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美芳,陈 栋,顾 琪
(南京城市职业学院,江苏南京 210002)
高职院校传统的财务职能主要集中在核算职能上,关注日常业务居多,对高职院校发展提供决策支持、价值管理、绩效评价和内部控制等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2014年1月1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全面试行、2015年1月1日新《预算法》正式实施、2019年1月1日《政府会计制度》全面实施,这些制度的层层推进,一方面强化了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另一方面从内控控制、资金预算管理、全面核算和成本管理等多个方面强调了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的必要性,指引了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构建的方向。
中国会计百科全书提出:“财务管理按管理主体分为宏观财务管理、部门财务管理、企业财务管理、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家庭财务管理等。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整个经营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在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地存在着资金运动,对这一资金运动的管理就独立化而形成了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资金运动的管理,与企业其他管理的区别在于它是一种价值管理”[1]。现代经济词典提出:“在一定目标下,对资产的购置、融资及管理”[2]。会计词典中阐述:“是组织资金运动、处理资金运动中所体现的经济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社会科学大词典提出:“是财务会计的基础工作,是企业对财产、资金、成本、费用、利润及其分配等财务收支活动实行管理和监督的总称”[3]。法学大词典提出:“企业对其资金的形成、运用、消耗和产品收入分配所进行的计划、调节、控制和监督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其主要内容包括:固定资产管理、流动资金管理、成本管理、利润分配管理、专用基金管理、企业财务收支平衡计划的编制等”[4]。
通过以上财务管理的定义来看,财务管理具有3个特点,财务管理是服务于组织目标的,财务管理是围绕资金进行的管理,财务管理是组织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体系,是由各级政府直接管理,向社会培养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和职业道德人才的服务性组织,同时高职院校担负着向社会大众和地方科学、技术、文化、经济提供服务的职责[5]。高职院校财务工作主要是将经费合理分配到教学、科研、管理、后勤等部门,服务于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目标的同时,服务于地方科学、技术、文化和行业经济的发展。其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或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支付和接受教育主体缴纳的学费收入,因此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不仅涉及会计核算,同时还包括根据财政要求进行资金的使用、收支、负债、资产管理、内部监督以及绩效评价等内容。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具有3个特点:第一,以为社会和地方经济提供服务为主。高职院校以为满足国家、行业、地方对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己任,因此决定了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以提供服务为主。第二,财务管理工作具有复杂性。高职院校资金来源除了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之外,还有政府购买服务、经营项目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合作办学收入等;高职院校办学类型多样化,较为复杂,不仅需要依据不同资金来源进行差异化管理,还要依据财政政策和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应财务管理制度。第三,较难形成统一认知的考评体系和评判依据。高职院校组织管理目标以公益性和服务性为主,同时兼顾社会评价和适应招生形势,较之企业组织目标的价值最大化,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较难形成统一认知的衡定标准。
目前,高职院校经费主要来源是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在当前财政政策下,收支业务均要符合国家行政法规和财经政策,执行过程中刚性要求十分强。最近两年地方财政绩效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对行政事业单位提出“压缩一般性支出”“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以及中央和地方政府对“三公”经费的硬性规定。高职院校各利益主体在思想认知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传导到财务管理上,财务人员的体会是“松弛预算”“项目预算执行率差”“预决算两张皮”,各资金使用部门的体会是“报账难”“制度多”“流程复杂”。
高职院校在发展历史中经历了蓬勃的发展期,很多高职院校无法编制中长期预算,或缺乏中长期资金统筹能力。例如某高职院校计划5年内建成地方“高水平院校,高水平专业”的“双高”院校。“双高”建设的任务体系可以概括为基础设施建设、专业群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科研能力提高等[6]。如何将“双高”建设的诸多目标任务进行有效的5年期任务分解,并匹配合理的中长期资金预算,高职院校缺乏这方面认知和规划,很难做到校内外资源统筹安排。
会计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发展参差不齐[7]。高职院校所谓的会计信息化目前还局限在业务报销、工资代发等功能模块上,只是在形式上替代了手工做账的方式,并未发挥出会计信息化和网络化的真正作用,目前“信息孤岛”“信息分散”导致高职院校财务部门对资金预算和项目管理难以发挥出监督和评价作用,高职院校管理会计目前发挥的作用极为有限。
高职院校长期以来,主要通过行政手段进行管理,强调“公平”,相对而言忽略“效率”,对管理边界的清晰度要求不高,从而导致财务管理主要聚焦在经费执行的合法合规上,对绩效考评没有足够重视。另外高职院校在绩效考评体系的构建上也存在理论研究不够、历史经验不足、考评手段不丰富等状况[8]。高职院校自身的公益性、目标的不明确、对行政手段的过分依赖、所处发展阶段等决定了考评体系的独特性,较难借鉴其他行业,需要高职院校自身去梳理和思考。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成立和发展都是响应和满足国家或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行政管理一直主导着高职院校的发展,高职院校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是依据行政模式设立的[9]。高职院校同时又在地方经济中扮演着服务者、参与者的角色,一方面与企业有着深度合作,对企业管理模式在双方业务合作过程中不断耦合,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近年来招生瓶颈和专业发展方向的不确定性等因素,让高职院校内部对现代企业管理有强烈的学习意愿,例如生均成本的讨论、新专业建设成本的衡量、高职院校收益观的思考等[10]。两种管理思维汇合在高职院校管理中会相互启发,但现阶段更多的是碰撞和摩擦,尚未形成成熟的可借鉴或可参照的模式。
高职院校内部的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没有实现共通、共享、共融,大部分管理软件和管理数据只能供少数部门使用。当前高职院校在资金管理上始终存在一种矛盾现象:部门或者项目的资金宽松问题与高职院校整体资金管理短缺之间的矛盾,这是资金使用者与管理层之间的博弈,是决策主体(领导、项目负责人)基于偏好的最大化进行充分理性决策的结果。高职院校的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之间的不流畅和不共享,势必导致资金预算实施和执行中缺乏科学分配方案、无法进行有效的绩效评估、资金预算安排低效等状况的发生,无法科学有效地提供给博弈双方全面客观的财务数据。
打破目前的信息壁垒不可避免地就要打破国内高职院校这么多年形成的权属分工和流程职责。由下而上地推动全校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的共通、共享、共融,希望通过一、两个财务系统的更新或改造来实现这种共通、共享、共融,往往力有所不逮、技有所不及。而且目前市面上的高校财务管理软件的研发思路是基于财务环节的处理,对业务流程中非财务环节的信息忽略,更遑论对校外的同业务流程处理采用大数据搜索或定向搜索进行比较研究。在这种情况下的流程再造,既要统观全局,又要分析高职院校项业务中的量化数据,还需兼顾上级行政管理的需求,成本高昂,效果难以保障。
因为高职院校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发展壮大起来的,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一直采用实用主义态度,财务管理职能构建上缺乏导向。这在高职院校高速发展中,问题或弊端可能不易凸显,但当高职院校本身具备一定规模后、发展趋缓、有竞争压力时,会出现应对上无所适从。例如当面临发展规模与资金短缺的压力、学校专业建设与地方行业发展匹配度不高、高度的同业竞争时,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职能需要有明确的导向性来指导高职院校的资源分配实现高职院校的组织目标。
绝大部分高职院校高度依赖地方财政,在资金安排上缺乏中长期资金统筹能力,在管理目标上分散,导致高职院校无法简单地借鉴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战略导向、风险导向和价值链导向等。对于高职院校而言,需要根据自身所处的地域环境、发展规模、成长阶段进行财务管理职能导向的判断,从而让财务管理能够高效服务于高职院校的发展。
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建设刚刚起步,后续需要讨论高职院校财务管理重构的导向和原则,构建系统的财务评价体系,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新理念提高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水平。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人员要能够善于归纳业务规律,运用信息化提升内部管理的效率,提高资产和资金的使用效能;运用新的管理理念梳理内部流程,提升管理水平,优化管理制度和流程。高职院校领导层要重视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构建专业化、学习型的财务管理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