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明 斌
(宜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宜春336000)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道路自信”的重大命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增强道路自信,保持政治定力。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和带领中国人民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党,应该自信;作为长期执政的党,能够自信;作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党,必须自信。当前,在社会阶层分化和利益诉求多样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要持续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需要不断解决发展道路上的各种问题,而要让全党和各个社会阶层都坚定道路自信,最根本的是要凝聚社会共识,持续不断地解决好各个阶层多层次的民生需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就是说,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道路自信的根本依据、实质内容和价值追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内涵主要包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有发展成果的充分肯定,对目前发展道路延续性的清晰认知,对未来发展道路的充分信心。从认知和认同的角度看,道路自信是指“全国人民群众对党领导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现实性、科学性和优越性所形成的高度的情感认同、理性认知和行为遵循”[1]。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坚信我们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具有独特性,又具有丰富人类文明的重要价值,这条道路既超越了苏联高度集权、缺乏活力和效率的社会主义模式,又没有照搬西方国家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盛行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而且以强权建立起不公平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现代化模式,既是一条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又是符合时代特征和世界发展潮流的道路;其二,坚信在我们面对各种风险挑战时,这条道路能使我们行稳致远,因为这条道路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艰难曲折、取得的辉煌成就、积累的宝贵经验,能帮助我们更客观地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从而做到方向坚定、应对自如,能随时调整政策、善于攻坚克难。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但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而且有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包括制度基础、物质基础、理论基础、文化基础和社会基础。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这条道路又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凝聚了不竭的发展动力,拓展了无限的发展空间,必将给中国人民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也必将给中华民族带来更多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因此,更需要有对发展道路的高度认同和坚定的发展定力,从而坚定道路自信。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国内改革发展也进入攻坚阶段,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民生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体现,只有抓好民生才能增强自信,而有了对发展道路的自信,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
1.从国际形势来看,给民生建设提供和平的发展环境需要道路自信
当前,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各国人民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制约战争的因素在不断增多,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合作朝着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方向拓展。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地位长期存在,反全球化、反自由贸易体制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世界经济复苏前景尚不明朗,局部动乱持续不断,外部环境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这些都考验着中国共产党处理和化解世界危机的智慧和胆略,中国道路面临的挑战更加复杂。在压力和挑战面前,如果没有坚定的道路自信,既不能保证国内繁荣稳定,也无法应对复杂的国际局面。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我们正确应对来自外部的干扰,保持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繁荣稳定,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民生是第一目标,坚持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进程中深化对中国道路根本性质的认识,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时刻提防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在全球化浪潮中提高自力更生和独立自主的能力,特别是要利用好13亿多人口这个全球最大的市场,切实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只要有了这种坚定自信的精神力量,才能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2.从国内发展来看,不断补齐民生发展短板的艰巨任务要求坚定道路自信
目前,尽管我国经济建设和民生改善取得巨大成就,但在前进的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各社会阶层的民生需求在不断增长,民生发展短板还大量存在,在教育、医疗、就业、住房、养老等方面仍有许多工作要做,特别是不同社会阶层都有各自的民生需求,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愈是发达,物质需要的满足程度愈高,精神需要就愈是全面。因此,不断补齐民生发展短板,满足不同阶层群众的不同需要,仍有大量繁重的任务需要完成,尤其是全民网络时代的到来,对执政党治国理政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进一步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通过补齐民生发展的短板来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千方百计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公平正义、更加幸福安康的新生活,逐步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奋进,千方百计集聚各种社会力量,让各个社会阶层共同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这些目标的实现显然是任重道远的艰巨任务,仍需要用发展的办法和已有的发展经验,需要包容性发展,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等等。显然,如果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如果没有全党全社会对已有发展道路的高度认同,如果没有道路自信的精神力量,目标的实现可能会大打折扣。所以,只有全党全社会都能坚定道路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真正得以顺利实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解决温饱问题为起点的改革开放解决了“挨饿”问题,在此基础上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道路引领中国发展,创造了世界奇迹。广大人民群众既是中国道路的实践者、创造者,又是受益者,也是中国道路的支持者和拥护者。党和人民对这条道路的自信来源于历史抉择、实践成就和国际比较,根本依据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1.从现实国情看,道路自信来源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来源于对我国民生问题的科学把握
从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到21世纪中叶大约一百年的历史时期,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既是20世纪80年代对中国国情的基本认识,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顺利进行的总依据。根据总依据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解决了最大多数人的民生问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人民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也因此大大增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11,“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2]12。两个“没有变”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依据,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决定在新时代发展仍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的目的仍然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2.从建设过程看,道路自信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突出贡献
护理前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ADL分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ADL分值高于对照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均较低(P<0.05),见表 2。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在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总结群众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经验,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警惕右、更要防止“左”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具有独创性的发展道路,中华民族是具有“开路”精神的民族,“如果人口基数如此庞大而且还是从备受蹂躏和积贫积弱中蹒跚走来的国家,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走到这一步,那么这必定是一个具有伟大开拓精神和百折不挠意志力的坚强民族”[3]。中华民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伟大创造,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文明,赋予古老的中华文明以新的时代价值。在世界文明发展维度下,中国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既指导了本国发展的方向,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路径参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意味着中国向世界贡献的不只是廉价商品,还包含了更有价值的新道路、新制度、新文明,这是21世纪世界对中国的最大期待,也是中国复兴的本质内涵”[4]。
3.从实践成果看,道路自信来源于实践的发展检验,来源于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发展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实践了40多年,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40多年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由一个贫困落后国家,一跃成为第一出口大国、第一制造业大国,GDP稳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创造了人类发展历史上的奇迹。40多年时间实现了几亿人脱贫,绝大多数人实现小康,迈向富裕。据统计,“2017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79.6%,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3.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8.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5.7%”[5]。城乡人民储蓄存款余额1978年为211亿元,到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民用汽车保有量24028万辆;移动电话用户156610万户,普及率上升至112.2部/百人;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40738万户,移动宽带用户130565万户;全年国内游客55.4亿人次;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1848万,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2392万;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34452万;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9643万[6]。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7.7%[7]。这一组数据所反映的不仅是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在大幅提高,消费结构也产生了质的飞跃,汽车消费、信息消费、旅游消费等已经成为大众化消费。40多年实现了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巨大跨越,科技教育跨越式发展,走过了欧美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历程,极大压缩了现代化的时间,当代中国实现了民生水准的历史性跃升和综合国力的历史性跃升。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外部强加给我们的,是符合我们自己的历史、现实与国情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辉煌历史足以让我们充满自信。,历史和成绩只能代表过去,面向新时代,我们只有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的发展逻辑,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实现包容性发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保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才能增强道路自信。
1.要坚持新发展理念,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发展为了人民,民生保障也是为了人民”[9]。发展是民生之本、民生之基,没有经济社会发展就没有民生的保障、改善和发展。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随着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放慢,中国也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如何寻找新的发展动力源,保持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既是党中央高度关注的大事,也是全国人民密切关注的首要问题。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新形势,我党适时提出了新发展理念,为民生保障、改善和发展提供了新方向和新路径。
创新发展就是不断推进理论、制度、治理、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创新和体制机制的创新,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协调发展就是要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之间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绿色发展就是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护好生态环境,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开放发展就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共享发展就是使各个社会阶层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和后劲,促进社会阶层合理流动,增进各阶层人民之间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新发展理念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变,通过新发展理念的实施缩小发展差别、改善发展条件、提高民生水平。
显然,新发展理念的目的是提高人民群众的满足感、幸福感和获得感,发展的目的是保障、改善和发展民生。民生保障、改善和发展的水平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同时,保障、改善和发展民生是促进发展的动力和手段,二者互为依托、互为因果。经济社会发展是基础,要坚定不移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不断推进经济社会良性发展,为保障、改善和发展民生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民生保障、改善和发展是目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条件,也是道路自信的不竭动力。
2.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断满足各社会阶层多层次的民生需求
当前,我国民生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也日益增长,并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构成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不平衡,社会发展明显滞后;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不够充分,发展方式有待转变;依法治国有待充分推进,精神文明有待充分提升,生态环境有待充分改善;不同社会阶层在共享发展成果方面有差距,橄榄型社会结构有待形成;等等。在民生领域,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仍然比较明显。“当前,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10]。城市居民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较多,整体收入水平较高,而农村社会公共资源比较缺乏,发展相对落后,收入水平较低,存在分配失衡问题。二是区域差异比较明显。我国东部地区地势平坦,交通发达,人口密集,工业基础较好,具有人才优势和资金优势,而西部地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工资待遇较低,发展速度较慢,人才流失严重。三是行业收入差距较大。一些传统行业在新形势的冲击下,经济效益严重受损,员工收入水平较低;在改革中一批生命力强大、发展前景广阔的行业纷纷涌现,成为朝阳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一些垄断性行业收入水平较高,一些主要依靠体力劳动的工人、农民、服务业阶层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这些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凸显,必将影响部分群众的幸福感,甚至会制约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也会影响低收入阶层和欠发达地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破除了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让各个社会阶层都能公平享受国家发展的成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更好地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调整和完善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不充分的问题,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不平衡的问题,坚持包容性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只有这样,中国道路才能得到全体人民的持续支持,道路自信才能有根基,才能让人民安居乐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就是一种坚信我们的发展道路既符合时代特征又适合中国国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表现,它对于排除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干扰,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保持发展的延续性,坚定地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从发展前景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复兴之路。面向未来,中国人民的物质需要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满足,精神需要的诉求也日益增长,从而使人的需要向更高层次的美好生活需要转化。我们只有不断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1.坚定不移走好这条道路,就是要不忘初心,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
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不忘初心,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道路,“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责任重于泰山,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兢兢业业、夙夜在公,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12]。不忘初心,就是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把人民的冷暖放在心上,把改革发展的责任扛在肩上,以增进民生福祉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忘初心,就是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不忘初心,就是要坚持“二为”服务和“双百”方针,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不忘初心,就是要坚定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忘初心,就是要“着力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13],把人民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坚持人民期盼什么就做好什么,人民反对和痛恨什么就要防范和纠正什么,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2.坚定不移走好这条道路,要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作为基本着眼点
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既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也是凝聚人心、坚定道路自信的根本所在。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多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空前浩大而又异常艰难的工程,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大亮点之一,正是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作为基本着眼点。面向未来,要走好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的发展道路。首先,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型社会初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日益浓厚,发展的稳定性、可持续性明显提高。其次,要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实现包容性发展,教育更加公平,医疗服务更加完善,就业比较充分,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逐步增加,橄榄型社会初步形成。最后,要在民生普遍改善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和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影响力继续扩大,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中国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留学目的地,社会矛盾化解渠道畅通,整个社会更加团结和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凝聚更多更强大的力量。
3.坚定不移走好这条道路,要把实现人民幸福安康作为根本目的和归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之路,发展是最根本的民生,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民生的保障、改善和发展必须以经济社会发展为前提,而保障和改善民生又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道路自信的基础和源泉。也就是说,民生保障和改善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民生水平,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在民生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让老百姓更多更好更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当前,面对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新形势,需要增加民生建设资金投入,持续不断改善民生,提高各个阶层的消费能力。这既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发展的必然要求;既能调动群众参与改革和发展的积极性,又可以增进社会消费预期,积极扩大内需,从而为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提供动能。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给人民群众带来实际利益的改革发展之路,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最大受益者。中国发展道路的各方面成果已经深深融入我们党带领人民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全部实践,不可逆转地改变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整体面貌,改变着当代中国与当今世界的战略关系。我们以高远的政治底气坚定道路自信,是有充分依据和理由的。坚定道路自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创造人民美好生活,不走老路和邪路,带领人民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如果我们的发展道路不能让群众得到实际利益,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不能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样的道路自信就失去意义。所以,道路自信不能成为一个抽象的理论概念、只停留在少数人的口头上,而是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体现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上,只有如此,才能经得起长期执政的考验,才能得到最大多数群众的持续支持。在未来征程上,这条道路必将为我们国家和民族带来新的“中国震撼”,也必将愈益增强中国道路的巨大优势和威力。