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秋祭月及月光码文化习俗研究*

2020-03-02 13:54晨,邓
关键词:兔儿爷月饼习俗

陈 晨,邓 环

(广西民族大学 科技史与科技文化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006)

0 引言

起源于中国古代先民月崇拜的中秋节,在经历了时间的沉淀后,时至今日已发展成民众最喜爱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有团圆、和谐的美好寓意,人们在祭月、赏月的同时,也是对亲人、朋友表达思念的重要时刻.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中秋习俗也独具地方特色,其中北京以拜兔儿爷、祭月光码等中秋祭月习俗而闻名.兔儿爷已经发展成最具代表性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月光码与之相比,这一传统工艺已经随着祭月仪式的消逝而逐渐被历史淘汰.在北京中秋祭月习俗的研究基础上,发掘月光码这一传统工艺背后所传承的技艺、内涵以及人们所寄托的美好祈愿,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截至目前,学界关于中秋节与月崇拜关系的研究颇为丰硕,研究内容涉及中秋节的起源、月神话与月崇拜、中秋文化探源等多个方面.如谢婉若在《古代月神话与月崇拜研究》中以月神话为研究基础,分析了古代先民月崇拜的原因,并从侧面指出中秋节与月崇拜的关联;[1]杨琳在《中秋节的起源》中对中秋节出现的时间以及形成基础进行了相关探讨;[2]王兰兰在《中秋节起源与形成新论》中分析了中秋节起源在宗教、政治、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因素;[3]李东秦在《中秋节与月崇拜》中对中秋节与月崇拜的关系以及月崇拜的信仰内涵进行了相关分析[4].关于北京的中秋习俗,宋兆麟、[5]薄松年、[6]关昕[7]对北京中秋节吃月饼、祭月、玩兔儿爷等节俗有简单介绍.

综合已有研究来看,北京中秋节俗中有关“月光码”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在月光码的文化意蕴和制作工艺方面更是缺乏针对性研究.月光码作为老北京人祭月仪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神像,是木版水印技术的产物,其背后不仅传承了民间传统技艺,也蕴含了人们对中秋佳节的美好祈盼,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和重要的研究价值.

1 中秋节习俗溯源

古代先民对月亮的祭拜是中秋节产生的前提,从原始化到制度化,祭月仪式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起初,只有帝王才有资格祭祀日月,最早有记载的文献见于周代.《国语·周语上》记载:“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8]37《礼记·祭义》记载:“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以别外内,以端其位.日出于东,月生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9]1323自周代开始形成春分于东祭日,秋分于西祭月后,逐渐形成祭祀日月的礼制.秦汉在此基础上有所改变,魏晋南北朝时这一礼制逐渐确立,伴随祭月仪式的举行,赏月这一行为也开始出现,但并未成形.到了隋唐时期,皇家对祭月的独占权威逐渐减弱,赏月也成了民间的活动之一.之后,关于月亮神话故事的出现以及文人雅士风靡一时的赏月之风伴随着大量华丽篇章的涌现,对中秋这一节日的确立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唐代,中秋赏月习俗已经在北方流行,中秋节还处于糅合定型阶段,且并没有得到官方认定,但是为后来中秋节的确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虽然在《中国民俗辞典》《中国风俗辞典》《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等资料文献中皆支持“宋代始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这一说法,但学界对这一结论仍存在许多质疑.可以肯定的是,中秋节这一节日在宋代是已经存在的.明确提到“中秋节”这一名词的是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文中记载:“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10]47与唐代相比较,宋代的中秋节在各个方面远兴盛于唐,且已经成为全民参与的节庆活动.到了明清时期,除了沿袭前朝传承下来的中秋习俗外,受现实生活环境的影响,民众的功利性更加突出,中秋祭月更多的是承载着民众的愿望和世俗的情感,祈福成为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时至今日,已成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中秋节,仍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寄托着中华人民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

2 北京中秋节习俗及祭月文化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独具特色的中秋节俗构成了中国灿烂的节俗文化.北京作为古都,自是传承着带有“北京味儿”的中秋习俗.自明清以来,深受老北京人重视的中秋节,各种丰富多彩的中秋节庆活动经久不衰.

2.1 北京中秋节习俗

2.1.1 吃月饼

作为最初用来祭祀月神的供品,月饼到后来已经演变为中秋节的时令食品,有着团圆和睦的美好寓意.《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十五日祭月,香灯品供之外,则团圆月饼也.”[11]26《增补都门杂咏·食品门》也提道:“红白翻毛制造精,中秋送礼遍都城.论斤成套多低货,馅少皮干大半生.”[12]177在中秋到来之前,北京的各点心铺就开始出售月饼,京味月饼主要有自来红、自来白、翻毛月饼等,这种本地月饼皮厚馅少,在口感方面和南味月饼比,略微不足.另外,还有一种用来祭月的特制月饼,尺寸略大,上面制有月宫、兔神等图案.《燕京岁时记》中记载:“至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谓之团圆饼.”[13]78祭祀结束后,月饼既可当时分食而用,也可留到除夕,将中秋寄予的美好祝愿延续到来年,象征一年圆圆满满.

2.1.2 祭拜兔儿爷

兔儿爷是北京的一种彩塑,在中秋佳节到来之际,不仅是小儿们祭拜的神灵,也是京城中秋节特有的儿童玩具.来源于月崇拜中的兔儿爷,不仅兼具神圣和世俗的特性,又集祭祀和娱乐功能于一体,其独立形象的出现自有一个形成和演变的过程.兔神的出现自古以来就和月亮是离不开的,其中嫦娥和玉兔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由于“玉兔捣药”这一典故的出现,兔神在各种传颂中逐渐演变成不死、长寿的象征.后来,玉兔下凡施药救世人于瘟疫这一神话故事的出现,更是促使兔神在祭月仪式中逐渐脱离出来,并经过艺术化、人格化、神化的演变后,形成了兔儿爷这一独立形象.文献中最早出现兔儿爷的是《花王阁剩稿》中,记载:“京师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14]18可见,至少在明末,兔儿爷就已受到儿女们的单独祭拜了.到了清代,祭拜兔儿爷早已蔚然成风,兔儿爷的形象也逐渐丰富多彩起来,不仅有红袍金甲的威武官家造型,也有反映社会百态的民间世俗造型.彼时,每逢中秋,用兔儿爷堆砌起来的兔儿爷山已然成为中秋一景,《都门杂咏》中记载:“旧债莫题万愁删,忘却时光心自闲.瞥眼忽惊佳节近,满街争摆兔儿山.”[12]232当中描述的便是这一场景.家家户户买来兔儿爷后,于供桌上放置月饼、西瓜、石榴、桃子、莲藕、鸡冠花、毛豆枝等供品,儿女们向其行跪拜礼,如《侧帽余谭》曰:“都下例于中秋,家家祀月中之兔,尊之为‘兔儿爷’.逐利者肖像如人状,有泥塑者,布扎者,纸绘者,堆积市上,几如小山.京人携小女儿购归,陈瓜果拜之.”[15]受民间风俗影响,有些皇室贵族也会购买兔儿爷祭拜.祭拜结束后的兔儿爷便成为小儿们手中把玩的玩具了.

除了吃月饼、拜兔儿爷,老北京人还有要账和听戏的习惯.《都门记略》中:“中秋佳节月通宵,债主盈门不肯饶.老幼停杯声寂寂,团圆酒饮在明朝.”[16]记载的正是中秋要账这一习俗.另外,逢年过节搭建的戏台子也是老北京人的乐趣之一.中秋佳节,当然少不了各种关于月亮和兔儿爷的戏曲,台上台下遥相呼应,自是形成一幕幕热闹的场面.

2.2 北京中秋祭月文化

除了吃月饼、拜兔儿爷外,祭月作为北京中秋节习俗最重要的一环,仪式自是自成一套且十分严肃庄重.其中,月光码作为祭月仪式中不可或缺的神像,不仅蕴含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也体现了民间传统技艺的传承发展,充分展现了古代先民的丰富想象力和无穷智慧.

2.2.1 北京中秋祭月仪式

祈福是祭月的根本,祭月是中秋的核心.作为中秋节最重要的活动,十五日当晚,全家都要沐浴更衣在庭院中祭拜月神,以求月神赐福.《新编醉翁谈录》中记载:“中秋,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官,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颜如皓月.”[17]32宋代,祭月习俗已经演变成向月神祈福,男子祈求功名利禄,女子祈求容颜貌美,早得姻缘.到了明清乃至民国时期,中秋祭月已经形成一套固定的仪式,比如隔空当月祭拜,或者设神位祭拜.虽然祭拜月神的方式并不统一,但都是把神像置于月出的方位,在自家院子里搭神台、摆好瓶花、香案、焚香点烛并设下供桌,以表达人们对月神的敬仰.供桌上的贡品除了月饼之外,还有切成莲瓣状的西瓜、应季的水果以及带枝的毛豆、莲藕和红鸡冠花等.《帝京景物略》记载:“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花.纸肆市月光纸,缋满月像,趺坐莲花者,月光遍照菩萨也.花下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纸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缤纷.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供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家之人必遍.月饼月果,戚属馈遗相报.饼有径二尺者.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18]69祭拜完毕后,通常会将月光码和千张纸钱、元宝等一起焚烧,驱邪祈福.如果有未烧尽的秫秸,大人们会将其压在炕席底下,留着敲打尿炕的孩子.

2.2.2 祭月祈福所用的神像——月光码

在祭拜月神时,月光码是常用的神像.月光码也叫月光马儿、月光纸、月宫码、月光神祃、兔爷祃等,是木版水印的一种,上面印有所祭拜的月神、月宫和捣药玉兔等形象,通常是用秫秸或竹篾扎架成一长方牌形架子,底色多为黄红两色,架子顶部还要竖几面红黄纸裁成的小彩旗.《燕京岁时记》记载:“京师谓神像为神马儿,不敢斥言神也.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玉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色,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13]每年到了中秋节前,月光码在京纸店、南纸店和油盐店里均有售卖.

2.2.3 月光码的文化意蕴

关于月光码上所祭月神,与中国古代先民的月崇拜是分不开的.古人因对月食等月相变化的不解,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逐渐把月亮理解为不死的象征,认为月中有不死药.因此伴随着各种神话故事的出现,拥有月亮神力的月神也就诞生了.在中国民间,由于“嫦娥奔月”的故事实在深入人心,所以在民间信仰中,嫦娥作为月神的象征已经成了人们的共识.后来受道教的影响,嫦娥与太阴星君合并为一人,尊称为“月宫黄华素曜元精圣后太阴元君”或者“月宫太阴皇君孝道明王”.另外,与“嫦娥奔月”故事相关的西王母也是月神之一.在道教神话中,西王母作为女仙之首,不仅是婚姻、生育的保护神,同时也是掌管不死药,代表长生的上古女神.《吴越春秋·越王阴谋外传》记载:“立东郊以祭阳,名曰东皇公.立西郊以祭月,名曰西王母.”[19]143作为太阴之精的西王母再加上其具有的月之神力,自是成了民间祭拜的对象.除了嫦娥和西王母外,明清时期受佛教文化的影响,民间所祭拜的月神从太阴星君逐渐演变成月光菩萨,在月光码中,菩萨之下还印有广寒宫的仙阁殿影以及玉兔捣药的形象.月光菩萨也叫月光遍照菩萨、月光娘娘,是药师如来的右胁侍,能迁变众生苦厄,免除一切障难与病痛.

从古代先民的月崇拜再到祭祀月神,似乎一直围绕着不死这一主题.不管是嫦娥、西王母还是月光菩萨和兔儿爷,对其祭拜的信仰内涵无不表达了人们对生命永恒的执着,对不死的坚定信仰以及祛病消灾的世俗愿望.

3 月光码制作技艺

中秋祭月习俗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老北京人依旧例会准备好手工印制的神像月光码.清朝时期,月光码制作尤为精致,不仅绘画涂色,还以金纸贴脸,极具艺术价值.在布局方面,月光码根据尺寸的不同,大者可分成三部,小者亦能分成两部.上半部分基本布局有关公、财神、观音、达摩、龙王以及天仙娘娘等,左右两旁还可填印联语;下半部分皆以所祭月神为主,捣药玉兔竖耳人身,侧立于广寒宫殿前,画面施以松烟、红、黄、绿、青、胡粉套印,彰显华丽.现今,月光码虽然随着中秋祭月习俗的消失而湮灭,但木版水印作为中国特有的版画印刷技艺仍然传承至今,从现存的技艺中我们可以对月光码的制作工艺进行追溯,制作月光码主要分为三个步骤.

3.1 勾描分版

勾描分版是制作月光码的基础,这项工作主要由画师完成.画师在完成画作后,第一步要先分色,根据原作的色调进行分版设计,把同一色调的笔迹划分到一套版中,原作上有几种色调,即分为几套版.根据画作的复杂程度,套版也可分为几套、几十套不等.然后用一种透明薄胶版覆在原作上勾描,用墨线将原作的笔迹复制到薄胶版上,再将极薄的雁皮纸覆在透明薄胶版上,根据所勾墨线轮廓精确描绘刻稿.勾描是木版水印的基础,关系到原作的神韵是否能完美地表达出来,因此勾描完成后需要反复检查笔触、神韵是否与原作别无二致.最后,再按原作的色调和印刷的需要分别勾出几套版备用.

3.2 刻版

刻版是制作月光码的核心步骤.刻版成果的好坏完全决定了最后成品的质量,因此对刻版材料的挑选也有一定的标准.刻版所选木材一般为长年的梨木,因其材质坚硬,纹理细腻,纤维较短,不会掉木丝,且长年的梨木木性稳定,不易变形.在正式刻版之前,首先需要把木板用刨子刨平,再用砂纸打磨干净.木板的厚度约为3.3厘米,可根据画作幅度做相应增加.另外,为了避免画作脏污、不破坏所雕线条,木板边缘呈浑圆不规则方形.然后将勾描在雁皮纸上的画样粘在木板上,再根据墨线运用不同的刀具和刀法进行雕刻.其中根据所描套版的不同,刻版分为墨线版和套色版,方便印刷时使用.作为木版水印的第二道重要工序,对艺人们的刀工要求极其严格,不仅需要熟悉雕版纹路,还要参看原作,务必做到心无旁骛、持刀如笔才能将原作上的画像惟妙惟肖的还原于刻版上.

3.3 印刷

刻版完成后就到木版水印的最后一道工序——印刷.将各个分版按之前的步骤刻画完成后,印刷工分别将墨线版和套色版准备好,将纸张固定在印刷案版上,再将墨线版放置于纸张的左边,刻版刷色均匀且干湿度适宜后,将纸张覆盖在刷满颜料的刻版上,左手固定,右手刷纸,使刻版上的颜色均匀地印在纸张上.检查合格后,换套色版,按照相同的步骤印刷,直到原作全部刻版刷完,完成一幅月光码为止.最后,这些合格的印刷品,经过裁剪、晾晒后,成品就制作完成了.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按照印刷的顺序,颜色越多越靠后,所以一般先印墨线版,再印套色版,有些制作精美的还会套印金粉.印刷时使用的纸或绢、墨、色料等材料要与原作材料完全一致,使其更能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另外,因为月光码所祭神像不一且色彩艳丽,除了多色套印外,某些制作精美的月光码只以木板印墨线轮廓,然后手工敷彩、开相.

4 结语

从月崇拜到祭月文化,再到如今的中秋佳节,其演变发展的背后蕴含着中国古代先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虽然受时代发展的影响,有些传统文化受到时代发展的冲击而湮灭,但不能否认它曾经存在过的事实.如今已经发展成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中秋节,依然传承着人们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团圆的祈盼.月光码作为老北京人祭月仪式中不可或缺的神像,如今虽然已经随着历史的洪流消散而去,但其不仅代表了老北京独具特色的中秋节俗文化,也代表着中国民间传统技艺的传承,更是寄托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通过对月光码的发掘,还原的是过去,传承的是未来.

猜你喜欢
兔儿爷月饼习俗
中秋节里吃月饼
月饼
别拿兔儿爷不当神仙
一起来做月饼吧!
别拿兔儿爷不当神仙
可爱的兔儿爷
月饼你喜欢啥馅的
成为我心中的兔儿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