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扶贫脱贫的研究

2020-03-02 11:15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宋国兴
经济研究参考 2020年8期
关键词:扶志扶智贫困人口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宋国兴

一、习近平关于脱贫攻坚的新论述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扶贫论述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党的十九大之后,党中央又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围绕扶贫,习近平有许多重要论述,这些论述,高屋建瓴、内涵深刻,形成了一个有内在紧密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主要内容有:

第一,扶贫的重大意义和迫切性。习近平从社会主义本质出发,阐述扶贫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他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1)《习近平在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 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 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载于《人民日报》2015年6月18日。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2012年12月,习近平到河北阜平看望慰问困难群众时,深刻阐述了农村扶贫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间的关系。他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习近平到河北阜平看望慰问困难群众时强调 把群众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 把党和政府温暖送到千家万户》,载于《人民日报》2012年12月31日。。因此,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习近平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脱贫攻坚工作做得怎么样。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必须实现而且必须全面实现,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截至2014年底,我国的贫困人口仍有7017万,要如期完成脱贫任务,时间十分紧迫,“扶贫开发工作依然面临十分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3)《习近平在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 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 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载于《人民日报》2015年6月18日。

第二,精准扶贫方略。2013年11月,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2014年3月,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指出,精准扶贫,就是要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现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实行精准化扶持,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在扶贫对象身上、真正用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4)《习近平在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 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 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载于《人民日报》2015年6月18日。“精准扶贫,一定要精准施策。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5)《习近平在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 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 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载于《人民日报》2015年6月18日。

第三,脱贫攻坚的战略目标。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出发,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2015年11月,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明确了“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的目标:“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同时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6)《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 脱贫攻坚战冲锋号已经吹响 全党全国咬定目标苦干实干》,载于《人民日报》2015年11月29日。

第四,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个问题。在2015年11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要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加快形成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要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解决好“如何退”的问题,要设定时间表,实现有序退出,既要防止拖延病,又要防止急躁症。要留出缓冲期,在一定时间内实行摘帽不摘政策。要实行严格评估,按照摘帽标准验收。要实行逐户销号,做到脱贫到人,脱没脱贫要同群众一起算账,要群众认账(7)《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 脱贫攻坚战冲锋号已经吹响 全党全国咬定目标苦干实干》,载于《人民日报》2015年11月29日。。

第五,坚持党的领导。习近平多次论述了坚持党的领导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这是我们的最大政治优势。他强调,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2018年2月,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的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他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在脱贫攻坚战应当发挥的组织作用、承担的责任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级党政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必须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亲力亲为抓脱贫攻坚。贫困县党委和政府对脱贫攻坚负主体责任,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要把主要精力用在脱贫攻坚上。中央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脱贫攻坚战行动计划,明确3年攻坚战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为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导向。”(8)《习近平:提高脱贫质量聚焦深贫地区 扎扎实实把脱贫攻坚战推向前进》,载于《人民日报》2018年2月15日。

第六,坚持实事求是。习近平指出,脱贫不能层层加码,提不切实际的目标。脱贫攻坚必须务实。要实打实干,扶真贫、真扶贫,脱贫结果必须真实,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要实施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开展督查巡查,对不严不实、弄虚作假的,要严肃问责。他强调脱贫攻坚要防止形式主义。“一切工作都要落实到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切实防止形式主义,不能搞花拳绣腿,不能搞繁文缛节,不能做表面文章。”(9)习近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9页。

第七,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2017年12月,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把扶贫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把救急纾困和内生脱贫结合起来,变输血为造血,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2018年2月,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他指出:“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脱贫攻坚,群众动力是基础。必须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正确处理外部帮扶和贫困群众自身努力关系。”(10)《习近平:提高脱贫质量聚焦深贫地区 扎扎实实把脱贫攻坚战推向前进》,载于《人民日报》2018年2月15日。人穷志不能短,扶贫必先扶志。要做好对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宣传、教育、培训、组织工作,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引导他们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扶贫必扶智。绝不能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确保贫困人口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鼓励开展职业教育,学到一门技术,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切断贫困代际相传的根源。

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还包括坚持从严要求,促进真抓实干;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等方面的内容。

(二)2019年习近平对脱贫攻坚新论述

2019年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又有许多新论述,集中在重庆召开的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的讲话等(11)习近平:《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于《求是》2019年第16期。。习近平强调要准确把握脱贫攻坚形势,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其要点主要有:

第一,要一鼓作气,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进入2019年,习近平的一个战略研判是,我国总体上已基本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但还有一些短板,最大的短板是脱贫攻坚。要一鼓作气、越战越勇,不获全胜决不收兵。为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二,脱贫攻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指出,总的看,这些年脱贫攻坚成效是明显的。一是脱贫摘帽有序推进。连续6年每年减贫规模都在1000万人以上,153个贫困县已宣布摘帽。二是“两不愁”总体实现。贫困群众不愁吃、不愁穿应该说普遍做到了,困扰群众的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讯难、上学难、就医难、住危房等问题在大部分地区得到了较好解决。三是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即将完成。到2018年底已经完成870万贫困人口的搬迁建设任务,大部分搬迁人口脱了贫。四是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更加巩固。一大批干部在脱贫攻坚战中得到锤炼,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党群干群关系不断改善。我们在扶贫脱贫方面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

第三,脱贫攻坚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习近平认为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直接影响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实现的问题。比如,脱贫标准把握不精准,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依然艰巨。“三保障”工作不扎实,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第二类是工作中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比如,脱贫攻坚责任不落实、政策不落实、工作不落实问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数字脱贫、虚假脱贫问题,以及贪占挪用扶贫资金等问题。第三类是需要长期逐步解决的问题。比如,产业发展基础薄弱,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措施乏力,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没有建立,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陈规陋习难改等。对这些问题,要分清轻重缓急、妥善解决,必须解决且有能力解决的要抓紧解决,不能影响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有的问题是长期性的,攻坚期内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但要有总体安排,创造条件分阶段逐步解决。

第四,要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习近平指出,“两不愁”基本解决了,“三保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例如,在义务教育保障方面,全国有60多万义务教育阶段孩子辍学;在基本医疗保障方面,一些贫困人口没有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一些贫困人口常见病、慢性病得不到及时治疗,贫困县乡村医疗设施薄弱;在住房安全保障方面,全国需要进行危房改造的4类重点对象大约160万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约80万户。习近平提出了解决这些突出问题的方针:一要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体制机制;二要坚持现行脱贫标准,既不拔高,也不降低;三要摸清底数是基础,关键是抓好落实。

第五,脱贫攻坚的战略部署。2019年,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习近平指出,打法要同初期的全面部署、中期的全面推进有所区别,最要紧的是防止松懈、防止滑坡。各地区各部门务必一鼓作气、顽强作战。脱贫后,还要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还要沿着共同富裕的大道继续前进。习近平指出:“贫困帽子摘了,攻坚精神不能放松。追求美好生活,是永恒的主题,是永远的进行时。”因此,我们“不仅要脱贫,而且要致富,继续在致富路上奔跑,走向更加富裕的美好生活。”(12)《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强调 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奋勇争先 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载于《人民日报》2019年9月19日。

二、学术界对习近平扶贫脱贫重要论述的研究

(一)习近平扶贫脱贫重要论述的逻辑起点

有学者认为,习近平扶贫思想的逻辑起点在于人民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了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扶贫工作的出发点。扶贫开发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应有之义,实现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扶贫工作的庄严使命,消除贫困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二是依靠人民是扶贫工作的动力源。扶贫开发不仅要政府与人民协同发力、合力脱贫,更要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三是人民共享是扶贫工作的落脚点。表现为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增强人民获得感;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增强人民安全感;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增强人民幸福感。习近平扶贫思想的人民性遵循了以为人民为出发点、以依靠人民为动力源、以人民共享为落脚点的逻辑意蕴(13)王玉福、闫艳:《人民性:习近平扶贫思想的逻辑起点与价值依归》,载于《理论导刊》2019年第7期。。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列宁反贫困理论是习近平关于扶贫重要论述之本,更是构成习近平关于扶贫重要论述的理论逻辑起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历史观,将人民群众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精神、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和共享者;二是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观,将人的精神价值追求奠基于彻底摆脱贫困和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阶段都形成了丰富的反贫困理论思想,这些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建构了我国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体系,是习近平关于扶贫重要论述的直接源泉(14)孙万君:《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多维审视》,载于《实事求是》2019年第5期。。

(二)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的创新和理论价值

有学者认为,一方面,习近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中国的贫困问题,并结合中国实践,充实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基本内涵、实践路径和基本经验,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充分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体现了携手消除贫困,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的大国担当。另一方面,习近平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自我革新的创造精神,针对当前我国贫困问题的新特征和反贫困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提出要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坚持精准方略,提高脱贫实效,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坚持从严要求,促进真抓实干,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等基本经验。这些基本经验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是对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新拓展,是对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的新贡献(15)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载于《重庆日报》2019年5月14日。。

有学者认为,一方面,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发展生产力反贫困的现实路径思想,提出“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的命题。另一方面,他丰富和创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公有产权及其相应的分配制度下的反贫困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制度反贫困道路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通过公有产权制度、按劳分配制度,消除贫富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面对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公有制为主体、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制度背景,他提出的反贫困的道路是:发挥市场在扶贫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在扶贫中的主导性作用,党在扶贫中的关键性作用;通过扶贫缩小贫富差距,扶贫是缩小贫富差距的实招、要招;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实现摆脱贫困、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而发挥主导作用的“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是解决贫富差距较大问题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扶贫理论拓展到新阶段、提升到新境界,实现了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开发式脱贫思想的理论创新(16)宋平、蔡晓良:《习近平新时代精准脱贫理论的创新》,载于《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

有学者认为,习近平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贫困治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具有两方面的张力表现: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涵盖了习近平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二是习近平关于扶贫重要论述以“发展理念”作为理论与方向支撑,为新时代开展扶贫治理研究与扶贫政策落地提供了基础性动力。关于扶贫重要论述进一步阐释了社会公平的核心思想,深刻阐释了扶贫治理的新型理论范式,以新理念、新战略、新方式为抓手,形成了一套稳健、可持续的扶贫新范式(17)祁志伟:《习近平关于扶贫重要论述的关键词、时代价值与实践方案》,载于《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9期。。

有学者认为,习近平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创立了“金色”的“穷人经济学”。之所以是“穷人经济学”,首先在于,精准扶贫全方位降低了扶贫成本,包括各级政府决策的机会成本、公共资源的投入使用成本、扶贫对象的测评成本、不同贫困群体的对策成本等。其次,精准扶贫所对应的是农村贫困者群体。之所以是“金色”的“穷人经济学”,是因为它为国际社会最弱势的群体找到了致富的钥匙,是为了消除一切形式的极端贫困现象(18)何翔舟、张国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三论》,载于《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9年第6期。。

(三)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的实践和时代价值

有学者认为,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从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入手,以问题为导向,抓住贫困的本质,着眼脱贫的关键,既有明确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又有精准的实施路径和扎实的工作机制保证(19)胡敏:《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论述精神 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载于《先锋》2019年第18期。。

有学者认为,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既是理论之基,又管实践之用,为做好扶贫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在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的指导下,脱贫攻坚的责任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投入体系、帮扶体系、社会动员体系、全方位监督体系、考核评估体系全面完善,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扶贫模式不断涌现,发展生产扶贫的主攻方向更加明晰,易地搬迁扶贫重要补充作用更加明显,生态补偿扶贫的双赢之策更加显现,发展教育扶贫治本之计更加有力,社会保障兜底扶贫基本防线更加稳固(20)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载于《重庆日报》2019年5月14日。。

有学者认为,基于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的理论创新,诸多社会全新问题得到了实践的检验。扶贫重要论述与扶贫理论政策在实践探索中总结出经验典型的治理模式,颇具现实价值。“两不愁三保障”“五个一批”“六个精准”的提出与实践,实质上则是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具体表现。中央层面的政策设计与地方层面的政策执行,共同将习近平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由理论转化为实践与制度安排。根据当前我国贫困治理的现状,习近平关于扶贫重要论述的现实价值体现在扶贫治理的既有文本、体制机制与具体模式创新方面(21)祁志伟:《习近平关于扶贫重要论述的关键词、时代价值与实践方案》,载于《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9期。。

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领导权和话语权的获得与提升源自人民利益的获得和实现。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指引下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贯穿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人民有了更多的获得感,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现实说服力。扶贫攻坚过程中体现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和情怀,使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除了闪烁科学的真理光芒外,还充满温度,能够直抵人们的心灵、引发共鸣(22)王小满、张泽一:《贫困治理视角的意识形态认同》,载于《兰州学刊》2019年第7期。。

有学者认为,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不仅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行动指南,也为国际社会贡献了脱贫致富的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与“一带一路”倡议,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呼吁,共同形成中国公共产品产业链条,是中国方案对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贡献。在这一重要论述指导下,中国的减贫成就为其他国家树立了榜样,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必将载入史册。国际上许多有识之士在关注“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精准扶贫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把精准扶贫嫁接到沿线国家,让国际社会广泛地共享精准扶贫方案(23)何翔舟、张国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三论》,载于《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9年第6期。。

(四)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的方法论

有学者认为,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第一,脱贫攻坚战并不是就事论事孤立地存在着、进行着的,而是与我国“四个全面”发展战略和“五大发展理念”“乡村振兴”战略相呼应,所采取的脱贫措施也体现着普遍联系的观点。第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其“脱贫为了谁”和“脱贫依靠谁”的脱贫论述是群众观的生动体现。第三,矛盾观点贯穿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的各方面、全过程。摆脱贫困,是全球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不管是国际还是国内,都存在着贫困现象。然而,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致贫原因不尽相同。因此,采取的脱贫措施也需要区别对待,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4)谢强:《习近平关于精准脱贫重要论述的五重维度》,载于《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年第4期。。

有学者认为,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过程中,不断解答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而生成、发展并日益成熟的。党的十八大之后,我国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其间,习近平多次深入基层特别是农村基层调研指导工作,走村入户,了解脱贫攻坚情况。正是这些躬身实践,使他对农村脱贫攻坚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在此基础上,他对脱贫攻坚的认识不断深化(25)刘辉:《习近平新时代社会建设重要论述探微》,载于《理论学刊》2019年第6期。。

(五)精准扶贫方略

有学者认为,精准扶贫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要在原来扶贫开发工作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更加精细化的扶贫方式,由原来的“漫灌式”扶贫转向“滴灌式”帮扶,由政府主导转向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由扶贫资金覆盖转向扶贫资源综合治理,由解决经济收入问题转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到不落一村一户,“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精准扶贫的扶贫目标、扶贫方式、扶贫内容的创新和丰富,扶贫机制的完善,扶贫参与度的扩大等体现了中国扶贫思路的调整、方式的转变和机制的完善,其最终目的在于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生活条件,挖掘他们的潜能,调动他们参与社会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的能力素质和生活水平,让更多人实现共同富裕,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由此可见,精准扶贫已经成为解决中国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问题的国家战略,以及促进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途径(26)张立伟、王政武:《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精准扶贫机制构建逻辑与路径再造》,载于《社会科学家》2019年第3期。。

有学者认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关键在于识别贫困人口,在于因地、因人制订脱贫方案。我国实施的“建档立卡”措施,在世界扶贫开发史上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创新举措,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领导下,在实施五级行政管理与分工的政治体制下,才可能在一个近14亿人口国家内部,把每一个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出来,通过大数据和现代信息手段,把建档立卡户的详细动态信息从地方联通到中央(27)姚树洁、王洁菲:《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经济发展与反贫之路》,载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9年第6期。。

(六)扶贫与扶志、扶智的结合

有学者认为,扶贫、扶志、扶智,即“三扶”缺一不可。扶贫主要是保障收入来源,让贫困者远离贫困。因为没有收入保障,扶贫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扶贫必须扶志,只有志气涨起来,才能激发扶贫对象的内生脱贫动力。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户从思想上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扶贫更需扶智,只有授人以渔,才能更长久地保障农民脱贫不返贫。扶智就是要培育和提升贫困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就是要把贫困农民依靠科技和知识自主脱贫发展的智慧扶起来,主要是通过技术能力培训和发展教育提高贫困户摆脱贫困的智慧和能力,阻止贫困代际传递。在精准扶贫中,做到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脱贫的内生动力才会奔涌而出。“三扶”中扶贫既是方式也是目标,主要是外部帮助,扶志和扶智是扶贫的一种方式、一种手段,从思想和智力能力上进行帮助,是内在帮助。扶志是搭建扶贫内生动力的基石,扶志有利于促进被扶贫困人口自强;扶智是培育扶贫内生动力的路径,扶智有利于促进被扶贫困人口自立。因此,扶贫、扶志、扶智就是要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28)阳盛益、黄淑贞:《精准扶贫背景下“扶贫扶志扶智”的实践与启示》,载于《开发研究》2019年第1期。。

有学者认为,扶志与扶智相结合,能够激发内生动力,厚植造血功能。从本质上讲,扶志与扶智都是针对人本身的一种扶贫,是发掘人的主体性、激发人的内生动力的一种治本之策。扶志是脱贫攻坚的前提条件和第一位的基础性工作。扶志就是要首先做好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增强其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首先,要扶基层干部的“志”,通过进一步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让基层干部带着深厚感情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基层干部唯有动真情、办实事,才做到了真扶贫、扶真贫。其次是扶贫困群众的“志”。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调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自觉性、积极性和能动性,切实克服长期形成的依赖心理和消极无为的思想。扶志重在“方法论”,包括外在灌输与内在认同相结合、身边榜样与全国典型相结合、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扶智是脱贫攻坚过程中最重要的根本性策略。“扶智”就其内容和手段而言,主要是教育扶贫。教育在促进扶贫、防止返贫方面的作用是根本性的、可持续的。教育扶贫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的精准扶贫(29)孔宪峰、周秀红:《扶志与扶智:脱贫攻坚之本——学习习近平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载于《广西社会科学》2019年第10期。。

有学者认为,当脱贫攻坚进入到解决深度贫困的阶段,我们必须重点关注思想贫困,实现从外源式扶贫向内源式扶贫升级。这一升级有双重维度,一方面是扶志。扶贫要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在未来扶贫工作中,一要加强政策引导,注重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培育贫困群众自生能力。除不得不发放现金的扶贫方式之外,其他扶贫方式及力度都应与贫困群众参与挂钩,防止形成负向激励。二要加强教育引导与技能培训相结合,通过教育引导帮助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通过技能培训提高脱贫能力。三要加强典型教育,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起来,宣传脱贫典型、形成正面激励,营造勤劳致富脱贫光荣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是扶智。要高度重视农村教育问题,继续夯实农村基础教育、逐渐普及农村高中教育、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更多关照农村学前教育和幼儿教育,奠定真正长久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人力资本基础(30)吴丰华、吴振磊:《推动脱贫攻坚提质增效》,载于《红旗文稿》2019年第10期。。

(七)健康扶贫

有学者认为,健康扶贫广义上讲是针对疾病经济负担过大、健康保障能力过低所导致的贫困而采取的,提高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和健康水平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此,健康扶贫的政策应该包括:首先,提高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解决贫困人口看得上病、看得好病的问题;其次,提供合理的医疗保障政策和方案,探索行之有效的医疗保障体系和模式,切实减轻健康贫困人口的疾病经济负担,解决其看得起病的问题;最后,加强健康教育,引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健康脱贫的内生动力,从源头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31)王琳:《制度供给视角下的健康精准扶贫研究》,载于《卫生经济研究》2019年第11期。。

有学者认为,深度贫困地区居民的营养、健康状况普遍较差,健康意识薄弱,公共医疗服务相对滞后。因此,在深度贫困地区开展健康扶贫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需要有政策支持体系保障才能获得预期效果。为此,必须提高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完善健康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制度,有效监控贫困家庭健康状况;落实深度贫困地区分级诊疗措施,分类管控贫困人口重大疾病;提升深度贫困人口健康获得能力,阻断贫困和疾病的代际传递;创新深度贫困地区健康扶贫的资源调剂制度,构建深度贫困地区健康扶贫的政策保障体系(32)吴明华、黄丽:《扎实推进深度贫困地区健康扶贫工作》,载于《人民论坛》2019年第24期。。

(八)“两不愁三保障”

有学者认为,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贫困标准也不断提高,从20世纪80年代的基本食物保障,到2000年的基本食物附加一些蛋白质食物及非食物需求,再到2010年与世界标准贫困线持平。进入新时代,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的“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标准,首次突破了世界银行和联合国的最低贫困线要求,适应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33)姚树洁、王洁菲:《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经济发展与反贫之路》,载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9年第6期。。

有学者认为,要精准把握“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要求。这是站在贫困人口个体的角度制定的标准。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既包括解决生存问题的需要,也包括解决基本发展的需要。“两不愁”,是着重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强调满足个体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要求巩固温饱成果,使扶贫对象的生存问题从基本解决到稳定实现。“三保障”,则主要立足于人的社会属性,注重满足个体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尤其是保障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和居住安全等基本公共服务,使扶贫对象能够获得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与前期的扶贫工作相比,新标准进一步拓展了扶贫的内涵、提高了标准,更加关注人的生存质量和发展可能。理解这些新要求新变化,实施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既要看收入,又不能唯收入,必须运用好“两不愁三保障”这把尺子(34)胡世忠:《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若干重点问题研究——以江西省吉安市为例》,载于《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9年第5期。。

有学者认为,要将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从关注减贫数量向强调减贫质量升级。

当前,要特别注意在“两不愁”基本解决的基础上,重点补齐“三保障”的薄弱环节。要摸清底数,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拿出过硬举措和办法,确保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此外,要把防止返贫摆在重要位置,适时组织对脱贫人口开展“回头看”(35)吴丰华、吴振磊:《推动脱贫攻坚提质增效》,载于《红旗文稿》2019年第10期。。

三、简要评述

2019年,学术界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展开对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在逻辑起点、理论创新和理论价值、实践意义和时代价值、方法论等方面的研究,凸显了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严密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学者们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是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的逻辑起点,充分表明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是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学术界也普遍同意,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既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反贫困理论的与时俱进,也是对毛泽东、邓小平等的中国化反贫困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和发展。在讨论中,有学者注意到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所设想的未来社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的不同,进而在此基础上解释习近平扶贫论述的时代性和理论贡献。这种分析是很有启发性的。但同时也应指出,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理论,是建立在资本积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等理论基础之上的,也许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进一步深入讨论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的理论逻辑,是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

学术界普遍赞同,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既是理论之基、又管实践之用,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科学指南。对于习近平脱贫攻坚的具体路径和重大举措,包括“六个精准”“五个一批”“两不愁三保障”“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等,学术界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关于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学者们普遍同意,扶志与扶智,能够激发内生动力。扶贫、扶志、扶智三者缺一不可,三者相结合就是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在扶志上,都认为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可以也应当发挥重要作用;在扶智上,都充分肯定教育的重要性。关于“两不愁三保障”,普遍认为这个脱贫标准即包括了解决生存需要,也包括解决基本的发展需要;当前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要下大力气解决“三保障”方面的薄弱环节。不过,习近平也强调不应该拔高脱贫标准。所以,在扶贫实践中,具体如何把握好“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尚需进一步讨论。另外,有部分学者也讨论了健康扶贫的重要性和在这方面应当采取的政策措施。那么健康扶贫与“两不愁三保障”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健康扶贫是不是对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的内涵的一个拓展,尚需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扶志扶智贫困人口
30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走进遂宁“扶智”
天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打好扶贫“组合拳” 以扶志促脱贫
鱼渔并授,扶志更扶智
扶贫扶智 点亮希望——平凉市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扶贫·扶志·扶智
隐形贫困人口
涵养“三气”扶贫扶志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助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