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红玉,庞 磊
(烟台大学 图书馆,山东 烟台 264005)
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是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对日益开放的教育环境提出的一体化育人要求,全面实现从“教”到“育”[1]。有学者对10所高校育人体系牵头部门和协作单位进行调研统计,发现承担相关工作的主要是教务处、学生处、党委宣传部等部门,少数高校将“读书活动”作为 “文化育人”观测点,把图书馆列入任务分解表[2]。可见,图书馆在“三全育人”中发挥的作用明显不够。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在“三全育人”工作中不应“袖手旁观”,应当拓宽其传统功能,凭借自优势发挥更大作用。
当下,网络空间因其开放性、海量性、共享性等特点成为受教育者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重要渠道,教育者强制灌输的优势被逐渐消解[3]。高校图书馆凭借丰富的学习资源、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先进技术设备优势,正转型成为集学习支持、研究支持、教学活动、学术交流、文化传承、社交休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校园知识中心、文化中心、学习中心(“三中心”)。
成为“三中心”的高校图书馆必然是大学生最愿去的场所之一。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关于大学生在图书馆学习行为特点的研究报告指出:大学生在图书馆表现出多任务性,即在图书馆的一个时间段内同时完成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学习交互等几项任务[4]。这决定了学生在图书馆学习期间可以接受多种教育,这为图书馆开展文化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提供了理论支持。
随着人的素质和能力大大提高,高等教育不再是生存性教育,而是发展性教育,更加突出其“发展的”“多元的”“全面的”功能。大学生利益诉求和成长需要已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育人的主体性更加明显。
当代大学生对信息的依赖超越了以往任何时期,受限于年龄及社会阅历,他们对信息的操控能力却没有与之得到相应的提升,反而新技术的应用使其与人沟通的主动性和频率较前人有所下降。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数据资源、专业的情报处理人才、先进的技术设施装备,能够在复杂的数据中发现隐藏其中的价值,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大数据的整理、发现、供给和关联;而丰富、多元、精准的数据供给,又会使教育变得更准确和有效。由此可见,高校图书馆在课程育人、科研育人、网络育人中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积极作用。
本研究的教育动力仅指学习主体针对学习行为的心理驱动总和。新时代大学生更愿意发挥其教育的主体性,希望在受教育过程中能更多、更好地主动参与、互动交流、实践探索。
高校图书馆馆员不仅是文献的保管者和传递者,也是学生的情感共鸣者、心理引导者、价值培育者、思想引航者。图书馆在实践育人、心理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方面大有优势、大有可为。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2015)》指出:“图书馆的主要职能是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图书馆应全面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为教学、科研提供文献信息资源是高校图书馆的基础工作之一。图书馆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相关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分析,以更好地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支持。面向学生的学术成果鉴定、学术道德监测等基本服务,在端正大学生科研行为、学术道德等方面始终发挥着关口作用。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除官方网站,还开办有微信公众号等,承担着重要的育人职能。
高校图书馆的学生馆员、学生图书管委会、志愿服务队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等的重要平台。图书馆的实践性劳动,不仅有“上书”等较为简单的体力劳动,还有协助编辑图书馆内刊、维护图书馆微信运营等需要较高技术的岗位。简单的体力劳动能够让学生懂得感恩,文献数字化加工、视频制作的岗位可以教授学生一技之长,助理编辑等岗位则直接站在思政教育前线。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各类讲座、论坛的重要举办地,是学校文化育人的主阵地之一。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不仅宽敞舒适,还装饰有各类文化艺术作品、绿植小品景观,是校园审美教育的重要场所。只有给学生以“诗与远方”,才能让学生前进的步伐更加稳健致远。高校图书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普及方面有着自己的优势。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由青春转向成熟的阶段,目标理想缺失的无所适从、人际关系不善的郁闷心情、自我意识造成的自卑怯懦、负面压力过大的情绪积压……都成了大学生一个个“成长中的烦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受工作人员少、平安考核等影响,主要工作方向在于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侧重于“治病”,而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压力等问题的解决,往往力不从心。但是,心理育人并不单纯是心理健康教育,更要侧重于育心——心灵教育。在这方面,阅读疗法具有独特作用。读者在阅读中,可以从书中相似情境中获得心理和感情上的认同,帮助其宣泄心中的焦虑,净化心灵,通过领悟作者的巧妙用心,领悟作品的内容和真谛,最终疗愈心中的创伤[5]。高校图书馆是阅读疗法的主力军,能帮助舒缓大学生压力、解决心理问题。
高校图书馆作为校园公共产品、开放空间,必然有相应的管理规定、服务守则以及管理、服务人员,每一个进入图书馆的学生既是被管理者,也是被服务者。管理和服务是一体化的,好的管理才能体现更高质量的服务,而高水平的服务需要严格管理的支撑。对学生而言,管理和服务也是一种教育,属于隐形教育。只有服从管理才能得到好的服务,只有不断修正的管理才能持续提升服务的质量。在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中,大学生的文明素质、行为规范会得到提升;而图书馆馆员的管理和服务除专业技能施展,也是身教胜于言传的“人师”。
1.“三全育人”工作认识不到位
有部分高校图书馆在学校归于教辅单位,在“三全育人”中的职责体现和作用发挥尚未得到足够重视,自身也没有把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提升到工作“主责”中来。图书馆工作更多倾向于文献、数据提供等“主业”,把大学生思政教育当作是“副业”或个别馆员的“热心行为”,这极大影响了图书馆育人工作的开展和优势发挥。观念认识的不到位,使图书馆参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意识滞后,馆员参与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足,相应的文化建设、组织建设也不完善。
2.“三全育人”工作机制不完善
图书馆的思政教育工作实现由副业变主责,更多需要涉及体制机制完善。思政教育的图书采购比例、专栏设置、使用阅读数据分析,开展红色书籍影视阅读、观看、分享的场地设施、学生组织、运行管理,从事相关思政教育活动或进行阅读疗法的馆员、相关学生组织指导教师的工作时间调配、工作量认定、绩效评价等问题,都还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在“大思政”格局下进行制度创新;只有好的体制机制,才能引导馆员投入思政教育工作,保障他们从事思政教育的所需和热情。
3.“三全育人”工作条件不够完备
受馆藏体量大、纸质文献保存安全要求高、新技术变革迭代加速等影响,高校图书馆在馆舍改造、新技术引进等方面往往存在滞后性。图书馆的运营是否开放、环境是否优雅、设施是否齐全、技术是否先进,能否满足大学生对图书馆多样化的需求和智慧化的要求,都直接影响 “三全育人”工作的开展。受工作惯性和馆员专业影响,面对“三全育人”新课题,高校图书馆普遍面临缺项目、没抓手的困境。
4.“三全育人”工作准备不充分
大学生教育是一项复杂、严谨、科学的工作,需要教育学、政治学、管理学、心理学、法学等相关知识积累,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图书馆馆员要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熟悉大学生的教育过程和学校的一般教学安排,能够亲切和善地和学生进行交流。受长期以来工作对象的影响,相对于做“人”的工作,图书馆馆员更擅长做“书”的工作,图书馆“三全育人”工作还有很多准备不到位。
5.“三全育人”工作阵地不健全
图书馆进行的书刊借阅、情报分析,是习以为常、千篇一律的日常业务;开展的读书、观影等活动,是就事论事、干完就了的单纯活动,很少上升到立德树人的高度去思考、去对待、去开展。图书馆网站、微信公众号,主要用于信息查询、网上借阅、运营动态公告,更多体现的是服务,基本没有主动发声;图书馆供读者阅览的内刊,也是基于图书、报刊、数据库等的介绍推荐、感悟分享,更多是基于对传统图书馆业务的引导,“三全育人”工作阵地不健全。
6.“三全育人”工作协同不通畅
高校图书馆在进行“三全育人”工作中要打通馆内的纵向联系、校内的横向联系、校外的广域联系,真正发挥出“三全育人”1+1>2的协同效应。受体制机制所限,图书馆尚未实现直接基于思政教育工作的资源集中;受限于教辅单位的定位,图书馆和一线教师、辅导员以及学校心理辅导机构、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等的联系相对较少,不利于结合课堂教学以及专业开展思政教育,也不利于发现问题后的及时沟通解决。也因为长期对直接育人工作的淡忘,图书馆的对外联系更多的是围绕图书数据业务进行,缺少“大思政”意识。
针对上述问题,高校图书馆在“三全育人”工作中应采取如下对策。
1.加强学习培训,解决认识不到位、准备不充分等问题
高校图书馆应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重要思想;牢固树立“立德树人是高校根本任务”理念,提高图书馆对“三全育人”工作的认识,凝聚全体馆员的工作共识、激发工作热情、唤醒工作能力。邀请学校党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处、教务处等部门进行“三全育人”、党的基本理论、学生教育管理、课程思政等方面的培训,掌握思政教育的基本理念、规律、方法。通过培训结合自身优势,图书馆就“三全育人”工作创新自留地、发现结合部、寻找处女地。
2.借鉴创新制度,解决机制不完善、协同不畅通等问题
高校图书馆应围绕立德树人进行架构重建和制度创新,科学调度、合理安排,从人、财、物等方面确保“三全育人”工作的有效落实。坚持问题导向,充分发挥学生的教育主体作用,开展校内调研,向学生问需、问计,向师生求贤、求才;既要加强与校内党建宣传、教育管理等部门以及相关学院的沟通联系,也要积极开展校外考察学习,移植“三全育人”工作开展较好的高校图书馆经验做法。在对外联系中,要提高站位、扩大视野,放眼文化领域、深耕地方资源,积极借力开展育人工作,努力实现高校图书馆从“提供服务”到“教书育人”的转变。
3.优化软硬环境,解决条件不完备、阵地不健全等问题
高校图书馆要采用空间共享融合理念,改变传统以书架陈列为主模式,增加学习空间,添设咖啡吧、茶座等服务设施,重视环境装饰、艺术品陈设、绿植摆放等,把图书馆打造成学生愿意去、呆得住、乐于学的“打卡地”,将图书馆转型升级为智能、人文、多彩的中心。广大馆员既要树立好严于律己、规范有序的教师形象,又要甘当亲切友善、温暖知心的同龄人。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场地优势和馆藏优势,加强和校团委、学生会等部门的合作,举办好讲座、观影、读书会等活动,协办好读书节、科创展、艺术月等活动;还可利用QQ空间、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虚拟环境,打造一批读书分享、公开课等网红栏目。
“三全育人”是新时代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工作和抓手之一。高校图书馆应抓住机会,变“书”本位为“人”本位,主动适应、积极转型,在“三全育人”工作中积极发挥作用、谋求地位。图书馆要集中馆内资源、发掘馆员的学科或才艺优势、潜力,调动相关人员、要素,以读书节(读书会)、阅读疗法、文化创客中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等特色项目为抓手推进“三全育人”,落实育人责任,打造思政教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