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训练方案设计探微*

2020-03-02 12:44赖秋桃余祖伟张仕华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方案设计青少年

赖秋桃 余祖伟 张仕华

(1. 广州市南沙区莲溪小学,广东 广州 511455;2. 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 管理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91)

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学德育大纲(试行稿)》中提到 “中学德育目标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等方面”,[1]这明确地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外,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衡量人类健康的准则也包含了 “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大健康要素。[2]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是人类健康成长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青少年心理训练是增强青少年心理素质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教育方式,其训练方案的设计更为根本,直接影响训练的效果。因此需要对青少年心理训练方案设计进行探析,以期为制定更为合理的青少年心理训练方案提供借鉴。

一、青少年心理训练的意义

为避免不必要的误解,我们所言的青少年主要是根据朱智贤先生对少年期(11、12—14、15 岁)与青年初期(14、15—17、18 岁)的划分,[3]认为青少年期主要是指11、12—17、18 岁之间。青少年期作为从童年期向成年期过渡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心理具有不稳定性和可塑性。对他们进行心理训练,不仅可以避免不稳定性的负面影响,同时可利用极强的可塑性提高其心理素质,为以后主动、健康、持续的成长奠定基础。由此,加强青少年心理训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就不言而喻了,其意义主要体现在培养与保持、促进与增强心理品质两个方面。

(一)培养和保持心理品质

弥补心理缺陷,疏通心理障碍。每个人的成长环境、经历不同,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心理的缺陷和不足。诚如,自信是自我认同的最基本要素,贫苦家庭的孩子往往自信心不足,即自我认同感低下,对待事情往往表现出消极的心理,这是他们长期在充满不安全感和压迫感的成长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心理障碍。一旦他们发现自身存在的一些心理缺陷和障碍,他们往往不知所措,心生不安,希望尽快改变现状,而心理训练就很好地匹配了这一需求。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可以改变领导者前期的偏颇的认知、情绪和情感、行为和人格等,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自我心理控制与训练的方法及策略,逐渐突破其认知、调适其情绪和情感、转变其行为和改善其人格,最终达到心理训练的最终目标——促使学习者实现自我修炼。通过持之以恒的反复的心理训练,引导个体进行有意识地自我修炼和调节,积极主动地参加或开展有益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减少无意义和有害的行为,长此以往,就能使他们的心理素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起来。

(二)促进和增强心理品质

心理训练是通过系统的、有目的的、有组织的一系列活动来促进人的心理全面发展并极大限度地挖掘人的心理潜能的。青少年是一个可塑性强的群体,在这一阶段他们普遍在认知、情感、人格、社交等方面的发展还不健全,而通过适度的心理训练,有利于促进自身人格系统全面、健康地发展,促使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健康、主动成长。另一方面,研究表明,“人受训练越多,自我活动就越活跃,则所接受的刺激越丰富;自身能量释放得越充分,则本体训练的强度就越充分,潜能被开发的也就越多。”[4]因此,经常进行心理训练是有效开发自我潜能的重要手段。

二、青少年心理训练方案设计的误区

目前青少年的心理训练存在很多不足,表现为目标功利化、过程机械化、评价浅表化等问题,导致心理训练效果差强人意。究其源头,主要是方案设计上的不合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标定位不准确

青少年正处一个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与人之间的发展速度、发展水平是存在差异的。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在同一方面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是不均衡的;同一年龄阶段不同方面的发展也是不均衡的。[5]据此,心理训练方案设计的目标不能太过于笼统或一成不变。然而实际上,方案设计的目标设定往往出现盲目性、随意性和片面性等特征,对不同年龄层次的青少年的个体特征欠缺深入的考虑,对不同青少年的心理素质状况心理发展的特点缺乏具体的分析,对青少年的需要分析不足,有些甚至未将不同心理训练类型所针对的问题进行归类,导致在心理训练的实践操作中把主要任务放在少数人心理障碍的训练上,忽视了大多数人心理发展需求的合理满足,训练的目的也往往过于笼统、模糊,缺乏针对性和差异性。

(二)内容的选择缺乏根据

进入21 世纪信息化时代和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社会发展总体呈现一种浮躁和功利化趋势,心理训练也不例外。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青少年缺什么就补什么,被现实中的心理问题牵着鼻子走,流于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的表面,缺乏理论依据,缺乏对表象问题的深层剖析,忽视了最基础的心理品质训练。根据心理活动对心理训练的内容进行分类,可分为 “基础心理品质、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6]三个方面,按解决问题分类可分为 “心理成长问题、心理缺陷问题、心理障碍问题和挖掘心理潜能问题”[7]四个方面。心理训练理应是一个体系化的训练,是对不同年龄、不同特点的学习者进行有先后、有层次的训练,应明确哪些是更为基本的心理机能,哪些是互为平行的心理机能,这些应当是有规律可循的,而非一片混乱或机械性地一一对应。

(三)实施的过程呈技术性倾向

心理训练方案的实施情况是评价心理训练设计方案是否有效的关键一环。心理训练主要是通过活动来进行的,而不是言语的说教或文字资料的呈现,正可谓 “实践在心理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8]然而在方案的实施中往往存在技术性倾向,即领导者对方案的执行是采取忠实取向的实施态度,却乏灵活性和生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方法的运用不准确,具有机械化倾向,缺乏灵活性和创生性;二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训练缺乏理论基础和逻辑体系,领导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理论与实践 “两张皮”,注重技术的操作而忽视为何使用这一技术,使用技术背后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要达到什么训练目的,这些隐性的含义往往被领导者抛之脑后,陷入为技术而技术的误区;三是团体关系只流于表层的合作,只是为合作而合作,少有感受合作中的乐趣和意义,缺乏生命意义的对话和互动;四是体验往往流于形式,青少年也未能将训练的内容内化于心,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体验,也缺乏在团体中感受到的集体的力量和前进的动力。

(四)心理训练方案设计的实施效果浅表化

心理训练方案的实施难以达到促进青少年自我反思和自我成长的目的。不适合的、未经青少年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的目标、内容、方法、原则必然会导致方案实施的失败。现实中多数心理训练的方案设计都呈现一种功利化的倾向,期望心理训练能够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心理学认为:“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动力乃是其心理的内部矛盾”,[9]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心理训练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更不是提高学员的思想品德,它的目的是启发自我,激发自我成长的动力,要让学习者参与具体情境,获得体验,让青少年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这是一个长期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未经青少年内化的心理训练是失败的、浅表化的表演。

三、青少年心理训练方案设计的建议

心理训练方案的设计要根据对象确定心理训练要点、训练适应性、运用的方法等。要综合利用心理学、医学、运动学、成功学等诸多学科的科研成果及其有效方法,针对在校中学生的心身发育特点及其变化规律,确定心理训练的旨要是促进心身健康,开发智力潜能,即通过持续的系统心理训练,使每个青少年能够增强自信、开发智力、轻松愉快。

(一)提升目标定位的准确性

方案的目标设计应当具有预见性和指导性,在分析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准确的目标定位。训练目标除了防止和改进异常心理和行为,培养和保持青少年的心理机能外,同时要帮助青少年促进和增强其心理机能,帮助青少年达到心理机能的最佳状态、个性的完满发展,最终实现心理训练的终极目标——培养青少年自我修养的自主性。因此,需要对青少年分层次、分阶段、分类型,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类,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如此才能对号入座,有的放矢,提高心理训练的实效性。努力达到青少年生活上能够自理、心态上能够自调、情感上能够自悦、行动上能够自律、评价上能够自省的效果。

(二)增强内容选择的合理性与设计的完整性

首先,方案内容的选择应当具有合理性和规范性,需综合考虑训练目标、内容选择的理论基础、领导者、参与学员四个基本的要素。内容选择必须是有依据的,它不是纯感性的存在,而是智慧的结晶。选择 “群体动力学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理论、乔韩窗口理论” 等符合训练价值取向的理论作为依据,在明确训练目标的基础上(目标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调适的),分析学员性别、年龄、个性、家庭背景等因素,分析领导者的领导风格、综合素质等条件,对训练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增强青少年心理训练方案设计的适切性。其次,方案内容的设计应具有完整性和统一性。我们认为,要实现青少年完满的发展目标,必须发展其基础心理品质与综合心理品质,前者先训练,后者在前者基础上进行。因此,内容选择应当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单一到综合,由行为层次、情感层次到认知层次,由人际表层互动到自我深层经验,渐进式引导学员融入团体。方案的内容设计要将看似孤立的每一活动与训练的主题相统一,保持方案设计内容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三)系统地考虑方案实施的技术性和艺术性

方案设计的实施环节应当具有弹性,实施过程具有生成性,兼顾训练的技术性和艺术性。首先,提升方法运用的灵活性,“训练有法,但无定法”。实施的每个步骤始终要围绕着训练目标进行,方法的选择受训练目标、训练内容、训练对象和领导者的制约,需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境选用不同的方法,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如心理游戏训练法与认知调节训练法相结合、心理拓展训练法与角色扮演训练法相结合。其次,提升方案实施的创生性,这要求领导者需要有良好的训练素质,具备足够的训练理论基础和一定的训练方法,考虑训练的 “目标——内容——方法——过程中的各要素” 这一关系链之间的逻辑关系,做到有理可依、有据可循,合理、动态地展开心理训练,彰显训练的艺术美,真切地关注学员的心理成长和生命成长。再次,重视学员的体验。设想、安排实施的过程除了要遵循系统性原则、渐进性原则、启发引导原则、差异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外,最为重要的是要遵循体验式原则,要以学员参与为主,让学员在参与中体验,注重体验过程中的生成内容,合理有效地利用生成资源。最后,要注重团体的作用。马克思的研究认为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10]。个体的心理要得到良好的持久的发展,仅靠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且是缺乏动力和活力的,因此心理训练方案的设计应当全面合理地考虑和运用团体动力,加强学员之间的人际互动、体验团体合作的快乐,在促进个性发挥的同时为学员营造良好的心理归宿。

(四)兼顾心理训练的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

心理训练不是靠单独一次训练就可以立竿见影达到效果的,它需要青少年学习到保持和促进心理发展需要的技巧和策略后,树立终生心理训练的观念,激发学员主动自觉地实现自我发展的热情,逐步实现自我教育。心理训练不是一次两次的事,它是一生的事。保证心理训练的理想效果需要两个主要的支撑条件,其一是学习者的自我教育和训练,在掌握正确的心理训练方法和技能之后,持之以恒地坚持自我的心理训练;其二是自主形成心理成长共同体,实质上即发挥团体动力学的积极作用,“把团体作为一种心理学的有机整体,并在这种整体水平上探求团体行为或人的社会行为的潜在动力”[11],形成强大的团体内聚力,达成心理训练效果的良性循环和促进心理发展的 “新陈代谢”。总之,环境和教育(训练)是培养青少年心理品质必不可少的条件,自我训练是培养和保持良好心理品质的原动力,心理成长共同体的构建是增强和促进良好心理品质发展的活源泉。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方案设计青少年
100MW光伏车间自动化改造方案设计
一种适用于高轨空间的GNSS矢量跟踪方案设计
青少年发明家
方案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与应用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高校冬季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
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
方案设计我做主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