们的意见、建议进行修订以外,还应当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有关规定,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特点编写更为实用、管用的课程思政育人简要读本,作为该课程的辅助教材。对于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系列教材的,各地方高校应当根据教育部、教育厅的指导和自身实际情况认真组织编写适用的课程思政育人教材。

在编写教材过程中,一要考虑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先进文化融入其中。如在广西高校范围编写《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思政育人教材或教辅书时,可以考虑将电影《刘三姐》当中的一些经典山歌编入其中,使学生在总体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同时,也对闻名中外的传统广西壮族山歌有所了解,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养成应有的民族情怀。同时也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文化是由各地民族文化融合发展而成,没有地方民族文化,就没有中华民族的文化,更谈不上优秀文化了。这一点认识在一些地方高校目前还是薄弱的,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及早强化。二是辅助教材、教辅书的编写还应当在利于演唱、演戏、演讲、颂读等方面下功夫,使教材能够彰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特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色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还要具有良好的说、写和诵演等能力。因此要注重在对学生进行这些能力训练的过程中较好地融入思政教育,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写与讲的能力。三是要集体备课撰写教案。除了倾集体之力编好教辅书外,还要组织所有本课程任课教师,结合主辅教材和学生德育培养实际情况进行集体备课,拿出可供每位教师针对不同课堂进行灵活使用的课程思政教案,使课程思政具有较强的目标性和可行性。当前,一些地方高校还没有做到这一点,甚至还缺乏这方面的认识。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地方高校应当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存在的短板,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促使教师们真正重视课程思政育人工作,认真组织开展集体撰写适用通用的教案,并将其作为辅助教材的核心部分。同时,还应当将此项工作成效作为评价教师们对课程思政是否重视的重要标尺,促使广大任课教师真正用心致力于该工作,共同为做好每一门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工作做出应有努力,取得理想成效。

二、互融式师资调配

解决教材问题之后,师资便成为关键一环。由于思政专业教师受过思政育人方式方法的专门训练,并且他们的思政教育内容相对较为系统、集中,在育人方面较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可能更加得心应手,成效也可能更加明显。而非思政教育专业的课程任课教师则显得较为茫然,相对较难适应课程思政育人的角色。因此,各地宜按照如下思路对师资力量进行科学的调配:

一是要在办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院分配2名以上的思政专业任课教师。这2名教师除了负责教授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政治理论公共课以外,还要通过随机督听一般授课、组织听取公开课和召开课程思政讨论会等多种方式指导汉语言文学专业任课教师抓好课程思政育人工作,包括每一门课程思政内容的科学合理选择、思政育人方式方法的灵活巧妙运用,并且要对课程思政育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等等。与此同时,也要调配1名以上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到思政教育专业所在的学院授课,主讲通识课程,并主动地向思政专业的教师请教思政育人的经验,促使自身能够更快更好地掌握课程思政育人的良好方式方法。与此同时,这些教师也应当向思政专业的教师展现自身授课过程中的一些优点,如他们的授课一般具有较强的故事性、生动形象性和感染力、震撼力等等,使思政专业教师能够根据切身感悟及时改进教学工作,更好地消除学生可能不大喜欢的思政教育课惯常使用的说教直输模式,授课更加受到学生的喜爱。以上教师的互融式调配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阶段性的,主要目的是让思政专业与非思政专业的各自特长得以充分展现和互相学习,从而达到不断提升思政育人的共同目标。因此各地方高校应当大胆推行诸如此类的工作举措,并及时总结经验,扬长补短,使互融式师资调配理念和实践经验更好地惠及于全国各地的课程思政育人工作。

二是要有计划地培养既能上好专业课又能上好思政专业课的教师。首先,可以适当调配在学校行政部门从事政治理论相关工作、具有丰富思政实践经验和学历层次较高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员到文学院从事课程思政育人工作。同时也可以将文学院的教师适当调配到有关思想政治工作的行政部门,让文学院教师学到实打实的思政工作经验,从而为自身返回文学院后做好课程思政育人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学校行政部门调配至文学院的人员,在充分发挥自身具有相对较为丰富的思政工作经验的同时,也应当向文学院的广大教师学习理论知识,更好将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融合起来,形成两类人员互学共进、推动课程思政育人工作的良好局面。于此方面,笔者所在的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大胆地进行了尝试,引进地方市委从事理论研究方面的人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次,应当制定师资培训计划,分期分科对课程任课教师在校内外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培养。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应当重点讲授与时俱进的政治理论知识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并且能够拿出较为管用的科学融入课程之中的方式方法,使教师们真正学到直接可以操作的“技术”而不再茫然。对于思政专业教师,要重点教会他们应当从哪些方面去指导非思政专业教师搜集汇总思政内容,如何合理地安排在哪些章节,要采取哪些方式方法去进行讲授等等。同时,还要让他们适当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一般性的思政内容,以及较为常用的颇显优势的一些教学方式方法。简而言之,就是尽可能地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思政专业教师培养成为熟悉此两个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通才。事实上,由于文史哲不分家,共通性很强,只要用心钻研,成为通才也并非难事。而知识的融通则可使这些教师无论是教授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还是思政专业知识,在课程思政育人的总体授课水平上均会大大提升,更受学生欢迎,思政育人效果更佳。

三、“主”(主体体验)“动”(感动教育)式方法为纲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应当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尽可能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做到与时俱进:

一是要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可通过经典颂读进行课程思政育人的优势。汉语言文学专业不少课程均具有丰富感人的诗词曲文等,每当颂读起一些经典名篇名段名句,总会令人心潮起伏,深受感染。而这种触动是直抵心灵的,是最容易引起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倾向的重要一环。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于此方面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有计划地实施经典颂读用以育好新人,切不可敷衍了事。

二是要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可根据作品内容安排课堂表演进行课程思政育人的优势。文学作品中的许多内容和情感,无论是喜怒哀乐,都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演绎,在反复的指导之后完全可以让学生进入“真演员”的境地。更为重要的是于此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作品中的爱恨情愁,让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震撼之中真正领悟什么是真善美、假恶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是要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可以通过演唱古典诗词进行课程思政育人的优势。正如央视正在热播的“经典咏流传”栏目那样,可以在课堂内外通过演唱那些将经典诗词曲文编成的歌曲,让学生在感人肺腑的词句和动人的旋律组成的美妙精神佳品的熏陶下自觉或不自觉地洗刷掉不良思想意识,自觉向上向善。通过教学实践可知,学生非常喜爱老师在课堂上唱起动人的古典歌曲,而此种授课方法完全可以达到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和潜藏其中的做人道理。例如笔者经常采取此法,在讲述爱国精神时,常常在课堂上唱起以宋代爱国军人岳飞的著名词作《满江红》创作而成的歌曲,每次几乎都是我唱出一句之后,学生们便不由自主地与我合唱,使爱国热情充盈整个教室。几年来的授课实践让我真正感受到“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4]这句话的真理性。事实亦正如此,学生在受到此类思想教育之后,为祖国强大而排除万难、奋力拼搏的决心更加坚定不移了。

四是要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可通过讲述生动故事进行课程思政育人的优势。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当中有着无数的动人故事,任课教师有责任将这些故事通过声情并茂的方式进行讲述。这正如同中国中央电视台每年一次的“感动中国人物”栏目一样,每讲述一个故事,必定能够令人印象深刻、感动不已甚至泪流满面。作为优秀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理应在课程思政育人工作上不懈追求并努力达到这样的境界。

五是要尽可能多地通过主体体验式育人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如通过组织广大学生参加“国学知识大赛”“经典颂读大赛”“应用文写作大赛”“三笔字书写大赛”“师范生演讲大赛”“文学创作大赛”“戏剧表演比赛”,以及形式多样的文艺晚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学到和夯实有关知识的同时,收获许多切身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良好教育,并在反复强化的过程中使这些思想得以内化于心,成为自身持之恒久的心理习惯和行为倾向。

事实上,在当前教育教学新形势下,过去的理论说教的方式方法学生颇为反感,教育效果不够理想。因此,必须强化学生的主体体验和感动式教育,以努力达到既定的教育教学目标。

四、立体式协作共育

当前的教育应当是开放的教育、合作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教育。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切合时代的发展,培育出来的人才方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在课程思政育人方面同样如此。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应当努力通过校地(学校与地方政府部门)、校校(学校与中小学)、院院(校内各二级学院)、室室(文学院内各教研室)和导师引领等多元共育方式,使学生在每一个环节都受到课程思政的良好教育。

一是通过校地合作实施课程思政育人。如通过组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到地方文联交流学习,让他们聆听老作家讲述自身进行文学创作的故事,让学生更好地懂得文学真正来源于现实生活的一个个生动例子,并深刻地领悟到只要不惧艰辛无怨无悔定会有所成就的道理,使他们逐渐养成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刚毅有为等良好的思想意识和品性。其中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很好地将自己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自身的实践体验结合起来,使理论知识变得不再枯燥而令学生掌握得更加迅速、印象更为深刻。又如通过组织学生与交通警察一起维护公共交通秩序,可以让他们从内心体会到交警工作的艰辛和他们所具有的无私奉献精神。诸如此类的实践活动体验都是弥足珍贵的思政育人内容,值得各地方高校去研究,并科学规划好与地方政府部门合作育人的具体实施方案。

二是通过校校合作实施课程思政育人。各类学校都有自身的优点和创新之处,因此通过校校合作互相吸取良好经验显得尤为重要。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科学安排本科学生到地方中小学见习、实习,这样不仅能够使他们从中学到更加切合实战的工作经验,还可让他们了解到不少教师在环境较为艰苦的乡村任教却无怨无悔,虽然清贫但却能够笑对人生、热爱学生、奉献青春的可贵精神,促使他们心生感触,产生崇敬看齐之情。这种无声的教育可以产生强大的说服功用,产生很好的育人效果。

三是通过院院、室室合作更好实施课程思政育人。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工作不是教师个人的事,而是整个学院、整个学校的重大部署,不能单打独斗,必须通力协作,方可产生良好的效果。因此必须强化各二级学院以及二级学院内的各教研室、各课题组的合作,一起交流制定出较为科学管用、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大力推进思政育人工作向前发展。如可通过院院合作举办文艺晚会,让学生发现相互存在的闪光点,产生见贤思齐、创先争优的浓厚思想意识。而通过室室合作开展课程思政育人,可以让教师思路豁然开朗、信心倍增,在具体课程思政育人工作中萌生更多更好的举措,取得更为理想的成效。

四是通过实施导师制育人。“仅面向群体式的单向传播或群体式的互动,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5]笔者以为此言不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让学生分组接受教师更多方面更为细心的指导,更加利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地方本科院校实施本科学生导师制育人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真正实施的高校还不够多,应当引起各地的关注。各地方本科院校要认真研究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本科学生导师制育人方案,通过每1位教师指导5名左右的本科学生,让学生能够更多地得到老师面对面的指导和帮助。这样学生不仅所获知识更多,还会受到老师个人良好品德的影响,并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相类似的良好思想和道德品行。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文传学院于此方面实践了一年有余,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效,表现在学生思想更加积极向上、更加尊师重道、学风更加优秀、期末考试总体成绩更佳。

猜你喜欢
汉语言专业课程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
语言与翻译(2015年2期)2015-07-18 11:09:55
试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性及策略
消费导刊(2014年12期)2015-02-13 17:32:09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