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广富,刘 欢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春130012)
在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农村现代化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经过长期努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乡风文明建设工作已使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但由现实观之,如何在新时代继续巩固、扩大农村基层党组织已取得的乡风文明建设成果,显得尤为迫切;从理论研究看,与此直接相关的研究成果较少,尚不能给农村基层党组织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以参考。因此,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及机遇挑战,从而提出相应的实践路径。
从历史、理论、实践等三个维度来看,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是具有深厚历史底蕴、面向实践问题、回应现实诉求的活动,有着自身一以贯之的内在逻辑。
从历史进程角度看,乡风文明建设始终是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这也正是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最大优势所在。
革命战争年代,农民因受封建迷信思想束缚无法自觉成为民主革命的坚强同盟。特别是在大革命失败后,党总结经验教训,把改造农村旧习看作巩固工农革命联盟、关乎革命战争胜利的重大问题。为将农民组织起来参与革命战争,党深刻认识到必须对农民的精神生活进行彻底的改造,正是从这时起,党便集中开始了有关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历程。而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中央连接广大农民的“脐带”,责无旁贷地成为党进行乡风文明建设的直接领导者。在此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通过开办大众教育使农民得到了思想文化的启蒙。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基层党组织首先围绕土地改革运动、抗美援朝战争和镇压反革命运动进行了相关探索,如土地改革时对反革命分子施以舆论压力和行动打压,整顿农村社会治安;抗美援朝时对农民进行了“反美就是反帝反封建”的时事教育以培养农民的家国情怀等。在农业合作化时,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扫盲、医疗卫生工作,对农村移风易俗,培养了农民的集体意识,但后来受“文化大革命”等影响,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相关探索进展缓慢。
改革开放后,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批评反思农业学大寨运动等思想政治工作,激发了农民求知、求富的积极心理。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农村逐渐出现功利化的不良风气。对此,农村基层党组织深入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爱国卫生、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三下乡”等工作,净化农村风气。2005年,党中央首次提出“乡风文明”一词,将其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布局。在此之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相关工作逐步走向系统化、规范化。
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在《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2019)、《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2019)中明确强调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责任担当。为此,农村基层党组织采取了许多相关政策和措施。如抓住农村工作的资金、治安、生态、拆迁、文化等关键环节,开展乡风文明建设活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效能,发动农民及社会各界力量参与乡风文明建设;借助中国农民丰收节烘托乡风文明建设社会氛围等。
理论逻辑源于实践问题,这其中涉及一个核心问题是农村基层党组织与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之间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是为解决农村“两个文明”发展不平衡而做出的实践回应,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提高重视程度,同时二者之间也存在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耦合发展效果。
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是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重要实践场域。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主要从社会性功能和政治性功能两条路径展开。然而,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工作中逐渐出现社会性功能行政化现象,其原有的某些政治性功能表现也不突出。在新时代,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需要一个综合性的实践场域来承载。按照布尔迪厄的观点,实践场域是指场域内的行动者依据其自身的禀赋确定其在场域中占据的位置,并与场域内其他客观因素发生关联而构成的一种关系系统。在提升乡风文明水平过程中,农民、农村基层组织、乡镇政府、社会经营者等行动者与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文化生活、农村政策体制等因素关联,构成了具有自身特殊运行逻辑的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综合性场域。农村基层党组织以行动者身份与场域内其他行动者及客观因素之间关联、互动、制约,有利于提升其在农村的政治领导力与思想引领力、沟通力与号召力、利益协调力等,从而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与推动者。与以往相比,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更加注重立足乡村文明发展农村文化,同时也面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农村传统文化、城市文化、外来文化等多种文化的复杂交织状态;更加注重多元主体参与建设,同时也面对由政府主导型向社会多元化参与方向转型问题;更加注重城乡资源的融合与利用,同时也存在农村内部文化、生态、人力资源等萎缩与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人才、资金、政策等大量涌入的矛盾。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工作千头万绪,急需一个强有力的“领路人”合理配置这些要素,而农村基层党组织凭借其政治地位,可以利用自身政治优势保证乡风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利用组织优势动员社会各界参与乡风文明建设,协调乡风文明建设资源的流向与使用;利用强大的群众影响力,以一言一行示范、树立新时代文明新风。所以,农村基层党组织理应成为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与推动者,肩负起振兴乡村文化的重任。
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相对,是阐述事实的逻辑。农民的“美好”需求,从内容构成看,这直接体现了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统一;从需求程度看,则更偏重于对精神生活满足的强烈愿望。从本质上讲,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一种对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供给是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要前提,供给按形态可分为有形供给和无形供给两大类,其中,有形供给主要指物质供给,无形供给可细分为制度供给和精神供给。农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高品质、高层次的显著特点,无形供给已成为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因素。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有助于提升农民综合素养,有助于形成农村和睦和谐的好氛围,给农村德治提供内生动力,完善农村现代治理体系,为农民美好生活需求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给;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能够培养农村本土文化人才,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有效缓解现有农村文化产品供给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为农民美好生活需求提供有效的精神供给。同时,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一个动态实践过程,需要强大精神支撑。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能够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中脚踏实地的思想观念、以文化人的人文精神、修身齐家的道德规范等,使农民树立文化自觉与自信,构建新时代乡村精神共同体,为农民追求美好生活之路提供不竭力量之源。另外,乡风文明建设能够为农民美好生活增添乡村空间意境之美。农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体现着对真善美的愿景,流淌着对现实美的热盼。而乡风文明建设实践活动既能给农民创造相宜的自然生存与人文生活空间,也为农民追逐美好生活提供着一种实践空间。故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为农民心中的美好生活图景增添了具有现实性特点的乡村空间意境之美。综上,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为农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有效供给和力量之源,增添了乡村空间的意境之美,从而积极回应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
新时代农村社会全面转型不仅给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乡风文明建设工作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与资源平台,还给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提出了现实难题。唯有深入分析、准确把握这些现实机遇与挑战,才能使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行稳致远。
新时代农村社会处于全面转型的关键期,这使农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维度发生积极变化,这些现实情况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产生积极影响。
1.农村产业结构逐渐深化发展提供了多种经济来源。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为导向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仅使农民拥有了自主支配生产方式与劳动时间的权利与自由,还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由新中国成立初单一的农业产业结构逐步转变为以农、工、商业为主的多元化产业结构。近年来,农产品加工、农业生态园、“互联网+农业”等新型产业形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明显,农村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如北京市房山区窦店镇窦店村夯实农业基础,大力发展农村种养殖、农产品销售、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全力打造农种繁育试验研究基地、农业设施产业园区等,结合互联网、电商平台等现代技术,促进了农业、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实现深度融合发展,丰富了当地的经济来源。乡风文明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实践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支撑才能更全面、更持久地发展,而日趋优化的农村产业结构可以使乡风文明建设的资金来源不再单纯依靠风险较高的农业收益,丰富了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的经济条件。
2.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增强了主体力量。农民阶层在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由单一走向多元、由固化走向流动。在新时代背景下,处于不同阶层的农民,其手中掌握的经济、组织与文化资源皆不同,其社会影响力也存在较大差异,这就为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具有不同职业背景、不同资源能力、不同利益主张的农民建设主体。例如,返乡农民工因常年在城市打拼更能为农村带来城市先进的致富理念和新潮的社会思想;农村干部能及时响应国家政策号召,谋划农村经济整体发展;农村新乡贤大多在农民中拥有较好口碑与群众号召力,在调节邻里矛盾、规范农村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等。可见,不同阶层的农民依据自身资源优势参与乡风文明建设,增强了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的主体力量。
3.农民价值观嬗变拓展了工作思路。社会转型必然引起深层次价值观领域的嬗变。农村在由传统自给自足型小农经济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民价值观也由单一封闭的同质性价值观转向了多元开放的异质性价值观,公平、开放、竞争、创新等理念成为农民新的价值追求。农民价值观嬗变维度主要表现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分化。农民经济领域价值观更加开放进取,责任意识增强;政治领域价值观更加崇尚民主自由,法理精神增长;思想文化领域价值观更加崇尚科学知识,自我意识增强。农民价值观嬗变不仅是农村社会转型在观念层次的外在表现,还作为内在行动动因影响着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和农村社会秩序,从而进一步影响着乡风文明建设进程。以差异为前提的价值观是包容、互生的,新旧价值观的碰撞可以为人们提供多元的价值参照,从而促使人们做出更理性的行为选择。因此,农民价值观嬗变能够促进农民对客观事物进行实事求是的价值判断与选择,从而给乡风文明建设工作提出更多宝贵的意见与建议,为其发展提供新思路。
4.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利资源与平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农村全面转型的内在要求,提出了乡风文明建设的未来谋划、明确了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制定了衡量乡风文明实现程度的具体指标、凸显了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乡村振兴战略以政策规划的形式给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实施内容和具体标准。同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实施,不仅促进了城市资源向农村流动,还带来了乡村文化复兴的国际经验资源,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资源流量。另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把打赢脱贫攻坚战放在优先位置,还能切实帮助贫困农民克服精神贫困、贫困地区增长内生发展能力、缓解2020年之后农村相对贫困问题,巩固、扩大脱贫攻坚成果。由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与农村脱贫攻坚互动搭建了新的实践平台。
农村社会全面转型既给农村带来积极变化,也使农村社会存在诸如农村集体经济式微、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减弱、农村文化发展失魂、部分农村不良陋习与“等靠要”贫困心理滋生等问题。这些问题无疑向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发出挑战。
1.农村集体经济式微。农村集体经济既具备支撑农村经济发展功能,也具有培养农民集体意识、稳定农村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由于农村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没有及时处理好“统”与“分”的平衡关系,致使整个社会长期忽视和淡漠农村集体经济的内在价值,加之城市巨大的虹吸效应使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导致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整体实力不强、地区发展不平衡、收入来源单一等问题。截至2017年,全国绝大部分村集体经营性年收入低于5万元,只有29.20%的村集体经营性年收入超过5万元,且多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1]。农村的这种现实经济情况,不仅使农村涉及乡风文明建设内容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难以兴办,甚至有村集体经济组织因兴办公益事业负债,这直接弱化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风文明建设工作中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2.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减弱。在农村经济发展与组织建设转型过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逐渐失去了以往命令式的政治权威,公信力减弱,这直接影响了乡风文明建设的进程与实际成效。首先,在农村后税费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农民利益关联日益弱化,加之压力型工作体制下其工作重心逐渐上移,不能及时、有效回应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最终使其服务群众的能力公信力不足;其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力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涣散、农村党员干部权力使用不当,削弱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制度公信力;最后,农村经济社会变革使农民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集体依附性减弱、集体疏离感增强,而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获取信息与资源途径日益增多,自主意识增强,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民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价值认同感。
3.农村文化发展失魂。在农村文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作为繁荣农村文化的必要手段,未能充分立足乡村文明,将城市文化与外来文化直接嵌入农村社会,强势挤压农村传统文化生长空间。如农村文化建设无主体逻辑明显,农家书屋、电影下乡等农村公共文化供给大量存在与农民文化需求不匹配现象,利用率较低。总体来讲,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重现代、轻传统;重载体、轻主体;重形式、轻内容;重建设、轻管理”等问题。正是这些问题使农民精神家园失守,农村文化发展失魂。在此种境遇中,农村基层党组织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精神载体——乡村文化共同体——逐渐消解。
4.部分农民不良陋习与“等靠要”贫困心理滋生。良好的农村社会环境是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社会条件。农民价值观嬗变对农村社会无疑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是如果对农民价值观未加正确引导,就有可能使部分农民不良陋习、“等靠要”贫困心理滋生。例如,近年来部分农村薄养厚葬、攀比消费之风犹存;部分农村宗教迷信盛行、道德失范现象严重。这些不良陋习既降低了农民精神生活的品位,也干扰了农村社会秩序。同时,某些贫困农民存在“等靠要”心理,严重抑制了贫困农民改变现状的信心;消磨了贫困农民与贫困作斗争的坚强意志;弱化了贫困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使贫困农民安于贫困或深陷“脱贫—返贫”的循环怪圈。体现着贫困农民志气贫困和智识贫困的“等靠要”心理,既是脱贫攻坚中贫困农民内生动力不足的表现,也是激发贫困农民内生动力的精神障碍,使贫困地区长期笼罩在贫困文化的阴影下,严重制约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水平提升。
乡风文明作为农民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其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经济基础。同时,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工作也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面对农村集体经济式微的现实挑战,农村基层党组织理应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为主要抓手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1.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关注农村集体经济的产权问题、产业问题、产品分配问题,保证集体利益由农民全体共享。
2.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注重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载体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目前,中国农村社会中已经存在诸如农村股份合作社、农民技术协会等一些典型性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它们不仅是实现农民组织化的重要组织形式,还在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分散风险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构成与权利;摸清相关资产存量;创新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与运营方式;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合理的分配制度与方法,确保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挥其应有功能。
3.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带领农民积极发展农村新型产业形态,以农村产业融合的方式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在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善于抓住市场需求发展订单农业,促进农业市场化发展。同时“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房屋”[2],发展市场风险较小的物流经济或物业经济。也可把农村未分配的资源性资产入股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扩大农村集体资产参与市场的广度和深度;结合农村自身生态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的特殊优势发展休闲农业、农业生态园、农村旅游业、健康养老服务产业等;在适宜耕作的农村地区发展现代大规模农业项目,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同时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4.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其服务、监督功能。既主动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承接乡村振兴的惠农政策与城市资源,也要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进行实质性监管,避免少数群体侵吞农村集体资产。
乡风文明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决定着农村基层党组织需要以获得农民的信任与支持为突破点回应乡风文明建设在组织层面的挑战,从而增强农民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热情与配合度。
1.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提升农民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能力信任。一是扩大农村基层党组织覆盖面以密切联系广大农民群众。要根据新时代农村社会发展新情况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更便于服务农民。二是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建立与农民新的利益关联,不仅要通过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满足农民物质利益需求,还要注重借助农民自办组织、农村群团组织等之手,切实关心、解决农民的教育、文化、医疗等民生利益问题。三是规范农村基层党组织具体责任事项,防止随意摊派其额外工作内容。同时也要加强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积极开展“两学一做”“三会一课”等,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农民群众的意识与能力。
2.严把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入口关,确保权力运用规范公正,提升农民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制度信任。一是推进党员干部选举方式改革,选出能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干部。另外,也要注重从青年农民、退伍军人、优秀党员等农村精英中把有觉悟、有能力的人选拔到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中来。二是充分发挥农民监督基层党员干部的作用。通过村务监督委员会对文明乡风、文明村镇、农村卫生环境等工作进行监督。三是以制度约束的形式,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懒政不作为、“吃拿卡要”腐败行为等严惩。
3.提升农民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价值认同,赢得农民的情感信任。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以崇高的价值理念、坚定的政治信仰影响农民;以踏踏实实为人民办实事、解难题、谋福利、促发展的服务理念回应农民的价值期待;加强党的政策宣传,用舆论力量培养农民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情感认同。此外,新时代农民的权利与规则意识已经觉醒,因此要拓宽农民利益表达渠道,让农民在政治参与中转变、提升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价值认同。
乡村文化是乡风文明的内核。新时代的乡风文明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在继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稳定性的一种农村文化发展状态,因而农村基层党组织需要重视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
1.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积极转变农村文化建设中“重现代、轻传统”的错误思想,在立足乡村文明、吸纳现代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农耕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建立农耕文化博物馆,积极开发智慧博物馆的应用模式。利用数字展厅、视频播放动画等新技术,对典藏文物、农作物、农耕器具等农耕文化资源进行创意展示;开发农耕产业示范园区、农耕文化园等,如苏州永联的江南农耕文化园、西安高陵场畔农耕文化园,通过展示田园生活、体验耕织劳作、参观农耕文化史展、品尝特色美食等环节传承农耕文化;鼓励农村进行史志修编工作,并建立村史馆;开展农耕文化挖掘工作,如陕西省西乡县整理的《话五丰》典籍、编写的快板《夸夸咱的五丰》等,宣传当地农耕文化;充分利用民俗节庆活动在宣传农耕文化方面的影响力,打造特色农耕文化节,如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梓绵乡“耕读传家”民俗文化旅游节、中国农民丰收节等,让农民在节日中感悟深厚的农耕文化。
2.发挥不同阶层的农民在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主体作用。重点从退休村干部、农村教师、农村传统艺人中培育出一批本土文化人才,并组建本土文化队伍,形成内生型农村文化发展模式。同时也要推进农村文化供给侧改革,以农民的文化需求为核心创新文化供给方式。可考虑以“文化三下乡”活动为载体,创作与演出小品、快板、戏曲等贴近农民生活的文艺作品。也可开展诵读传统经典、趣味运动会等农民参与性强的文体活动,寓教于乐。
3.加强对农村公共文化阵地的管理,为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坚实载体。加快完善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整改距离农民生活较远的文化设施,实现“半小时”文化生活圈;及时增添农民所需的文化书籍,农家书屋设专人指导阅读;整合原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立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扩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辐射范围;充分发挥农村本地文化馆、图书馆、农民文艺社团在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愉情作用。
移风易俗,即对农村风俗进行针砭时弊的改革,同时关乎农村社会文明高度。因此,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以移风易俗实践活动为主要治理手段革除部分农村存在的不良陋习,为乡风文明建设工作创造文明、和谐的农村社会环境。
1.发挥村民治理机制与自治组织的引导与规劝作用。村规民约是农村社会治理机制中依靠地方性共识发挥作用的内生性规范。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农民在制定村规民约中的主导作用,把婚丧从简、禁止黄赌毒等与农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并建立纠错机制,抵制农村不良习气。同时也要发挥村规民约正面的激励作用,把体现勤俭节约、孝亲敬老、遵纪守法等优良传统纳入其中,从正面积极引导农民自觉遵守。另外,持续开展农村移风易俗实践活动,需要重点发挥老人协会、乡贤参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农村自治组织的规劝作用,治理部分农村的歪风邪气。
2.开展文明乡风创建活动。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能够涵养人的心性和品德。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深入学习浙江省“千万工程”经验,加大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投入力度,为农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空间。同时,要积极开展文明村镇、村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开展最美家庭、身边好人好事选树活动,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3.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推动移风易俗实践活动常态化、规范化发展,逐步健全移风易俗管理制度。农村基层党组织可牵头组织农民参与制定乡村禁约或改良规则,采用强制性手段对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予以惩戒。也可利用村内红黑榜曝光不良行为,起到警示作用。另外,农村基层党组织要规范、监督农村文化市场活动,对于农村社会中红白喜事商家的低俗表演,按相关法律规定移送相应机关处理。
4.要对农民进行移风易俗宣传教育。农村基层党组织可开展征集推广优良家风、家训活动,开展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义利观道德教育;定期组织法律下乡活动,为农民提供法律咨询与援助服务,培养农民的法律素养;充分利用好村内广播、宣传板、书籍入户、现代媒体客户端等手段,宣传文明新风;灵活运用当地民俗谚语、文化名人典籍等元素,在村内建设主题公园、墙绘、景观等,让农民在生活中受到文化熏陶,引导农民践行现代文明新观念。
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是内嵌于乡村振兴战略之中的,而摆脱贫困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理应成为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部分贫困农民“等靠要”心理滋长已成为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的突出问题。“等靠要”贫困心理是贫困农民自己创造的一种具有代际传递性的贫困文化,它寄托于人的精神世界,并以消极的价值观念为主要表现形式,易产生精神委顿的后果,其实质是贫困农民精神贫困的具体展现,通常被视为致贫的内生因素。对此,习近平强调指出:“贫穷并不可怕,怕的是智力不足、头脑空空,怕的是知识匮乏、精神委顿。”[3]因此,为彻底杀死驻长在贫困农民内心深处的致贫因子,把消除贫困农民精神贫困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消除贫困农民精神贫困需要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通过扶志激发贫困农民内在动力、扶智提升贫困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引导贫困农民克服“等靠要”问题,实现内生脱贫。而教育是针对贫困农民扶志扶智的一剂治本良方。要大力发展贫困地区职业技能教育,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易就业专业在贫困地区的招生规模。精准对接贫困农民实际需求,依托雨露计划、春潮行动、阳光工程等培训项目,重点围绕农业生产、林业实用技术与管理、传统工艺、政策业务和创业就业等内容进行教育培训,增强高效性、实用性。同时,培养贫困农民的市场竞争意识、科学生产能力、风险预判能力和文化交流能力等现代性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精准区分帮扶资源的种类、性质与特点,调整利用帮扶资源的方式,主动把帮扶资源转化为自身的内生发展能力,做到能致富、不返贫。另外,要补齐贫困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短板,提升贫困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另一方面,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与脱贫攻坚的有机衔接,做好脱贫攻坚政策后续安排、贫困户动态监管、脱贫攻坚干部驻村帮扶等工作。对已脱贫的地区和农民要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巩固发展成果,同时积极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4],接续为相对贫困农民创造充足的外部发展条件,避免相对贫困地区再次沾染精神贫困“病菌”。
综上所述,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具有其自身的逻辑必然性,这就需要牢牢抓住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乡风文明建设的领导地位,通过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升农民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信任度、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移风易俗实践活动、消除贫困农民精神贫困等措施,提升新时代乡风文明水平,以此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村现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